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张姚

西北民族大学

摘要: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020年11月,教育部提出新文科建设思路,新文科建设要为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注入新元素,提供营养,养料、新内容、新思想和新帮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的课程思政建设要贯彻落实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对课程重新赋能,更应该以此为动力谱写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的新篇章。

《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在明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特征,树立《消费者行为学》课程育人目标,并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该课程因其高度情景化的知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专业发展环境的多变性,课程思政建设极具现实意义。

一、课程定位及概念体系

《消费者行为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上的学科。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环节和案例教学环节两个部分组成,其教学目标及定位必须服务于专业目标。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基本框架由消费者决策过程、消费者特体与心理因素(动机、自觉、学习和态度等)和外部环境因素(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和情境等)三个方面构成。

二、现阶段费者行为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挑战

  1. 市场环境变化对课程思政内容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新媒体与数字化的发展重构了消费者的生活场景,改变了消费习惯、学习方式和偏好等因素,“直播带货”、“粉丝经济”、“盲盒经济”、“悦己消费”等既是消费新名词,也是消费新动态,逐渐形成了消费者行为学新的研究方向和趋势。信息技术背景下,社交化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推陈出新,新的营销环境中迅速形成了新媒体营销模式,这些都给课程的教学内容带来了挑战,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教学环境变化对课程思政融入方式带来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升级,用户终端设备使用能力的提高,都使得信息传递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知识的获取也更加便利。教育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除了在校园范围内进行的传统意义上的制度化教育、技术性习得,很多教育是在无意识、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授是在非正式的环境下进行。这样的变化,让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取信息,在更多的平台上获取知识。教学环境的变换,知识传递渠道的拓展都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多元、丰富,也更加复杂。因此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合方式也对任课教师提出极大的挑战。

  1. 社会环境变化对课程思政的功能带着来的挑战

社会环境的变化赋予了课程思政更多的使命和功能:首先,前文中提到,由于教学环境的变换,知识传递渠道的拓展都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多元、丰富,也更加复杂,面对庞大、复杂的信息冲击,该如何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有效引导学生分辨信息、过滤信息,掌握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和知识;其次,面对各行业的协作与融合,企业间的激烈角逐,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该如何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更好地引导学生梳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最后,大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该如何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提升个人品德和道德素养。

课程思政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在面临上述挑战中,从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出发,其在思政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如下:

  1. 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 如何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承载消费者行为学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2. 课程思政内容的重新梳理 — 如何顺应课程内容变化的需要,将课程思政内容与时俱进;
  3. 课程思政设计及融入模式的探索 — 如何应对教学环境的变化,丰富课程思政的设计和融入模式;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结合课程特征,精准确定课程思政目标

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结合我国的制度、国情、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变迁,结合经济的发展,结合科学技术的进步,挖掘《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其主要任务,是遵循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和注重实效的原则,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能时刻警醒消费者行为科研工作者,要有严谨正确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坚定良好的学术信念,要把科学研究做在祖国的大地上。

综上所述,该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主要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树立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奋斗精神和攻坚克难意识。

针对课程思政目标,梳理课程思政内容

《消费者行为学》因其高度情境化的知识特点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因此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天然的思政特点和思政元素。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其主要任务,是要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在知识的学习中建立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国家、对党的归属感,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课程思政案例的选取中,首先要与知识点契合度高,这样的融入才能更加自然;其次,选取的案例要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是学生关注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

联系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1. 建立思政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矩阵

将课程内容、思政教育融入点和教学方法一一对应,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成效。

课程教育内容

思政教育融入点

教学方法

教学成效

1.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理论来源--社会心理学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思考自己能为国家和人民做过什么,今后又能做些什么

1.理论讲解

2.案例导入:戍边军人牺牲自己,捍卫国家领土

了解社会心理学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基础作用

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动机理论中驱力理论的讲解,强调社会环境中动机的习得性

1.人们对新冠病毒恐惧的习得

2.医护工作者克服恐惧,逆行武汉的动机习得

1.理论讲解

2.案例导入:疫情中白衣天使的逆行以及在完成任务后归程中受到的礼遇

1.掌握动机诱发机制

2.树立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无论顺境逆境都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3.色彩心理学以及感觉营销中的视觉营销

中国人对红色的敏感,源于两点:1.传统文化里中国红的意义;2.对国旗、党旗的热爱,让中国人对红色有一种天然的归属感

理论讲解

案例讨论:师生共同讨论对红色的理解和感知

感觉营销的应用;

增强学生对国家、对党的归属感,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观察学习及榜样的作用

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中对先进个人的表彰,对先进事迹的学习都起到了树立榜样作用

理论讲解

案例导入:先进事迹的学习,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的作用机制;

学习脱贫攻坚模范的苦干实干精神,落实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中。

5.记忆的原理和机制

党史学习

理论讲解

掌握记忆的机制

积极参与党史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6.中国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讲解

案例导入

1.掌握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2.通过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立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让同学们意识到各民族同胞要人心相聚,精神相依,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守望相助。

2.把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师职能的改善结合起来

结合目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e-Learning无边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此为有力抓手,让课程思政的融入从线下延展的线上,从课堂拓展到课后,提高师生线上资源的获取和应用能力,增强师生的互动机会和频率,让课程思政能以“春雨润物细无声”之势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出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指导学习方法,更要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学生学习能力、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实时调整思政内容、教学节奏、融入方法,真正实现学生、教师与学习的真正融合,实现服务型教师职能的完善。

针对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检验教学成效

  经常总结评估,不断提升。通过教师自评、学生反馈、团队互评等方式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该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形成课程思政建设与提升的常态化模式。

综上所述,《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服务于课程及专业培养目标,其建设要依托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整体的创新与发展,任重道远,并且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卢宏泰. 消费者行为学50年:演化与颠覆[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7(6):23-38.

[2]陈素君. 线上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与教学设计[J].中国新通信, 2022(8):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