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纸书借阅研究——基于高校馆借阅数据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0
/ 4

近二十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纸书借阅研究——基于高校馆借阅数据分析

李晶晶     程明涛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十堰  442000)

摘要:本文以CNKI为数据来源,进行主题索和引文追溯收集文献,总结近二十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纸书借阅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纸书 借阅率 综述

一、背景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延续了近千年的纸书阅读方式在短短十余年内被移动终端数字阅读打破。尽管如此,纸书阅读不可能完全被数字阅读替代。根据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简称《调查》),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提升,分别为4.76本、3.29本[1],纸书阅读回暖。高校图书馆花费不菲的经费购置纸书,借阅量逐年下降被人诟病。因此,提高馆藏纸书利用率,支持到学校和国家发展是业界共同期待。为了全面了解国内高校馆纸书借阅研究现状,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对纸书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整理,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文献数据分析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纸书相关研究关键词有“纸本”、“纸书”、“纸书”、“纸质书”、“纸质文献”、“馆藏纸本”、“图书”等,去除概念外延过大的“纸本”、“纸质文献”、“馆藏纸本”,以提高检全率,检索项为“主题”、“关键词”,检索式SU =(‘纸书’+‘纸质书’+‘纸书’)*(KY=‘借阅’),时间范围2003-2023年,匹配条件主题词精确、关键词模糊,检索到340篇文献,通过浏览排除无关文献,最终得到186篇文献。

  1. 文献年代分布

中国知网高校馆纸书借阅文献时间分布如图1,总体上近二十年文献数量不多,2003-2012年为缓慢发展阶段,2013-2020年为突增伴随波动阶段,2013年达到顶峰,2020年后逐渐回落,2023年下降到2011-2012年的数量。数据显示纸书借阅不再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研究热点,仍是图书馆主体工作之一。

(图1 中国知网高校图书馆纸书借阅文献时间分布)

  1. 文献期刊分布

发表高校图书馆纸书借阅研究的期刊有116种,核心期刊35篇(18.9%),普通期刊164篇(81.1%)。核心期刊分布如图2,核心文献发文期集中在图情类和高校学报类,其中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发文8篇居榜首,情报科学发文4篇次之,核心期刊群未具雏形。

(图2 发文核心期刊分布)

  1.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使用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186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合并同类项,以8次为统计阙值如图3,关键词“借阅量”98次居榜首,“高校图书馆”96次第二,“图书借阅”79次第三,“借阅率”46次第四等,纸书借阅研究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

主要集中在高校图书馆领域,借阅情况与采访、馆藏结构、借阅制度、读者服务、读者类型、读者需求、阅读推广等因素有关。

三、文献内容分析(下文中“纸书借阅量”简称为“借阅量”)

1. 国内高校图书馆纸书利用率评价指标

研究者们多以年、月、日、时段不同的时序维度,基于OPEC系统借阅数据,采用指标“借阅量(总册数)”、“人均借阅量(借阅总册数/读者人数)”、“借阅率(借阅册数/馆藏总册数或借阅种数/馆藏总种数)”、“借阅周期”、基于借阅次数的“h指数”评价纸书的利用效率或流通效率,采用“借阅比例”、“前100借阅排行榜”来研究读者需求。刘春霞(2017)[2]采用“借阅重复度(借阅数量/借阅频率)” 评价文献受欢迎的程度,用“借阅效率系数(借阅频率/借阅数量)”评价各个专业书库的文献利用率。

2. 国内高校馆纸书借阅规律

(1)不仅借阅量逐年降低,且借阅率下降是全球问题[3]。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数字资源是造成借阅量减少的主因,现代生活娱乐、运动、交际、短视频等多种生活方式可选择,以及考试、就业等各种压力加速了这个过程。但《调查》显示,借阅量下降并不代表阅读量下降,2021年人均阅读量较去年上升,发出积极讯号。徐建华(2017)[4]认为纸质书在国内还有10年的黄金期和至少10年平稳滑行期。纸书发展不仅焕发生机,而且生命力强。

(2)借阅符合二八率。刘艳苏等(2009)[5]指出图书馆藏书利用统计具有二八率特征,孙旭萍(2015)[6]发现OCLC-OhioLINK图书馆联盟馆中实体资料80%以上没有流通。也就是说,纸书利用理论上遵循阮冈纳赞五定律、克劳福特-戈曼新五律,实际使用中利用率呈现二八率,甚至低于二八率。

(3)借阅量具有周期性。有使用ARIMA-ARCH模型、灰色系统理论、多变量回归法、时间序列模型等预测借阅量趋势。李伟(2017)[7]和王家胜(2011)[8]分别认为借阅量有周期性、季节性。张晓阳等(2023)[9]研究发现考试季用户入馆次数和在馆时长皆为全年最高。借阅高峰段,在馆做资源推广事半功倍,借阅低峰读者行为数据需要深入分析。

