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及其游憩管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5

我国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及其游憩管理研究

骆水灵

广州市绿之城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510420

摘要:我国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及其游憩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自然保护地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和旅游景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综合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了我国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提出了相应的游憩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有效平衡自然保护和游憩需求,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供优质的游憩体验。然而,在实践中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游客数量过多、游憩设施不完善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地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措施,以确保可持续的游憩发展和生态保护。本文通过对我国自然保护地功能划分存在的不足和功能区划分所造成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功能区划分需要考量的因素,并对游憩管理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分区和游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促进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游憩管理

一、我国自然保护地概述

我国自然保护地是指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景观而设立的特定区域。自然保护地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非常庞大且多样化。根据管理目标和功能不同,可以分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类型。其中,自然保护区是最主要的类型,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县级自然保护区等[1]。这些自然保护区覆盖了广泛的地理区域,涵盖了各种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草原、沙漠等。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需要遵循科学规划和法律法规,并且需要考虑到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限制开发活动、加强监测和执法、推动环境教育等。此外,自然保护区还可以与周边地区进行合作,促进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自然保护地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和受威胁的生态系统。通过建立和有效管理自然保护地,我们能够保护这些宝贵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资源开发压力、非法捕猎和盗猎、生态破坏等。因此,加强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和监测,加强公众参与和环境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自然保护地功能划分存在的不足

(一)功能区域划分主观性较强

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划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之一是功能区域划分的主观性较强。在现实操作中,划定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区域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地方利益的考虑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划分过程中的主观偏差和不公正。由于功能区域划分涉及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各方利益的平衡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有时候,政府可能更加关注经济利益和地方发展,而忽视了自然保护的重要性。或者,在划分过程中,专家学者的个人观点和偏好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2]。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划分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可能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划分。这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功能划分结果存在差异,影响了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效果的一致性。此外,由于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多样化,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指标和因素进行划分。然而,目前的划分标准往往偏重于某一方面,忽视了其他重要因素的考虑,导致了划分结果的片面性和不全面性。

(二)区域功能界定不清

我国自然保护地功能划分存在的不足之一是区域功能界定不清。自然保护地的功能界定是为了明确其保护目标和任务,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保护工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一些自然保护地的功能界定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首先,一些自然保护地的边界划定不够清晰。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多变,不同地区的自然保护地边界可能受到自然地理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一些自然保护地的边界划定过于宽泛或模糊,导致管理难度增加,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保护效果不佳[3]。其次,一些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划分缺乏科学依据。功能划分应该基于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科学评估和分析,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划分往往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更多地依赖于政策和行政因素。这样就容易导致保护地的功能与实际情况不符,无法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另外,一些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划分缺乏综合考虑。自然保护地的功能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还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多个方面。然而,在一些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划分中,往往只关注其中某一方面的功能,忽视了其他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这样就无法全面发挥自然保护地的综合效益,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功能分区太少

我国自然保护地功能划分存在的不足之一是功能分区太少。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按照功能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等几个区域。然而,这种划分方式在应对复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功能分区太少无法满足各类生态系统的特殊保护需求。我国拥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湿地、草原、海洋等[4]。每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不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因此需要针对其特点进行细致的功能划分。当前的功能分区较少,往往无法全面覆盖各类生态系统的保护需求,导致一些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其次,功能分区太少难以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自然保护地既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又要满足人们对资源利用的需求。然而,现有的功能分区较少,无法很好地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一些自然保护地可能过度保护,导致资源利用受限,影响当地经济发展;而一些自然保护地则可能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损害生物多样性。最后,功能分区太少也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挑战。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退化等。当前的功能分区较少,无法很好地应对这些生态挑战,缺乏针对性的保护和恢复措施[6]

