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9
/ 2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

艾比拜·麦图尔荪

墨玉县萨依巴格乡中心小学,新疆和田地区

摘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情境教学

引言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动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创设操作情景,激发学生动手实践;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活泼天性。这些情境的创设,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有效性、针对性、趣味性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掌握知识。为了帮助小学教师更好地将情境教学运用到数学教学,笔者研究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在课堂上适当创设趣味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学生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6的加减法”时,课前让每个小组都准备6个小乒乓球,学生感到惊奇。让学生投掷,待学生都掷完一次,集中反馈,有关6的加减法算式便全部呈现出来了。学生们看似在玩,其实在自身的活动中就学到了有关6的加减法知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兴趣盎然。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因而,教学情境的设计一定要从儿童的年龄特征点出发,如儿童喜欢听故事和富于幻想,不妨“投其好而行之”,教学时可以把某似简单的事,却萌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究意识。当学生走进课堂,看见每张桌子上老师都放了一个塑料篓,更觉得好奇,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老师面带笑容地对同学们说,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做游戏。接着教师提出要求:小组每人将6个小球往篓里掷一次,分别记下篓内、外各有几个小球,然后根据篓内外小球的数目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记录下来,在规定时间内看哪组得出的算式及些数学知识编成故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如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出示了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和一只狐狸设计好的陷阱图,让善良纯真的孩子们帮助小白兔找到设有陷阱的路线,然后绕过陷阱平安回家。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在自然、美好、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创设生活性情境,感受数学存在

我们都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如在教学《11减几》时,我就创设了这样情境:为学生准备各种物品的数量均为11,如11根小棒、11根铅笔、11个小正方体、11块橡皮……并且把每10个物品放进一个小盒子,另一个放在外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购物,让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自主尝试11减几的计算方法,感悟直观的计算过程,体验出11减几的思维方法,教学中通过选取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探究理解掌握新知。

三、创设问题性情境,拓展四维空间

“思起于问,源于疑”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课程标准新教材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弄清教材是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充分发挥资源教材的作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精心设计认知冲突,巧设悬念,激发求知欲,产生兴奋点,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如在教学“元、角、分”一课始,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性情境:

(黑板上用红笔写着1、10、100这样三个数字)

师:哪个小朋友有办法把这三个数用等于符号连起来?

(学生感到很好奇,并开始交流)

生:老师,100最大,1最小,怎么可能相等呢?

生:对呀!老师,你是不是问错了?

师:老师有没有问错呢,待我们上完这堂数学课,你们就知道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特殊的气氛所感染、激励,由此产生情趣,思维的闸门也就情不自禁地打开了。在以上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一个矛盾情境。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100比10、1大,怎么能用等于符号连接起来呢,这是错误的,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也启迪了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四、创设活动情境,增强实践能力

教师应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带一把小剪刀和几张旧的挂历纸,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在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经过大量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根据立体模型想象展开图形。最后,让学生再动手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整堂课在活动情境中开始,又在活动情境中结束。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参与,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又如在教学“统计图选择”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课前调查六年级各班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中,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及团体总分等情况,并将收集到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看看可以获得哪些信息。通过学生的调查活动,教师将该节教学与实际生活中的数据统计相结合,并对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避免了单纯的制图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品尝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应既具有可操作性,又面向全体学生,要给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结束语

由于新课改的推进以及课标的要求,情境教学已经在小学数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教师恰当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锻炼思维,同时可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