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2
/ 2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研究

郑光耀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本文以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研究为方向,以现有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为立足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创新发展的动因为着力点,重点探究了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 创新发展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发展成为了社会发展中的主旋律,这也导致很多人的思想意识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迫切的希望改变生活的条件,也能走上经济飞速发展的道路,随着而来的就是产生民族利益冲突,我国的民族问题正在面临新的风险与挑战。

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现行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的研究,再结合实践工作中的经验,着重找出了目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矛盾点,结合问题能够更具针对性的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二)基础理论

1.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框架结构

中国民族理论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民族区域发展的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所形成的中国话的民族理论。

  1.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阐述了民族的基本定义更揭示了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回答了我国在民族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发展特征

我国民族理论的发展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孕育而生的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推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创新发展的动因探究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推动产生的理论动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物质在不断运动的原理,也就意味着事务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被继承者们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发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社会存在能够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所以中国特色特色民族理论的创新是符合唯物史观的要求的;从国家的职能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的初衷是人民为第一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建立的国家政权的主要职能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大职能,民族理论政策就是为了促进社会更好发展所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所以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创新发展也是符合国家运转的要求的。

(二)基本国情以及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现实动因

首先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居住的空间上由相对聚集转变为相对分散,从文化认知上或者生产技能上来说,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次是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权威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计划型社会,社会组织权威集中在计划下的单位层面上。经济形式多元后,民族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阶层和组织;最后是文化的交融。

三、关于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发展思考

(一)强化思想引领,优化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实现民族区域自治需要把握好三个原则,首先是民族自治区域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必须要在保证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其次是区域自治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区域内必须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三是自治权的行使上,在自治区域内,少数民族主要依托设立的自治机关来管理本民族的事务,区域民族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上述内容是从理论层面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层面还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的。第一就是要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加强思想引领,所谓的思想引领就是要明确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党建引领逐步带动思想引领。在少数民族地区更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不断细化组织内的党建工作,让基层党组织在少数民族地区也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第二是要从分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与文化是可以分成很多流派的,但是所有的分支与流派又同属于中华大地之上的,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首先是要先充分组中其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此基础上再着力强调中华民族这个大的民族意识,在少数民族区域建立起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是要确保自治区域在行使政治、经济等自治权力时,要与中央的大局工作保持一致,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二)补齐发展差距,持续供给民族优惠政策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核心是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在民族政策的制定上,这样的优惠政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这与我国的国体政体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是民主集中制的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所以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来说,这样的优化政策也是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所指定的。当前的优惠政策集中体现在文化领域、教育领域、就业领域。比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领域就一直存在有民族加分政策,这是为了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接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而给予的政策内容,能够促进地区之间的教育公平,也能够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在接受到高质量教育后不断建设家乡的有力举措。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实际的优惠政策覆盖的范围领域应该更加的广泛。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中主要凸显出的问题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的问题,南方地区东部地区发展较好,北方地区西部地区发展较为滞后,但是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区域都属于发展比较滞后的区域,这就要在经济领域也要有更多的政策优惠倾斜,确保少数民族地区也能获得经济发展的政策先机。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之下,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基础的新发展格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政策创新的角度来说,在内需经济方面,要确保与少数民族区域之间不存在贸易壁垒,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大市场,这样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区域的贸易往来更加顺畅,在对外经济方面,在坚定不移的实施改革开放的同时,可以尝试在具备地缘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自由贸易区,给予一定的对外贸易政策。

(三)加强民族交融,不断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融合发展,以民族特色产业为基础,不断在优势产业方面做大做强,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民族特色品牌,建立上下游联动的产业模式,推动民族特色农产品与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有效结合,以一二产业为带动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旅游业,逐渐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二三产业走向融合式的发展,带动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要以更加审慎包容的态度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交流需要以中华民族的感情为纽带,促进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嵌入。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如何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尤其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不断创新发展思维,将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的规划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打造有民族区域特色的地方城市建设,在文化软实力方面要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的新动能,让民族文化交流更加具有深厚的底蕴。

四、结语

立足于当前中国民族区域的发展矛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原有的民族理论不断改进与创新,努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伟.民族互嵌——作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J].民族论坛,2021(3):49-57.

[2]沈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新概述[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6):14-19.

[3]赵新国.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发展的新机遇[J].广西民族研究,2019(6):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