三、目前的功能区划分所造成的问题

(一)自然保护的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的功能区划分在自然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自然保护的效果大打折扣。首先,功能区划分往往是基于政府部门或专家的意见和决策,而缺乏对当地居民和社区的广泛参与和反馈。这使得功能区划分往往忽视了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利益,导致保护区内的资源管理和利用不够合理和可持续。其次,功能区划分常常将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平衡。保护区内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受到限制,给当地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功能区划分过于严格,导致当地居民无法合理利用资源,甚至造成了就业和生计问题[7]。此外,功能区划分的标准和依据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有时划分依据仅仅基于少数几种特定物种或景观类型,而忽略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可能导致保护区内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某些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发生变化,甚至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最后,功能区划分的执行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法机制,一些保护区内的非法活动和违规行为得以滋生。同时,保护区内的人员和资金投入也不足,导致保护工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当地居民权利受到侵害

目前的功能区划分所造成的问题之一是当地居民权利受到侵害。功能区划是一种将土地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和规划的方式,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在功能区划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权益往往被忽视或被削弱。功能区划常常忽视了当地居民对土地的传统使用和依赖。当地居民文化与土地紧密相连,他们依靠土地进行传统的农耕、狩猎、渔业等活动,并且土地对于他们的精神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功能区划往往将当地居民土地纳入经济开发或保护区域,限制了当地居民对土地的自由使用权,导致当地居民生计和文化传承面临威胁。功能区划也可能导致当地居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到侵犯。在功能区划的过程中,政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可能将当地居民土地划为开发区域,将其收回或转让给其他人或企业,而未能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这种侵犯可能导致当地居民失去他们的家园、生计和文化根基,造成严重的社会和心理影响[8]。另外,功能区划还可能削弱当地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在功能区划的过程中,当地居民往往被排除在决策的核心,他们的声音和意见未能得到充分听取和重视。这不仅违背了当地居民的人权原则,也限制了他们对自身土地和资源管理的参与和控制权。

(三)未能真正服务于人民

目前的功能区划分在某种程度上未能真正服务于人民,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功能区划分常常是由政府或规划部门制定的,而缺乏充分的民众参与和意见反馈机制。这导致了功能区划分往往无法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期望,无法充分考虑到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其次,功能区划分可能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由于不同功能区的要求和发展重点不同,资源往往被倾向性地分配给某些特定的功能区,而其他区域则可能被忽视或较少关注。这会导致一些地区的发展滞后,人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此外,功能区划分也可能导致城市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单一化。例如,将某个地区划定为工业区或商业区,可能会导致该地区过度依赖某个产业或经济领域,而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这不仅增加了经济风险,也可能导致就业机会的不平衡和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功能区划分还可能导致城市或地区的环境问题。例如,将某个地区划定为工业区,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而且,功能区之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存在交叉和重叠的情况,这可能导致一些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四、功能区划分需要考量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在进行功能区划分时,自然因素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等,对功能区的划分和规划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地形地貌是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土地利用和开发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山地地形适合发展林业、旅游业等,而平原地带则更适宜农业和工业发展。因此,在功能区划分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貌的特点,合理确定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其次,气候条件也是功能区划分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不同气候条件下,适宜的产业和生态环境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气候湿润的地区适合发展农业和水资源利用,气候干旱的地区则更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沙漠治理。因此,在功能区划分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对各个区域的影响,科学确定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另外,土壤类型也是功能区划分的重要参考因素。不同土壤类型适宜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和土地利用方式。例如,河湖沉积土壤适合发展稻作、水果等农业,黄土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小麦、玉米等作物。因此,在功能区划分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类型对各个区域的影响,合理确定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最后,水资源是功能区划分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农业、工业和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在功能区划分过程中,需要考虑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合理规划各个区域的水资源利用方式,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续利用。

