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一江两岸地区城市品质提升路径探索——以汉中一江两岸景观提升规划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2
/ 2

汉中一江两岸地区城市品质提升路径探索——以汉中一江两岸景观提升规划项目为例

杨萌 郝思嘉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陕西,710055

摘要:汉中一江两岸地区作为汉中城市发展的最核心区域,既是汉中的城市客厅,也是汉中的生态绿廊和产业通道,其发展质量与建设品质直接支撑和决定了汉中城市发展战略与人民的生活福祉,对于促进地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扩张,粗放式、高强度城市建设抢占公共空间,沿江单一的开发建设模式致使产业转型与生态价值转化及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研究汉中滨江两岸地区的发展历程、发展面临的制约与挑战以及汉中城市发展的基础特征与规律,旨在探索提升城市品质的路径,包括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塑造山水人文特色空间以及制定规划建设指引,以此提升一江两岸地区的城市品质,实现汉中的高质量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

关键词:汉中,一江两岸,城市品质,高质量,发展路径

1、引言

汉中位于我国秦巴山区腹地,北据秦岭,南依巴山,汉水穿城而过,自古便是四川盆地与关中平原交通联系的必经之地,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目前也是陕西南部的区域中心城市。汉中一江两岸地区位于汉中市中心城区,上下游50公里,是汉中城市沿江发展轴带上最核心区段,其发展质量直接决定了汉中的城市发展质量。在经历了背江-临江-跨江发展阶段后,汉中市正式进入拥江发展新时代,滨江两岸地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滨江两岸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功能单一等问题。因此,合理利用滨江空间资源,及时遏止一层皮开发倾向,科学管控引导建筑高度及风貌,提升城市形象和价值,提升滨江两岸地区的城市品质成为了迫切的任务。


图1 汉中一江两岸景观提升规划项目范围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汉中一江两岸地区特征分析

1.1承担大江源头生态保护与百万人口城市发展的双重任务

汉中市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是朱鹮、大熊猫保护栖息地,是长江流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及肩负着“一江清水送京津”的国家使命,汉江流域16万平方公里,沿线分布汉中、安康、十堰、丹江口、襄阳、武汉6大城市,人口总量2432万;生态保护是汉中的根基;同时汉中作为全球罕见位于大江源头的百万级人口城市、陕西省南部区域中心,带动区域共同富裕是汉中的责任。平衡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矛盾,成为汉中发展的首要议题。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扩张,原本历史水系逐渐消失,沿江洲、岛、滩、涂、湿地等多样化生态系统构建不足,粗放式、高强度城市建设抢占公共空间,挤压生态廊道等问题愈发突出,沿江开发建设模式相对单一,产业转型与生态价值转化及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1.2山水文化特色突出,空间建设传承不足

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交界,既是南方的北方,也是北方的南方,特殊的地理区位造就了其既有北方的舒朗大气,也有南方的精致婉约;汉中亦是汉家文化的发祥地,汉江沿线荟萃了非常重要的两汉三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武侯墓、张骞祠、包斜道、山河堰、张良墓、拜将台等,因其独特的山水营城理念和历史文化价值,汉中也入选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江两岸作为汉中城市建设最优质的空间载体、城市形象展示的核心界面,也相应出现了,城市建设肆意抢占一线江景资源,一层皮式开发,多部门协同管理不足,“支离破碎、奇奇怪怪”空间建设乱象,沿江山水城市意象在逐渐消解。城市建设忽略了文化氛围的彰显,城市公共活动与历史人文联系不足,文化主题不鲜明、脉络不清晰、展示体系不健全等。

1.3沿线范围广、涉及主体多、权属复杂

一江两岸沿线上游至褒国故里褒河秦岭河口,下游至汉中机场柳林镇,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长度约100公里,沿线山水环境、景观风貌、建设基础均存在巨大差异;且上下游跨大量行政区域,涉及两区两县六个管委会十个乡镇,主体多元权属复杂。

3、汉中一江两岸地区城市品质提升核心任务

汉中一江两岸地区,因其独特的生态区位条件、山水人文特征以及现实的建设层累和发展诉求,其城市品质提升需要核心关注三个任务:(1)夯实沿江生态保护基底,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2)彰显山水格局,传承文化特色,塑造高品质魅力滨江廊道;(3)统筹协调多元诉求,保障规划科学落地。

