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2
/ 2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徐作君

天津市环科弘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市河西区   300074

摘要生态环境治理是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修复和保护的一系列行动。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修复指通过人工手段或自然恢复的方式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使其恢复到健康、稳定的状态。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旨在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生物的多样性。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

引言

生态环境治理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生态功能丧失。为了保护地球家园,许多国家都开始加强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工作。

1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1.1保障人类生存环境

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恶劣的环境会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我们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和水质量,保护农田土壤质量,确保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1.2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不仅涉及到人类,还涉及到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我们可以保护栖息地,禁止非法捕猎和控制物种入侵等措施,以保护和维护各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1.3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治理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服务。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兼顾环境保护。

1.4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全球范围内的挑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生态环境治理可以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暖的影响。

2生态环境治理中生态修复策略

2.1湿地恢复

湿地恢复是一种常用的生态修复策略,旨在修复受损或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的水文状况、植被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以实现湿地功能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湿地的水文条件对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至关重要。恢复水文条件可以包括修复水位、改善水流和排水系统、修复降水渗透等措施,以恢复湿地的水文循环和水质。湿地的植被是维持湿地功能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重新建立植被可以通过种植本地湿地植物、引入有益的植物物种等方法来实现。这有助于恢复湿地的植被结构和栖息地。湿地土壤的改善对于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恢复至关重要。湿地土壤修复可以包括添加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减少盐分等措施,以促进湿地土壤的健康和生物活性。污染是导致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污染源是恢复湿地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治理农业非点源污染、处理城市和工业废水、减少化学物质排放等手段来实现。

2.2植被再造

植被再造是一种生态修复策略,旨在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来修复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以恢复植被结构、改善土壤条件,并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在植被再造中,需要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植物物种。这些植物物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适应极端气候、贫瘠土壤和干旱等恶劣条件。为了确保植被再造的成功,可以采集本地植物种子,进行种子库保存,并在恢复过程中引入本地植物幼苗。这有助于保持当地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在植被再造过程中,可以进行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整。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不同的植物种类和功能群,建立多层次、多物种的植被结构,以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和栖息条件。

2.3水体修复

污水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进行有效的污水处理是水体修复的关键步骤。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使用适当的处理技术和系统,可以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去除或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以净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面临的常见问题,特指过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进入水体,导致藻类过度生长和水体暗绿、浑浊等问题。富营养化防治包括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城市排水处理、改善湖泊和河流的水文条件等措施,以控制营养物质输入和促进水体自净能力。针对受损的湿地、河流和海岸生态系统,可以进行水生态系统修复工作。这包括恢复植被、添加人工构造物、调节水文条件等措施,以重建和改善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3生态环境治理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3.1设立自然保护区

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以确保保护区能够最大程度地涵盖目标物种和生态系统。同时,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包括边界、管理措施、监测计划等。确定适当的保护措施,以防止非法活动、控制开发和污染,确保保护区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可能包括限制人类活动、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禁止捕猎等。设立自然保护区通常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和共同管理。政府、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社区等都应该参与其中,确保保护区的可持续管理和依法执行。加强对公众、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对保护区的认知和环保意识。通过举办培训、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3.2禁止非法捕猎和贸易

政府和执法机构应加强对非法捕猎和贸易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严厉罚则,严惩违法行为,以起到威慑作用。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非法捕猎和贸易的认识,启发人们关爱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共享情报和信息,加大对非法捕猎和贸易的监测和追踪力度,形成全球联防联治的合力。加强管控和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贸易渠道,包括加强边境检查、打击走私行为、取缔非法野生动物市场等。

3.3保护栖息地

政府应制定并执行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包括土地使用规划、水资源管理、森林保护、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对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措施。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栖息地的一种重要手段。将特定地区划定为自然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并加强对该区域的保护和监管。同时,建立生态红线,确定非开发区域,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和栖息地。通过建立土地承包和保护合同制度,确保农民和土地所有者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保护栖息地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农业和发展。这一制度可以鼓励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农田水土资源。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生态恢复工程,恢复和改善受损的栖息地。加强对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种植,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提供重要生态服务的栖息地进行补偿,以鼓励土地管理者保护栖息地。例如,对农民进行生态补贴,以提供生态服务,保护河流源头、湖泊山区等重要生态区域。

结束语

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人类对未来世代负责的行动。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只有各国齐心协力,加强合作,共同采取措施,才能实现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

参考文献

[1]卢群.我国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9.

[2]司会敏.新时代凝聚中国生态共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8.

[3]聂倩.我国流域生态补尝财政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

[4]付意成.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5]钟建红.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