(二)社会因素

在功能区划分中,社会因素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社会因素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需求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功能区划分的影响不可忽视。首先,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和人口结构等因素。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从而需要针对性地规划功能区域。例如,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可能需要更多的商业、居住和交通设施,而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则可能需要更多的农业和农村旅游功能。其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功能区划分的重要参考因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与欠发达地区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来确定功能区域的规划。例如,工业发达地区可能需要更多的工业区和科技园区,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能需要更多的旅游休闲区。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需要考虑进功能区划分。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对功能区域的需求和规划有所影响。例如,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可能需要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的功能区域,而多民族聚居地区可能需要考虑民族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功能区域。最后,社会因素还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意识的影响。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关注程度也会对功能区划分产生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人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可能导致功能区域中增加更多的生态保护区和绿地公园。

五、自然保护地游憩管理的重要性

(一)自然保护地游憩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保护地游憩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平衡游客需求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尽管自然保护地是为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但游憩活动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量的游客涌入自然保护地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破坏。游客的踩踏、采摘、捕捉等行为可能破坏植被、破坏栖息地,甚至扰乱野生动物的生活。这些干扰可能导致物种数量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游客带来的垃圾和污染物可能污染水源、土壤和空气。大量的游客流量会增加垃圾的产生,如果管理不善,垃圾可能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此外,游客的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以及使用化学物品如防晒霜、蚊虫喷雾剂等也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最后,过度游憩可能破坏景观的原始性和自然美感。大量的游客造成的人为痕迹,如道路、停车场、建筑物等,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降低游客的游览体验和环境质量。因此,自然保护地游憩管理至关重要。管理者应该制定合理的游憩政策和规划,限制游客数量,控制游客活动的范围和强度。同时,加强游客教育,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素养,引导他们遵守规则和行为准则。此外,加大监测和执法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保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二)游憩管理对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游憩管理对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地是为了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景观而设立的特殊区域。然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增加,保护地的游客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游憩管理成为确保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游憩管理可以帮助平衡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关系。自然保护地通常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然而,过多的游客流量和不当的活动可能对这些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通过制定合理的游憩管理计划,可以限制游客数量、规范游客活动,并采取措施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其次,游憩管理可以提高游客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和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游憩管理可以向游客传达保护地的价值和重要性,让他们更加了解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需要保护的重要性。这样,游客就能够更加尊重和爱护自然环境,减少对保护地的破坏行为,促进可持续发展。 此外,游憩管理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自然保护地通常位于偏远地区,游客的到来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餐饮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当地收入。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确保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互利共赢,实现保护地和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游憩管理可以保障游客的安全和满意度。自然保护地往往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如陡峭的山路、野生动物的存在等。通过游憩管理措施,可以确保游客的安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让游客有一个愉快而安全的游憩体验。

六、自然保护地游憩管理策略

(一)游憩活动规划与控制

自然保护地游憩管理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憩活动规划与控制。游憩活动规划与控制旨在平衡人类对自然保护地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游客能够享受游憩活动的同时不对自然环境造成损害。首先,游憩活动规划需要明确自然保护地的游憩目标和定位。这包括确定游客的数量、类型和活动范围等。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使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其次,游憩活动规划应该考虑到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特征和敏感性。根据自然保护地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游憩区域划分和限制措施,以减少对敏感生态系统的干扰。例如,可以设立禁止进入或限制进入的区域,保护稀有植物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游憩活动规划还应该考虑游客的安全和便利。为游客提供清晰的游览路线、标识和设施,确保游客能够安全、便利地进行游憩活动。此外,制定适当的游客容量管理措施,避免人流过于拥挤,影响游客体验和自然环境。在游憩活动的控制方面,需要加大监测和执法力度。通过设置巡逻和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行为,如乱丢垃圾、损坏设施等。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他们文明游览,尊重自然环境。游憩活动规划与控制需要不断评估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对规划和控制措施进行定期评估,及时修订和改进。这样可以确保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实现自然保护和游憩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二)游客教育与意识培养