4、汉中一江两岸地区城市品质提升路径

3.1构建“自然融合,多元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

百万级人口城市的生产生活与沿江生态系统不是相互孤立,而是应置于更大的生态基底进行相互融合、互为支撑,首先通过护林、理水、营田、融城的方式,构筑全域和谐共生的生态网络体系;其次一江两岸作为践行汉中城市新时期发展模式的重要空间载体,以一江两岸为触媒,形成和谐共生、产业转型、服务升维的三个示范廊道,以此诠释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

1构筑人与动植物的生命共同体示范廊道

通过分类分片分级管控,划分严格生态保育区、低干扰生态游憩区、综合生态服务区,以此促进生物多样性及自然生境的营造;结合自然河道、公共活动、历史人文特征及分级管控要求等,全方位落实“生态+”理念,以生态+文化、生态+科普、生态+娱乐、生态+涵养等理念为纲,实行低干预低影响的场景营建模式,通过弹性江滩设计,提高生态廊道的安全韧性,增加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打造绿色产业转型的发展示范廊道

通过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新兴产业引入等方式,转移一江两岸传统工业生产,而充分链接与汉中优质生态环境相匹配的产业集群,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培育一江两岸学研产业、医养产业、旅居产业、会议会展产业等绿色产业集聚。

3彰显高品质生态人文服务示范廊道

首先针对生态理念进行升级:增加生态教育、生态研学、生态展示等生态产品,实现从城市客厅、公共服务中心廊道到汉中新时期生态文明实现地的理念升维;其次针对服务水平进行升级:重新梳理一江两岸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休闲设施、人本慢行设施、公共交通设施等;然后通过城乡一体化游览项目的策划和景点打造,建设城市级旅游目的地,满足汉中生态文化旅游品牌营造的特色需求。

3.2塑造“山水共栖,江城一体”的山水人文特色空间

1)宏观筑格局——传承城市山水人文空间基本骨架

通过区域山水形胜、城市空间与功能结构、城市山水界面、历史文化路径、望山看水廊道整体把握,形成汉江左岸望山乐水,汉江右岸显山露水,传承汉中山水人文空间格局。

2)中观建体系——构筑横向分层、纵向分段的空间体系

根据城市山水关系划分依山滨河、据山观河、望山近河、据山滨河4个特色区,形成适应山水环境的建设分区,并根据左右岸特征划分特色天际线控制方式。根据江城关系,将一江两岸分为河道生态圈层、滨江绿地圈层、沿江功能圈层、城市腹地圈层等四个圈层,每个圈层承载着人们不同的生活需求,又呈现出相对一致的问题特征,因此可以分类制定相应的提升改造思路和措施。

3)微观塑亮点——塑造城市特色人文节点空间

规划梳理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节点、感知城市山水人文意向的关键位置、城市形象展示的关键区域,依托滨江桥头堡、桥头广场、茶城以及滨江两岸天汉楼、漕运那头、文化遗址所在区域,植入生态文化活动,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场景,沿汉江打造汉中市10大城市人文客厅,24处滨江魅力节点。

3.3制定“以人为本,精细管理”的规划建设指引

1)通过精细化调研与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空间问题与民生诉求

规划以精细化现场踏勘调研,全面掌握和落实现状用地情况、建设情况、设施情况、拟建项目等,建立地块信息库,方便建立一张图地块开发建设管理平台,反应建设要求;以大数据和人本问卷分析研究公共空间服务品质问题,客观反应人本需求;以部门座谈的方式落实部门诉求,同时衔接各类相关规划,协调矛盾冲突与发展诉求。

2)科学量化与人本化结合的城市天际线管控引导方式

通过全域gis和infraworks,结合人本视角模拟真实尺度和角度的山水环境,辅助设计和管理决策;沿江建筑高度控制围绕形态率、透视度、天际线曲折度、起伏率等影响山水空间格局感知的关键指标进行计算分析,最终形成一套科学量化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案。

5、结论

汉中滨江两岸地区的城市品质提升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同时滨江两岸地区的品质提升不能仅限于其范围内的评估评价,而是需要结合对于汉中的自然地理区位与价值认知、城市发展趋势目标与增长动力研判、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以及滨水城市发展规律等进行综合研判,探索建立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塑造江城一体的自然人文空间特色、制定便于城市管理的管控指引等三条策略路径,有效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