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政课堂案例分析法的探索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初中思政课堂案例分析法的探索与思考

华旦丹

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 江苏 无锡 214107

【内容摘要】案例分析法是思政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本文从一个案例分析所引发的疑问和争论入手,对思政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分析、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案例  质疑  课堂教学

案例分析法是思政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在初二道德与法治《依法履行义务》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法律所要求的,我们必须去做,选取案例进行分析:在孟某3岁时,程某将孟某收为养女,并将孟某抚养到24岁,后因两人之间的纠纷,程某解除了与孟某的收养关系。多年后,孤身一人的程某要求孟某尽赡养义务,并每月支付赡养费400元。问题是:孟某需要履行对程某的赡养义务吗?为什么?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和同事一起讨论过这个问题并产生了一些争议。根据宪法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法律中所提到的子女不仅包括婚生子女,也包括非婚生子女和养子女。在道义上孟某需要尽赡养义务作为一种回报,对于这一点我们都毫无疑问;但对于本案中已与程某解除收养关系多年的孟某是否必须尽赡养义务(也即已解除收养关系的子女有没有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质疑和讨论,并最终达成了共识:孟某应该履行对程某的赡养义务。当然我们也预计学生一定和我们一样会在这个问题上产生疑问,所以把相应的教学策略也备好了。

在课堂上这个案例果然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和我们预计的一样,也是在已解除收养关系的子女是否必须赡养老人、法律中有无这样的明文规定上。学生争论了很久,最终也没有分出胜负来,于是由我进行点评与总结。当我把备课时的结论宣布时,有些同学仍不愿相信,但经过耐心解释,大家都认可了我的答案。

一切似乎都向着预设发展。可教室里却有些窃窃私语,我于是问道:还有疑问吗?有点意外的是竟然有好几个同学举手了,其中一位同学说道:老师,既然已经解除了收养关系,应该就不是养子女和养父母的关系了,也就不需要再尽赡养的法定义务了吧?其他几个表示认同。随后我发现竟又多了几个质疑的。对于这出乎意料的疑问,我一下子有点不知道怎么回答。教室里其他的同学也瞪大了眼睛等待着我进一步解释。我顺势说让已经理解的同学来解答吧!于是就有同学起来回答:离婚的家庭,孩子就算跟了父母中的某一方生活,但仍是另一方的孩子,享受被抚养的权利,以后要尽赡养父母的义务。收养的孩子也是一样,收养的事实永远存在,更何况案例中孟某被程某从3岁养到了24岁,现在程某孤身一人生活困难,如果法律规定这种情况孟某不要尽赡养义务的话,那程某也太可怜了,以后还有谁愿意去做好事啊!这位同学的回答赢得了阵阵掌声,但原来那些持相反意见的同学也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十几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达成共识。我想再这么争论下去也无济于事,于是我对大家提了个要求,让大家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专业人员等方式做调查研究,下一堂课再作分析,同学们也一致同意。

于是课堂继续往下进行,我本以为教学的节奏和效果会受影响,恰恰相反,接下来的课非常顺畅有效,大概是大家希望学到更多、也有人希望再找到质疑老师的问题于是格外用心了吧。课后仍有学生在讨论着。

几天后的课堂上全班一起进一步探究。学生通过查阅法律条文、案例以及咨询专业人士,最后达成的共识和法院审判结果一致,即孟某需要承担赡养义务。在总结分享时,有学生说:我们的法律是不断完善的,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它一定会倡导公平与正义。也有学生说:除了法律规定以外,我们还要讲道德、讲良心。还有学生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我们思考、质疑的,学习中也一样。

这堂课对于案例的问题看似解决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有很多。

第一,关于思政课堂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分析。思政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因此案例的选择需要讲究真实性,问题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思辨性,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但更要注重思想性。本课案例是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素材进行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是开放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通过思考、辩论、查阅资料,提升了法治观念和道德修养,整个过程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引领。

第二,关于思政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同样的案例、同样的问题,教师同样的引导,在不同的班级进行分析,学生的表现会不同,尤其是在面对疑问是否能坚持质疑的表现差异明显。究其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能力素养、性格品质等方面差异,还在于教师。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态,努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良好的课堂与心理氛围,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准许其有疑即问,尊重和提升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提问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关于思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教学不能只限于学生理解问题、掌握知识,很多时候学生说

懂了并非真的没有问题。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教的知识学生是否懂了,还要考虑学生是否通过学习能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此外还应包括教师自身的提高与发展。新课标下的思政课教学更注重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对于教师而言,就要在选取案例、设置问题、激发兴趣、引导质疑、鼓励探究、总结提升等方面下功夫,促进自我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思政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有效,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师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应为此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3] 李晓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 道德与法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