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想象配合双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4
/ 3

运动想象配合双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段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 湖北武汉  430030)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想象配合双侧训练在脑卒中患者中的运用效果及价值。方法:80例康复期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双侧训练,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治疗。然后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功能优于对照组,同时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运动想象配合双侧训练更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想象疗法;双侧训练;肢体功能;生活质量

脑卒中也称脑中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急性脑部血液循环供应障碍,所导致的局限性和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也称为急性脑血管病事件。脑卒中按分类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以及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两种类型中,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本身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以及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而且具有发生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病人本身、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脑卒中恢复期应进行积极地康复,在最佳期内尽可能地恢复运动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双侧训练主要指两侧肢体于共同空间和时间内执行动作的模式,此种训练方式不仅可帮助患者恢复上肢功能,同时也可激活皮质脊髓通路,进而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1]。但部分患者无法自主运动,早期恢复效率低,有学者提出运动想象疗法,此种锻炼方式主要由想象执行某个或者一系列动作,但肢体并不活动。通过运动想象疗法不仅可促使患者受损神经修复,同时也可唤醒部分休眠神经元突触,帮助患者加速康复。介于此,本研究即探讨运动想象配合双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具体过程见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6岁,平均(57.83±7.22)岁;病程1~6个月,平均(3.56±1.33)个月;脑梗死26例,脑出血14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6~77岁,平均(58.14±7.33)岁;病程1~6个月,平均(3.72±1.41)个月;脑梗死25例,脑出血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符合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2)发病时间半年内;(3)首次发病,发病前肢体功能无异常;(4)病人及家属了解本研究相关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伴其他重要脏器器质性损害;(2)严重失语或认知障碍;(3)二次复发患者;(4)参与其他临床研究项目者;(5)依从性较差者。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医学科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双侧训练。双上肢同一侧、空间独立完成运动。首先指导患者上肢功能运动,主要为健侧肢体完成简单肢体活动,如伸腕、前臂旋前旋后、屈伸肘关节、肩关节;康复师辅助患者完成患侧上肢运动。患侧肌张力较低患者需接受健侧上肢轻微阻抗训练,每个关节至少运动 15 次。当健侧手部训练结束之后方可进行上肢屈伸运动或手推砂板运动、下肢运动。

随着患者康复效果提升,患者完成健侧运动后康复师可减少对患肢辅助,叮嘱患者尽可能完成双侧肢体运动,练习双侧肢体协调运动,主要为摸肩、双手轮替和上肢举起体操棒运动。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沟通,由于患者无法独立生活因此会出现焦虑等问题,此时要求护理人员从人性关怀出发耐心解释病情和康复方案。对于患者问题以热情周到的态度进行解答,留意患者情绪变化,要求患者在锻炼过程中获得尊重和重视感。当患者康复至一定效果时立即进行鼓励和肯定,帮助其树立自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训练。训练之前康复师为患者进行示范,叮嘱患者首先使用健侧完成指导动作,帮助患者体会正确运动方式、感觉,之后由康复师帮助患者完成患肢动作,让患者于大脑内建立运动流程,待其熟悉制定动作后,指导患者依据导语提示,脑部反复想象指导动作流程。所有导语均来自日常训练,第一部分持续 1 ~ 2 min :设想自己躺在温暖舒适沙滩上,收缩和放松全身肌肉。第二部分至少持续 15 min :全身放松之后,想象自己坐位将上肢举过头顶同时保持伸直,之后缓慢将上肢恢复原位 ;想象自己坐于桌子前,胸前桌面上放一杯水,手握水杯后用力将水杯推向自己,直至上肢前向伸直,默数 5 个数后缓慢恢复原位 ;想象自己坐位保持上肢自然下垂,屈肘 90°,手心向下逐步上翻,然后下放,反复 5 次,最后上肢恢复至自然下垂 ;想象坐于桌前,手握铅笔连续、快速点击 10 次,手腕旋转 ;想象五指缓慢张开后用力握拳 ;手指伸开后拇指依次和食指、中指、小指进行对捏 ;想象自己躺于温暖舒适沙滩上,腹部放乒乓球,将其置于身旁。每个动作至少 5 遍。第三部分持续 2 min :注意力集中于身体,想象自己回到房间后,睁开双眼,之后全身放松。整个疗法至少持续 20 min,每周 6 次,共 8 周。

