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问题思考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2
/ 3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问题思考与对策

于梦瀛

江苏方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推进,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与退化问题日益突出,给农作物质量、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保护这一重要的自然资源,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探讨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土壤、地下水、环境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土壤与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给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过度开采和化学物质的排放等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有效管理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危害

1、影响农作物质量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直接影响。当土壤中存在有害物质或重金属超过安全标准时,这些物质会被作物吸收并积累在植物体内,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例如,重金属如铅、镉和汞等,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对作物的营养吸收和代谢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受到威胁。

2、威胁人体健康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当人们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时,有害物质可能通过食物链或饮水进入人体内部。这些有害物质可能引发慢性毒性作用,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如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损伤、癌症等。特别是对于农民和居住在受污染地区的人们,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可能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

3、破坏生态环境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污染物质的释放和渗透可以改变土壤的化学和物理特性,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的平衡。这会影响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透气性和养分循环,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生物多样性。此外,当污染物质进入地下水体系时,会污染水资源,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二、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制度不完善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导致管理工作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范[1]。管理责任不明确、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不够紧密,导致管理工作效果不佳。此外,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也限制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2、 缺乏对环境的监测

在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缺乏对环境的监测的问题。监测是及时了解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监测网络和监测技术仍存在不足。监测站点分布不均衡,监测指标和频率不够全面和精细,无法全面掌握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变化情况。这给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和评估管理效果带来了困难。

3、宣传力度不足

公众对于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认识和意识较低,对污染源的认知不足,缺乏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在环境宣传方面的投入和力度不够,信息传递渠道有限,导致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行动的推动受到一定限制。

4、污染防治技术支撑与人员监管薄弱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中存在污染防治技术支撑与人员监管薄弱的问题。尽管污染防治技术不断发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技术推广滞后、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2]。同时,监管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素质不足,导致监管能力和执行力度不够,无法有效地推动污染防治工作的落实。

二、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策略

1、提高地下水质量监测技术水平

提高地下水质量监测技术水平对于地下水环境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加强技术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地下水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更好地了解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状况,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一方面,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是提高地下水质量监测技术水平的关键。现代分析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仪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检测到更低浓度的微量污染物[3]。通过使用这些仪器设备,可以提高对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检测能力,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等。另一方面,加强对地下水流动和污染传输规律的研究对于提高地下水质量监测技术水平至关重要。地下水流动和污染传输是地下水环境的关键过程,深入了解其规律对于准确监测和评估地下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值模拟和实地观测,可以揭示地下水的流动路径、速度和污染物的传输行为。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指导监测网络的布设和采样策略,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和监测频率,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可靠性和代表性。在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地下水监测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广泛的监测网络,覆盖不同地域和地下水类型,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监测网络的布设应根据地下水流动规律和污染源的分布确定,考虑地下水补给区、敏感区和重要水源地等关键区域。同时,建立规范的采样和分析程序,确保取样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数据的可比性。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监测工作的操作水平和数据质量。

2、改进监测的内容

改进地下水监测的内容是为了全面了解地下水资源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更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地下水。除了地下水质量监测,还应关注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速和地下水补给量等重要参数的监测。通过连续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掌握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情况,判断地下水的丰缺状况[4]。同时,对地下水位的监测还能揭示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为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和管理提供依据。通过对地下水流速的监测,可以确定地下水的迁移路径和迁移速度,从而判断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时间。这有助于及早发现污染源和控制污染的扩散,为地下水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地下水补给量的监测可以通过水文地质调查、降雨径流观测等方式进行。了解地下水补给量的大小和时空分布,可以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防止过度开采和地下水资源的衰竭。

3、土壤监测方面:

针对土壤环境的监测,需要加强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用途土壤的监测工作,以全面了解土壤环境的质量和污染程度。建立土壤监测网络是土壤环境监测的基础,应根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污染源等因素,合理布设土壤监测点,覆盖城市、农田、工矿区等不同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的建立应考虑地理分布均衡、空间覆盖广泛,以获取全面的土壤环境信息。同时,应确保监测网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定期对监测点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不同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敏感性,因此需要根据土壤类型的分布情况设置监测点。例如,沿海地区应重点关注盐碱土、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农田地区应关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情况;工矿区应关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问题。通过选择合适的监测点,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土壤环境的质量和污染状况。除了常规的土壤理化性质外,还应关注土壤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全面了解土壤环境的质量和污染程度。同时,可以利用新技术和方法,如光谱分析、生物传感器等,对土壤中微量污染物进行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4、 健全环保监督与管理体系

建立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体系可以确保环境法规的落实和执行,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管理效果。应加强对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的立法工作,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管理责任和监管权限。建立健全的环境准入制度和环境保护责任追究机制,为环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有效手段。同时,制定激励政策和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应加强环境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执行力度。加强执法装备和技术手段的更新和应用,提高执法效率和监管能力。建立健全的执法机构和协作机制,加强与公安、国土资源、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形成多部门合力,共同推进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工作。企业应承担主体责任,建立并严格执行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自行监测和数据报告。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自行监测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及时公布监测数据和环境信息,增强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形成社会监督。

5、建立监测和预警体系

监测系统应涵盖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污染源的监测点位。监测点位的选择应根据土壤类型、地下水流动规律和污染源分布等因素进行合理布置。同时,监测系统应具备连续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现代化的监测仪器设备和先进的分析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比性。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结合地下水流动规律和污染物的传输特征,建立预警模型和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可以包括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水质指标的变化趋势等。当预警指标超过设定的阈值时,触发预警机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当出现土壤或地下水环境的异常情况或污染风险时,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这包括采取污染源管控措施,阻止污染物的进一步排放和扩散;开展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清除和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分析,持续跟踪污染状况的变化,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监测数据、预警信息和应对措施,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协作与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和技术经验,提升监测和预警体系的综合应用能力。

6、保证取样工作的质量

在进行监测取样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取样过程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代表性。取样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熟悉取样标准和操作规范。通过定期培训和学习,使其掌握最新的取样技术和方法,了解监测要求和质量控制要点。同时,还应强调取样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确保其在取样过程中严谨、诚信地履行职责。取样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操作,确保取样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这包括确定取样点位和深度、采用合适的取样工具和方法、避免交叉污染等。同时,在取样前应做好现场勘察和前期调查工作,充分了解取样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和污染源等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取样策略和方法。取样后,样品应尽快进行保存和处理,以防止样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合理选择保存容器和保存条件,避免污染和损失。在样品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温度控制、密封性和防震等,以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通过采取这些对策,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保护农作物质量、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通过广泛的合作和持续的努力,我们才能确保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倩.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24):147-149.

[2]任静,李娟,席北斗,杨洋,鹿豪杰,史俊祥.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2,24(05):161-168.

[3]赵雷.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问题思考与对策[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01):170-172.

[4]苏宏建,刘志军,郭学辉,孙秀国,郭彬.有机化工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的风险评估及环境管理[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39(08):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