去放射科检查不要再谈“辐”色变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去放射科检查不要再谈“辐”色变啦!

段淼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放射科  101300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疗手段持续完善,影像检查已成为当今临床疾病诊断的主要辅助方式,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患者与家属对影像检查中存在辐射情况的担忧。平时我们到医院接受影像检查,常见的包括有CT、X线片、核磁共振等,但大部分无法分辨哪种有辐射、哪种无辐射,因而对任何影像检查都存在恐惧心理,甚至出现谈“辐”色变的情况,而事实究竟如何呢?在这里和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一、辐射是什么?

辐射是一种能量传播方式,传导形式为电磁波,以电磁波波长不同可将其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地壳中放射性核素、太阳产生的宇宙射线等天然辐射,在医院放射科影像学检查中最常见。非电离辐射包括电脑、无线电波、家用电器、手机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器械产生的辐射,此类辐射在人体可承受范围内。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辐射均在安全范围内,如每天吸烟20支,1年产生的辐射约0.5-2mSv,乘坐20小时飞机所承受的辐射约0.1mSv,乘坐地铁时安检1名乘客1年承受的辐射在0.01mSv以下。(注1mSv=1000μSv)

二、所有放射科影像检查都有辐射吗?

(一)有辐射的影像学检查

1、CT

CT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方式,是利用CT扫描仪发出的X射线,在射线穿透受检者身体后到达处理器形成灰色的断面图像,简单说便是将人体视为土豆,影像断层便如土豆片一般,能够通过连续多个薄片对机体状态及病变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因CT影像检查可实现断层图像重叠,现阶段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中,已成为当前临床辅助诊断中应用准确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影像技术手段。

CT检查方式在骨关节、腹部、头颅等部位疾病辅助诊断中有独特应用优势,特别在肺部疾病检查的作用无可替代。然而因增强CT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需向患者机体内注射外源性碘对比剂,因此,如果患者合并哮喘、甲亢、肝肾功能障碍等病症或存在碘过敏史等情况下,无法接受增强CT检查。此外,CT检查技术利用X线进行成像,因此,这项检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辐射,但是以国家健康委员会发布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成年人诊断参考水平》为依据,完成换算后患者机体各部位辐射量均较低,且在实际检查中由于设备软硬件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相较于标准剂量而言,检查中机体承受的辐射量要更低,如在接受1次胸部CT检查时,机体承受的辐射剂量约为0.5-2mSv,相较于国家规定的6mSv要低得多。

总体而言,谈辐射不提剂量的话便为空谈,缺乏科学性。在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有所规定,放射科工作人员1年中承受辐射量最多不超过50mSv,以5年为周期,1年的平均辐射接受量不超过20mSv。因此,在有辐射影像检查项目中,将人体所接受的总辐射量不超过安全数值,便不会在较大程度上危害人体健康。所以说,人体在受到大剂量、长时间辐射照射情况下才会受到危害,而因1次或几次影像学检查所产生的辐射而引发基因突变、癌变的风险极低。

2、X线

X线检查即为人们常说的“拍片”,是通过X线对人体组织进行平面成像的一种医学检查方式,通俗讲平面成像便是将受检者某部分组织压扁呈现在胶片上,对组织状态进行观察,并且病情。人们众所周知的“胸片”即为一种普通的X线检查,此外,腰椎正侧位片、腹部正位片、膝关节正位片等,且X线片也能够用于肺结核、骨折、肺炎、肠穿孔等疾病的临床诊断中。

X线检查成像虽为平面,在影像上人体组织会出现遮挡、重叠现象,在小病变或病变细节呈现方面显示效果不佳,会增加患者漏诊、误诊风险,但是这种检查方式费用低、快捷、方便且辐射量低,因此,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临床检查方式。有相关研究显示,检查部位不同X线索产生的辐射剂量也存在差异,1次胸片检查所产生的辐射剂量约为0.01-0.04mSv,1次手部X线片检查所产生的辐射量与人在数十天内所受到的本底辐射剂量相当,因而X线检查过程中患者并不会承受较大剂量的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在可控范围内,并不会诱发辐射相关疾病,大家可放心接受X线检查。

(二)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检查是一种当今临床广泛应用的先进影像学检查方式之一,这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最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发明出来,工作原理为对原子核在磁场中产生的共振现象加以利用,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受检者机体组织产生的信号重建成断面图像。由于磁共振技术的实现是利用氢质子核的自旋运动,因此早期将其称为核磁共振,但实际上这一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不会产生X线的电离辐射,不会对人体产生放射性损伤,患者在检查时不需要担心受到核辐射损害。磁共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关节软骨、脊髓、颅脑、椎间盘等软组织病变情况检查中有独特的应用优势。

然而因磁共振技术的成像是利用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实现,因此,其在胃肠道、肺部、结石等含水少的部位检查中成像效果相较于CT、X线片等不甚理想。此外,磁共振技术在临床检查中扫描速度慢、扫描时间长,同时机器工作的噪音较大,且对受检者机体运动情况敏感,易产生运动伪影,因此在危重症、急症等无法保持镇静的患者检查中不适用。另外,因磁共振技术检查会产生较强磁场,对机体内金属物质植入的患者而言,会产生危险,这项技术在机体内植入骨折固定物、心脏起搏器等金属物质者不适用。

三、辐射如空气般无处不在

其实辐射不仅存在于放射科影像检查和电子产品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辐射无处不在,如泥土、石头、宇宙射线、建筑材料等均会产生辐射,正常情况下,自然环境下每个人1年接受的射线辐射量约为3mSv。现在通过为大家介绍医学辐射专有名词,让大家对医学影像的辐射量有更清楚了解:本底辐射量是1个人1年终在自然环境下接受的射线辐射量;毫希沃特是辐射剂量的度量单位,通常情况下医学上的辐射量危害性衡量单位便是毫希沃特(mSv)。有研究显示,人体在承受100mSv以上辐射量时,才会增加癌症的患病率。

四、辐射剂量多少才对人体有害?

面对放射科影像学检查大家均对辐射情况抱有恐惧心理,在这里通过数据来帮助大家了解分类影像检查的辐射量,能够安心接受相关检查。

其实人体在医疗影像检查时接受到的辐射剂量较小,风险和危害也极低。现阶段,医学影像检查项目中辐射量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1次X线检查对人体造成的辐射量与乘坐16小时飞机所接受的辐射量相当。

CT检查因部位不同所产生的辐射剂量也存在差异,但剂量依然在安全范围内。如:1次胸部CT检查人体所接受的辐射与自然环境半年时间给人体造成的辐射量相当。1次头部CT检查给人体造成的辐射量与自然环境3个月-1年时间人体所接受的辐射量相当。1次上腹部CT检查给人体造成的辐射量与自然环境下1时间人体接受辐射量的1-2倍,其原因与腹部器官组织较厚有关。

五、如何做能够降低辐射?

有研究显示,合理饮食、加强营养有助于降低辐射对机体的影响。日常饮食中可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K、维生素E、维生素B、脂肪酸等食物,有助于抗辐射。如患者在做完存在辐射的医学影像检查后,可多食用西红柿、胡萝卜、苹果、海带、黑木耳等新鲜果蔬,能够降低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总之,在我们生活中辐射无处不在,我们需要对辐射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即不可过度恐慌,也不可能无所畏惧,且医学影像检查辐射量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只要做好防护,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此外,为了权衡临床生命等客观条件利益时,即使部分医学影像检查会产生辐射,但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患者疾病获益方面来说利大于弊。大家完全可以不必谈“辐”色变。

作者简介:段淼198809,男,北京顺义,汉,主治医师,本科,脑血管病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