3. 国内高校馆纸书借阅服务

(1)借阅制度——中山大学图书馆实施“借阅无限量,缩短借阅周期”,借阅总量、预约总量同比明显增加,但未吸引更多新读者

[10]。陈靖(2017)[11]分析了部分图书馆实行读者间转借书的优势。放开借阅权限,读者间转借,简化环节,加快流通速度,最大化服务核心借阅读者,能提升核心群体借阅量。除此外,每个图书馆存在大量在馆阅读且未办理借阅手续的纸书的数量如何能计入借阅量中,难题尚未解决。

(2)个性化推荐——燕飞等(2011)[12]将不同的读者群体相联系,景民昌等(2012)[13]基于借阅时间评分,李克潮等(2013)[14]基于本科生借阅偏好,李丹(2019)[15]为读者构建用户画像,曾乔美旭(2020)[16]基于协同过滤个性化推荐算法设计制作借阅app,提供个性化读者服务。基于读者的特点匹配推荐趋于整合。

(3)智慧化发展——候贺(2017)[17]通过Apriori算法发现传统图书馆查询系统无法满足读者需求。豆洪青等(2017)[18]指出宁波大学构建智慧图书app,OPAC系统与豆瓣等网络书目数据关联,实时提供更多图书数据。谢海欧(2018)[19]使用图书馆移动APP服务促进了借阅。大数据下的纸书“智慧”借阅有了可能性。

4. 国内高校馆纸书读者借阅行为

(1)本科生是使用纸书的最大主体。找到本校不同读者类型特定行为模式对工作指导意义,且对读者分类的方法值得研究。邢荣华(2017)[20]等通过借阅日志发现本科生借阅行为的变化规律。高丹等(2007)[21]调查显示本科生相较研究生、教师,使用纸书比例最高。易明等(2019)[22]分析出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在群体、学院、个体和本、硕、博士层面表现出不同的规律。郑云涛等(2021)[23]认为读者聚类分析优于专业维度分析。曹流等(2022)[24]发现借阅IT类的用户,会借阅I类。张晓阳等(2023)指出文科生更倾向于留馆阅读,而理科生更倾向于外借。

(2)权威、制度、热点有影响力。施国良等(2020)[25]认为学历显著影响借阅行为,本科生受外界影响相对最强。曹流等(2022)进行数据聚类和关联发现专业、教师引导及政策导向对学生图书借阅有关键作用。李东等(2014)[26]指出影响用户借书的重要因素有作者、出版社、专家推荐、系统功能等。康微等(2016)[27]基于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对相关图书借阅率有明显影响。

(3)专业、考试、课程表相关学习是大学生集中需求。王喆(2020)[28]基于DEMATEL-ISM模型发现学生群体的阅读特点变化是影响纸书借阅的根本层次。庄小峰等(2018)[29]发现读者借阅偏好以专业性图书为主。胡杨(2019)[30]表明馆藏图书和学校学科匹配度影响图书“零借阅率”。郑云涛等(2021)发现专业图书、毕业相关图书随着年级增加,借阅比例上升。刘春霞(2017)[31]发现图书馆导读活动及公选课引导作用对借阅心理诱导作用明显。

(4)借阅提升促进大学生学习和成长,大力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有为就有果。乔慧君等(2015)[32]指出图书借阅率与学习成绩挂科率负相关。沈迎新等(2021)[33]表明图书借阅对学业有显著正向效应。潘颖(2018)[34]调查发现本科生文献借阅量、广度、深度,稳定习惯与学业绩效正相关。严慧英等(2016)[35]认为阅读推广活动对提高借阅量有显著作用。

四、文献研究评析与展望

纸书借阅研究涉及社会学、统计学、图书情报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

前四项研从群体读者切入,第五项从科学技术切入,重点关注了本科群体,也包括了硕、博、教工群体。社会学、统计学侧重对数据分析、建模、数据推送,图书情报学、心理学侧重借阅制度、资源推广、读者行为和偏好。综上,不同学科角度的研究成果为如何图书馆提升借阅量提供了全面的思考框架——提升借阅量从采访方式、馆藏质量、借阅制度、流通环节、服务水平、读者类型、读者需求、阅读推广全盘规划。除此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1.看数据分析,大部分(114篇/186篇)文献数据处理简单,14篇基于统计学和社会学原理深度挖掘,或建模分析。图书馆具备大数据环境——借阅数据、门禁数据、RFID自助服务数据、座位预约数据、移动设备访问数据等,深度挖掘图书馆大数据资产,建设智慧图书馆,协同提升图书馆多项工作也许是捷径。

2.看读者研究范围,研究本科生群体多,研究生、博士生、教工少,研究本校读者多,极少数进行了跨校对比研究。或读者不分类,或基于学院、专业、性别、年级进行简单分类,极少数把读者分为活跃、一般、惰性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常规分类和功能分类都重要,后者能把核心读者服务做到极致。

