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诊危急重症患儿的无间隙护理模式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儿科急诊危急重症患儿的无间隙护理模式应用分析

刘珊珊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妇幼保健院急诊科   邮编:

516200

摘要目的:探究无间隙护理模式在急诊处理中的效果,及其对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60例危重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纳无间隙护理模式。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抢救室滞留率、抢救处置行为正确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抢救成功率、视觉模拟评分(VAS)、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在抢救室滞留率、抢救处置行为正确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抢救室滞留率为22%、抢救处置行为正确率为94%、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抢救成功率为89%。VAS评分中,实验组均值为4.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此外,实验组家属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无间隙护理模式在急诊处理中展现出显著的优越性,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成功率,还显著增强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无间隙护理模式、急诊、危重患儿、满意度、VAS评分。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护理模式的创新也应运而生,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其中,无间隙护理模式作为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护理方法,在医疗服务中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无间隙护理模式集护理决定、执行、监督、总结及反馈等为一体。

急诊室作为医院中最为紧张和复杂的部门,其高流量、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对护理模式的选择和应用尤为关键。对于急诊室中的危重患儿,其生命体征的快速变化、病情的复杂性以及家属的紧张情绪都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选择一个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并优化患者治疗效果的护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无间隙护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尤其是对危重患儿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和无间隙护理两种模式,为急诊护理领域提供新的参考和启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研究的60名儿科急诊危急重症患儿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1-14岁,平均年龄6.8(±3.5)岁。对照组共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1-13岁,平均年龄7.0(±3.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包括年龄和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 2023年1月-2023年7月在我院儿科急诊就诊并确诊为危急重症的患儿。2. 年龄在1-14岁之间。3. 有明确的诊断证据,如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证据等。4. 家长或监护人同意参与研究并愿意进行后续的随访。

排除标准:1. 有严重心、肝、肾等其他器官功能不全的患儿。2. 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或其他不适合参与该研究的疾病。3. 之前已参与过类似研究或接受过系统的健康教育。4. 家长或监护人不同意参与研究或患儿不能完成全部研究过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策略:

实施常规医疗护理流程,包括对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的即时监测。配合医生进行病儿状态评估,为急救做好药物和补液准备,确保患儿不脱水,保障其呼吸通畅。根据病儿的表现,如发热、感染等,提供相应治疗,并支持医生完成院内转移。

1.2.2 实验组策略:

此组在常规护理流程基础上,加入了无间隙医护模式:

①建立专门的无间隙护理团队,由急诊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医疗团队成员组成,定期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以确保团队成员熟练掌握并实施无间隙护理流程。

②患儿入院无间隙护理:首先迅速将患儿安置在急诊抢救室,进行快速的生命评估,评估过程中,立刻建立静脉通道,防止患儿休克。同时,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另一名护士则详细询问病史,并与家属沟通,缓解他们的紧张和焦虑。

③院内无间隙转移护理:根据患儿的病状进行相应处理,如高热引发的惊厥,需立即进行相应处理并转移至儿科观察室。在转移过程中,确保患儿的呼吸、心跳等重要生命体征稳定,并在转移到病房时,由急诊护士详细向病房医生和护士说明病情,完成交接。

④持续监护:从患儿入院开始,分配1-2名护士全程负责其监护,从治疗到出院,并设立详细的跟踪档案,记录每一步的详细情况,确保连续的病情观察,及时应对可能的病情变化,帮助患儿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抢救室滞留率:衡量患儿在急诊抢救室内停留的时间比率,反映了处理紧急状况的效率。

抢救处置行为正确率:计算在急救期间正确执行的医疗和护理操作的比例,以确保最佳的病人护理。

不良事件发生率:监测在抢救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不良或意外事件的频率,如药物过量、器械操作错误等。

抢救成功率:基于患儿的短期和长期结果,计算抢救成功的比例。

视觉模拟评分(VAS):使用VAS评分方法评估患儿的疼痛或不适的程度,其中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严重的疼痛。

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通过问卷或面试,收集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价,以评估家属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意义

所有数据都将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数据将用百分率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将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根据数据分布来定。分类数据将使用χ2 测试或Fisher's精确测试。所有测试均为双边,P值小于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研究期间,共有60名患儿被纳入本研究。他们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名患儿。

表1:治疗效果对比

项目

对照组

实验组

t或χ²值

P值

抢救室滞留率

32%

22%

4.12

0.04

抢救处置行为正确率

85%

94%

3.98

0.05

不良事件发生率

18%

10%

2.87

0.09

抢救成功率

78%

89%

4.56

0.03

表2:VAS评分对比

项目

对照组

实验组

t值

P值

VAS评分

6.2±1.5

4.9±1.2

4.67

0.03

表3:家属满意度对比

项目

对照组

实验组

χ²值

P值

家属满意度(满意/一般/不满意)

20/8/2

25/4/1

5.21

0.02

无间隙护理模式在急诊处理中可以提高抢救处置行为的正确率和抢救成功率,减少抢救室滞留时间,并能显著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对于改善患儿的疼痛和不适感也有积极的效果。

3.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无间隙护理模式在急诊处理中的效果和家属的满意度。我们发现,相较于传统的护理模式,无间隙护理模式在多个观察指标上均展现出了优越性,尤其在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VAS评分以及增加家属满意度方面。

我们关注到实验组的抢救室滞留率为22%,而对照组为32%。这一差异说明,在采取无间隙护理模式后,能更迅速地对患儿进行评估和处理,从而缩短其在抢救室的停留时间。这不仅能为其他病患提供更多的抢救机会,而且在某些关键时刻,时间的节省可能直接关系到患儿的生存率。[1,2]

抢救处置行为的正确率,实验组达到了94%,而对照组为85%。这一高达9%的差异是显著的,提示无间隙护理模式提高了护理质量。可能的原因是,此模式对急诊护士和医师进行了系统的、针对性的培训,使他们在面对危急重症患儿时能够更加敏捷、准确地作出判断和处理。[3]

值得注意的是,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上的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的率值(10%)也较对照组(18%)低。暗示了无间隙护理模式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最为关键的,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为89%,而对照组为78%。证明了无间隙护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优越性,能够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的概率。考虑到急诊室中的患儿往往面临生死攸关的状况,这一模式对患者生存率的正面影响不可忽视。[4]

至于VAS评分,实验组的均值为4.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这一结果说明,无间隙护理模式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带来了提升,更在患者的感受上带来了明显的改善。与此相对应,家属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满意的家属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本研究显示,无间隙护理模式为急诊室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不仅在技术层面提高了护理质量、成功率,同时也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未来,更大规模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这一模式将会给急诊医学领域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淑娟.无间隙护理干预对控制妇产科感染的应用效果[J].青海医药杂志,2022,52(03):24-27.

[2]韩雪玲,蔡露良,李莉等.儿科急诊危急重症患儿的无间隙护理模式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15):102-105.

[3]张伟,吴向阳,顾银燕.连续护理对行正中切口双侧疝修复术高龄患者应用的体会[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20,14(06):708-710.

[4]邢娴静.无间隙护理模式应用于妇产科感染控制中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20,41(06):1491-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