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下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下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仇钰洁

山东协和学院

脑卒中是一种紧急的意外脑血管疾病,由于大脑的血管爆裂或阻塞造成血液不能正常供应给脑组织,导致脑组织受损。偏瘫是该疾病最普遍的并发症,70%-80%的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和下肢运动障碍,其中大多数患者因丧失了独立行走能力无法再回归社会[1]。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具有痛、无破口的特点,而下肢康复机器人则具有灵活、个性化和不依赖人工的特点。因此,基于二者的优点,我想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来解决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其完全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1.研究目的

纵观目前我国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绝大部数以借助传统康复手段为主。这种训练方式通常训练模式相对单一、开展时间较晚。而脑卒中偏瘫患者当自身病情稳定且具有一定的肌肉力量后,绝大多数患者都具有十分强烈的下地行走的愿望。现在有许多学者研究理疗仪器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并且我国的高科技领域逐渐进步,是否能将医学与高科技领域有效结合造福患者。因此根据这些问题,思考其解决办法。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的下肢康复机器人可以满足患者治疗计划个性化,训练次数循环反复的要求。其次,近些年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因其多种反馈训练、灵活操作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康复领域。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讨论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研究对象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训练方法

3.1对照组常规下肢康复训练

常规康复治疗是由经过康复治疗师证书认证的物理治疗师进行的。治疗任务使用基于Bobath神经发育技术并根据患者的功能状态制定,包括:

(1)下肢主要肌群肌力训练:跪位起立训练、侧踢腿、后踢腿训练、屈伸膝训练等。

(2)关节活动度训练:按照先被动后主动的顺序,训练髋、膝、踝关节与足趾关节等,各关节所有轴位均应进行全范围活动。

(3)平衡训练:按照先坐位平衡后站位平衡,先静态平衡后动态平衡的原则。

(4)步行训练:使患者按顺序进行单腿负重、靠墙站立、靠墙站立伸髋、患腿上下台阶、患腿支撑站立健腿跨越障碍、侧方迈步、原地踏步的动作。

以上训练,40分钟/次,1次/天,6次/周,治疗4周。

3.2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下肢机器人辅助训练

电子生物反馈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子仪器对人体内正常或异常的生理活动信息进行转化和反馈的技术。通过采集皮肤或腔体发出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并对其进行去噪、放大、滤波、模拟转换等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以光、声、图像、曲线等形式反馈给患者。这些信号可以帮助患者主动意识到自身正常或异常的肌肉活动状态,从而通过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将异常、偏激的心理、生理活动控制消灭,进而达到调节生理功能及治疗某些身心性疾病的目的。调整仪器电流参数,脉宽 300μs,频率 50Hz,电流强度由 20-50mA,以患者耐受为限[5]。一般每次训练20分钟,肌肉收缩要达到75~100次,休息2分钟,重复训练4次。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表现为,康复治疗是将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好的康复计划录入到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系统中,并将下肢康复机器人安全佩戴在患者身上。下肢康复机器人按照程序带动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感知患者运动情况,并生成运动报告以便患者及康复治疗师参考。下肢机器人还可以进行个性化定义,通过训练参数调节可在运行过程中对控制步速,走行角度,偏移角度,关节助力,同步率,定时时间等运行参数进行精确的调节;提供主、被动训练模式;提供关节助力的设定功能,该设定实时可调。一般每次训练20分钟,一天一次。

以上训练,20分钟/次,1次/天,6次/周,治疗4周。

4.观察指标

4.1平衡能力

Berg平衡量表(BBS)

4.2日常生活能力

Barthel指数

4.3步行能力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

4.4下肢运动能力

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5.结论

5.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40

18.75±5.23

23.48±6.65

6.82

P<0.05

治疗组

40

18.26±5.96

32.88±7.29

14.16

P<0.05

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40

20.98±7.09

42.06±10.48

3.912

P<0.05

治疗组

40

20.94±7.13

68.60±15.04

6.217

P<0.05

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40

1.01±0.13

3.06±0.92

4.112

P<0.05

治疗组

40

1.02±0.13

4.12±1.08

5.275

P<0.05

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40

30.62±5.50

44.66±7.73

3.526

P<0.05

治疗组

40

30.67±5.53

76.68±8.81

10.182

P<0.05

结论

将电子生物反馈技术与下肢机器人协同使用,可以在传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下肢痉挛,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促进恢复平衡功能,从而使患者更加快速的恢复其日常生活状态。同时,该研究方案可以为偏瘫患者提供理论依据。综上所述,通过电子生物反馈技术与下肢机器人的辅助训练相结合,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有积极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极大的恢复,并促进平衡、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早日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因此,这项技术非常值得在康复治疗中重视和推荐。

参考文献:

[1]包译,朵强,张源芮,陈石,杨颜安,尹勇.下肢康复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37(08):1079-1083.

[2]刘磊.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多发性硬化患者下肢痉挛程度及步行能力的影,2020,29(10):1067-1068.DOI:10.13517/j.cnki.ccm.2020.10.022.

[3]雷俊芳,汤继芹.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的现状及应用[J].医学信息,2022,35(19):159-162.

[4]常海宽.下肢机器人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2,35(21):122-124.

[5]谭建,吴小燕,张巧荣,崔莉茹,贾胜男,杨傲然,张亚楠.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序列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障碍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2,28(09):1469-1473.

作者介绍:仇钰洁(1999年12月),女,汉族,山东协和学院,医学院

通讯作者:韩笑(1985年7月),男,回族,山东省泰安市,硕士研究生,讲师,基础部

项目来源:山东协和学院2023届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