3.看研究内容,读者行为、读者需求、个性化推荐、阅读推广多,采访、剔旧、借阅制度、馆员激励少,局部研究多,整体研究甚少。同时实践研究多于理论研究,高水平研究成果少。

4.看策略应对,以优化馆藏、多推广、提升服务水平居多。笔者建议提高馆员工作格局、研究能力,尤其是大数据素养;基于人工智能“APP+Data”模式优化人书匹配;基于大数据联动采访、剔旧、借阅、推广、学科服务工作;根据二八原则,黏住核心读者、核心馆员、核心工作、核心专业为先;借助制度与权威人物力量,精准群体需求,借助流量进行馆藏资源推广;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成立情报分析小组,让纸书使用融入学科服务与学校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魏玉山,徐升国.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出版发行研究,2022(5).

[2]刘春霞.基于数据挖掘的用户借阅行为分析--以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2017,2(08):1-8.

[3]袁红志.从图书流通数据透视馆藏结构及读者阅读倾向:以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7(2):170-173.

[4]徐建华.馆藏优化与纸质书的生命周期[C].郑州:2017全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讨会,2017.

[5]刘艳苏,桂秀梅.二八定律与长尾理论在现代图书馆的共生应用[J].现代情报, 2009,29(08):41-42.

[6]孙旭萍.OCLC-OhioLINK图书馆联盟馆藏流通报告研究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5(2):72-75.

[7]李伟.数字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纸质馆藏的价值与服务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3):79-85.

[8]王家胜,牟肖光.基于时间序列高校图书馆借阅流量分布统计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4):72-75.

[9]张晓阳,许欣, 刘洋.用户数据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用户行为特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3(02):82-94.

[10]何祯,司徒俊峰.高校图书馆“借阅无限量”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山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5,33(04):14-18.

[11]陈靖.读者互助式借阅服务探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06): 52-54.

[12]燕飞,张铭,孙韬等基于网络特征的用户图书借阅行为分析--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学报,2011,30(8):875-882.

[13]景民昌,于迎辉.基于借阅时间评分的协同图书推荐模型与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3):117-120.

[14]李克潮,蓝冬梅,凌霄娥.一种高校读者借阅偏好的个性化图书推荐[J].现代情报,2013,33(08):68-72.

[15]李丹,高建忠.基于用户画像的图书馆推荐服务初探[J].图书馆,2019(7):66-71.

[16]曾乔美旭.基于协同过滤个性化推荐算法的高校图书馆借阅APP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

[17]侯贺,基于关联规则的图书馆流通数据挖掘——以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为例 [J].图书馆学刊, 2017,39 (02):107-111.

[18]豆洪青,刘柏嵩.“互联网+”高校图书馆传统借阅服务探索——以宁波大学“智慧图书馆”APP应用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35(03):53-58.

[19]谢海欧,陈焕之.新业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纸书借阅服务的困境与突围[J].图书馆界,2018(06):22-26

[20]邢荣华,朱玉珍,张静.基于流通日志的大学生借阅律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7,37(8):116-121,166.

[21]高丹,高雪青等.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源与利用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为例[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04):56-57,71.

[22]易明,张展豪,李怡.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人类动力学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9(22):83-93.

[23]郑云涛,李萍,沈晶晶,徐真真.基于大数据聚类的读者借阅图书内在需求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1(08):138-142.

[24]曹流,韦相,王晶.数据挖掘算法在大学图书借阅大数据中的分析与应用[J].红河学院学报,2022,20(05): 154-157.

[25]施国良,张潇潇,杨小莉.高校读者群体差异对其借阅行为和阅读偏好的影响研究[J].图书馆,2020(04): 59-64,78.

[26]李东,董颖.基于用户行为的馆藏纸质资源借阅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科学,2014(07):103-107,125.

[27]康微施雁冰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图书借阅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3): 115-117.

[28]王喆.基于DEMATEL-ISM的高校图书馆纸书借阅影响分析[J].大学教育,2020(07):105-107.

[29]庄小峰,马凌云.近十年高校图书馆读者图书借阅偏好及变化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18,31(04):57-62.

[30]胡杨图书“零借阅率”问题研究及优化策略分析——以山东政法学院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02):116-118.

[31]刘春霞.基于数据挖掘的用户借阅行为分析——以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2017,2(08):1-8.

[32]乔慧君,周筠珺.高校图书馆借阅率与学生学习状态关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01):55-60,50.

[33]沈迎新丁国勇图书借阅能提升大学生学业表现吗?——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1,25(04):89-95.

[34]潘颖.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相关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8.

[35]严慧英,朱辉.阅读推广对高校图书馆借阅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6(02): 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