游客教育与意识培养是自然保护地游憩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游客对自然保护地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其环境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可持续的游憩活动。首先,游客教育应该注重宣传和信息传达。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包括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展览和讲座等,向公众传达关于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价值和保护措施。同时,提供详细的游览指南和规定,让游客了解如何在自然保护地内进行合法、安全和环保的活动。其次,游客教育应该注重互动和参与。组织各类户外活动、生态考察和工作坊,让游客亲身体验自然保护地的美丽和脆弱性。通过亲近自然的体验,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动力。此外,游客教育还应该注重引导和规范游客行为。通过制定明确的游客行为准则,告知游客在自然保护地内应该如何行动,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加大巡逻和监管力度,及时制止违规行为,并对违规者进行相应的处罚和教育。这样可以有效维护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最后,游客教育还应该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建立与学校、社区和旅游业相关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定期的教育活动和培训课程。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自然保护中来。

(三)设施建设与管理

1. 合理规划设施布局:在自然保护地内,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功能需求,合理规划设施布局。例如,将停车场、洗手间、休息区等设施集中设置在入口处,以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内的干扰。2. 设施可持续性设计:设施的设计应注重可持续性,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设施应具备耐用性和易维护性,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维修成本。3. 游客教育设施:在自然保护地内设置游客教育设施,如信息牌、导览图、解说牌等,向游客传达有关环境保护和文化意义的知识。这有助于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增强对自然保护地的尊重和理解。4. 管理设施使用量:通过限制游客数量或实行预约制度,控制自然保护地内设施的使用量。这可以减少人为干扰和环境破坏,并确保游客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游憩体验。5. 定期维护与监测:设施的定期维护和监测是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的关键。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维护机制,及时修复设施的损坏,并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6. 游客行为管理:通过设置指示牌、引导标识等,引导游客遵守规定的游览路线,避免进入敏感区域或破坏植被。同时,加强巡逻和监控,对违规行为进行制止和处罚,以保护自然保护地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监测与评估

1. 定期巡逻和监测:通过定期巡逻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游客活动可能引起的问题,如垃圾堆积、破坏植被等。这需要配备专门的巡逻人员,并建立有效的巡逻路线和监测点。2. 游客调查和统计:通过游客调查和统计,可以了解游客的数量、行为和需求,以便制定更合理的管理策略。例如,可以了解游客在保护地内的停留时间、游览路线和参与的活动,从而优化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3. 环境质量监测:通过监测关键的环境指标,如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等,可以及时发现游客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质量。4. 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是自然保护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估物种组成、数量和分布等,可以了解游客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5. 社会经济效益评估:除了环境影响外,还需要评估游憩活动对当地社区和经济的影响。这包括评估游客支出、就业机会、当地居民收入等指标,以便更好地平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6. 制定管理计划和政策:基于监测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和政策是必要的。这包括限制游客数量、设立游览路线、加强宣传教育等,以实现可持续的游憩管理。

七、结束语

总之,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分区理论和方法,提高游憩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还需要加强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合作,形成多方参与的保护与管理机制。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自然保护和游憩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自然体验和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潘培思,杨梅.我国自然保护地土地权属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花卉, 2023(8):3.

[2]陶德双,罗明灿,岳彩荣,等.云南"三江并流"区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西部林业科学, 2023, 52(1):1-8.

[3]何疏悦,赵新宇,程敏.美国风景游径系统建设研究及其对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的启示[J].园林, 2022, 39(2):8.

[4]邓瑜兵,刘斌,郑俊鹏,等.生态保护红线分区及管控研究综述[J].国土资源导刊, 2022, 19(3):4.

[5]王淑华."双碳"背景下国有林场多功能分区及发展对策——以青州市杨集林场为例[D].山东农业大学,2022.

[6]何疏悦,赵新宇,程敏.美国风景游径系统建设研究及其对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的启示[J].园林, 2022, 39(2):8.

[7]李雪萍,叶雨桐,冯艳滨.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游憩机会谱构建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22(006-004).

[8]邓瑜兵,刘斌,郑俊鹏,等.生态保护红线分区及管控研究综述[J].国土资源导刊, 2022, 19(3):4.

作者简介骆水灵 1982年5月  广东阳山  本科 项目经理 林业中级工程师 广州市绿之城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研究方向: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