1.4 观察指标

1.4.1 肢体运动功能

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对两组患者的上下肢进行运动功能评定,上肢功能评定项目33个,每个项目 0 ~ 2 分,总分 66 分;下肢功能评定项目17 个,每项 0 ~ 2分,总分 34 分。对比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两个月评分[2]

1.4.2 生活质量评分

采取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该量表共计10个项目,共计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3]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5.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 (±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肢体运动功能比较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功能评分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分)

组别

例数

上肢功能

下肢功能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0

34.22±3.33

52.87±4.62

10.88±3.59

24.15±2.93

对照组

40

34.17±3.31

43.21±3.65

11.04±3.71

16.38±2.77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但观察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具体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两月

观察组

40

53.51±5.56

77.01±5.42

对照组

40

53.62±5.49

65.98±4.73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又称颈内动脉系统梗塞,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常表现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昏迷等。出血性卒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两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具有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脑出血患者具有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发热等症状。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就是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而降低生活质量。有研究报道[4],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即在双侧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对比研究,取得满意效果。

双侧肢体训练主要指两侧肢体独立执行同一时间内运动,主要用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主要理论基础为交叉迁移现象,即当一侧肢体训练时可促使对侧肢体功能恢复,双侧肢体训练可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对称性[5]。基础性康复锻炼时主要以指导患者上肢功能运动为主,逐步从上肢活动过渡至阻抗运动以及双侧活动,运动难度和强度逐步提升。同时为保证患者在锻炼过程中积极投入,也辅助以心理疏导和知识讲解,强调护患沟通重要性,通过此种方式使得患者可获得重视感,更为主动参与活动。但由于患者早期无法进行锻炼,因此使得康复效果受到限制,为提升康复效果便需创新康复锻炼方式[6]。运动想象概念最早提出时间为 1950年,当时将其命名为心理想象,主要作用为提升运动员自身运动水平、能力。运动想象疗法主要理论为外周理论、中央理论,外周理论也被称之为心理神经肌肉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已经存储多种运动计划、流程图,脑卒中患者虽然神经功能出现障碍,但大脑较为完整,其中保存较多流程图,因此通过运动想象模拟执行身体动作可帮助大脑恢复神经功能、肌肉记忆,进而提升康复效果[7]

从研究结果看,观察组采取了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后,其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说明运动想象疗法更有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此种情况主要原因为当患者早期无法运动时,即接受运动想象,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记忆和肌肉神经。同时通过想象锻炼多数患者在前期康复训练时积极性更高,康复效果更好。后期联合双侧训练时不仅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同时也可反向刺激神经功能,因此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更高。当脑卒中患者出现运动障碍后,多数情况无法独立生活,因此生活质量会急速降低。联合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同时肌肉功能也可有效显著提升,因此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评分更高,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运动想象疗法配合双侧训练更有助于脑卒中恢复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丁莹,胡军. 任务导向训练与音乐治疗在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2023,38(3):136-139.

[2] 施伯瀚,朱燕,马书杰,等. 镜像疗法结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康复学报,2023,33(1):51-56,64.

[3] 刘明月,李哲,曹永生,等. 基于运动表象的脑机接口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3,29(1):71-76.

[4] 李芳,张通,李冰洁,等. 运动表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和运动表象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3,29(4):479-484.

[5] 张姗姗,缪萍,陈艳,等. 镜像理论指导下的运动联合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3,33(2):54-59.

[6] 杨延辉,王浩冲,董媛媛,等. 视觉运动诱导的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3,29(4):472-478.

[7] 梁思颖,李灵晓. 运动想象训练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3,45(2):128-130. 作者简介:段晨,男,大学本科,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