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减”落实,助力减负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4
/ 2

聚焦“双减”落实,助力减负增效

郑沐晨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雅安校区  625000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和调整。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增加教育教学效果,是“双减”政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对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进行改革,提升教学效率,让“双减”政策高效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文章联系教学实际,简要探讨了“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旨在助力减负增效,希望对有关教育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减负增效;有效策略

引言:

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教师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展开相应的教学优化,以此满足全新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进行全面设计,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1]

一、“双减”政策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双减”政策下,摒弃“唯分数”“唯升学”等应试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举措。这种教育理念不仅能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学业焦虑、考试焦虑,给学生更多自由学习和成长的空间,还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探索,形成善于观察、乐于求索、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重点不仅在于传统意义上的读写练习,还在于情感教育和人文熏陶。在“双减”政策下,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能从实践中去观察和联想,从多元的阅读中去领悟和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品味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作者的真挚情感,进而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精神积淀。

(二)推动教育生态良性变革

教育兼具促进个体成长和群体筛选的双重功能,而促进个体成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在基础教育阶段,个体成长和群体筛选功能的本末倒置是教育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竞争有其必要性,但必须适度,必须以有利于个体成长为根本目标,良性的教育生态应遵循成长规律,应符合社会的需求。“双减”政策实施后,多方联动、内外兼顾,减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增加了家校社协同机制、线上线下拓展学习等多方联动机制,形成了良性的教育生态循环,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2]

二、聚焦“双减”落实,助力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

“双减”政策下,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要积极进行教育理念上的改革。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教学策略的关键,更是各项教学活动落实的引导因素,要重视教育理念的创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活动中,应以人本教育理念为引导,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高效地参与到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设计丰富的语文课堂活动,充当课堂活动的引领者,确保学生可以主动思考。

(二)运用微课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式的科学、合理、高效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微课是一种具有多样化、高效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能高效展示课堂教学内容,化解课堂教学重难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课堂教学新生态。

例如,在教学《精卫填海》时,首先,笔者在互联网上收集了与《精卫填海》相关的动画和影视片段,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与认知发展规律,对这些内容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制作了相应的微课,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对大海的无情和精卫的反抗精神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其次,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你是精卫,你会怎样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回答问题,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将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提出探究性问题:“在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中有‘精卫衔微木’和‘刑天舞干戚’这两句话,陶渊明为什么会把刑天和精卫放在一起?他们之间有哪些共通之处?”这种问题为学生拓展了其他神话故事传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神话这一独特文学体裁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项目式学习活动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现实问题,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构建学习任务群的基本要求,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

以《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对此,笔者设计了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的项目式学习活动。首先,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坐过飞机吗?飞机可以在夜间飞行吗?阅读文章,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种驱动性问题能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从而明确文章的重点。其次,给学生设计了项目式学习清单:(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的?(2)不同的问题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你认为这些问题能删除吗?(4)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仿照课文提出问题,并自行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学习清单既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又能促使学生展开深度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课后作业设计,巩固学习成果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复杂无效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探寻更多的独立学习空间和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既要通过课后作业设计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要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综合素养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要多花心思,充分考虑到作业的趣味性、知识点的针对性、不同层级学生的适应性和可选择性等等。

(五)家校互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能充分理解并接受“双减”政策的内涵,不要过分焦虑,要与家长达成协同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共识。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针对教学计划、教学方向、学习习惯养成等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指导思想方面获得家长的认可。在因材施教方面,教师更应积极与家长进行对话,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先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主抓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亲子作业,让家长也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阶段,通过丰富语文课堂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该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合理利用不同的资源创设高效课堂,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课堂体验。

参考文献:

[1]许蕊.“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2):25-27.

[2]张超.“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落实减负提质的路径探究[J].快乐阅读,2021(20):56-57.

[3]陈琼.减负增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课外语文,2021(27):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