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的大语言模型技术探讨

/ 2

基于AI的大语言模型技术探讨

李中华1  刘鑫2

中国通信建设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52

亿水泰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2

摘  要:大语言模型(LLM)指可以从大量数据中生成自然语言文本的 AI 模型。大语言模型(LLM)是指使用大量文本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生成自然语言文本或理解语言文本的含义。大语言模型可以处理多种自然语言任务,如文本分类、问答、对话等,是通向人工智能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大语言模型的原理,分析了大语言模型技术的主要核心算法和模型。

关键词AI;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


引言

人工智能(AI)的核心是让计算机系统能够通过对数据的学习来提高处理事务的性能。通过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利用机器的深度学习,可以找出隐藏的模式或规律,然后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新的、未知的数据。这使它在诸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任务中非常有效。

大语言模型(LLM)就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它可以从大量数据中生成自然语言文本的 AI 模型,继而可以自动产生人类可读的自然语言文本。该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自然语言生成、文本分类、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

语言模型原理

AI 大语言模型是指一种可以自动生成自然语言文本的机器学习模型。其基本原理是基于深度学习中的神经网络,采用了大量的语言数据进行训练,通过对大量语料库的深度学习,自动提取语言的特征,并生成符合语言习惯的新文本。从而能够自动学习语言的规律和模式,进而生成可理解的自然语言。

大语言模型设计主要是基于深度学习中的神经网络。类似在神经网络中,每个神经元都通过权重与其他神经元相连。当输入信号通过神经元传递时,信号会经过加权、激活等操作,最终输出到下一层神经元中。在大语言模型中,每个神经元都代表了一个单词或短语,而权重则代表了这些单词或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大语言模型可以自动地学习到这些关系,并生成符合语言习惯的新文本。

AI 大语言模型的训练则主要采用监督学习的方法。即在一个巨大的语料库中,将每个文本序列作为一个样本输入到模型中,对其进行训练,从而使得模型能够在预测下一个词的时候,根据前面的语境信息选择最可能的词语。这样的训练方法被称为“自回归模型”,即将前面的词序列作为条件,预测下一个词的概率分布。

基于统计学的大语言模型

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通常是概率模型,借助统计语言模型的概率参数,可以估计出自然语言中每个句子出现的可能性。常用的统计语言模型,有N元文法模型(N-gram)、隐马尔科夫模型(HMM)、最大模型(MEM)。

N元文法模型(N-gram)即根据前n-1个词来预测下一个词出现的概率。N-gram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条件概率分布,即给定前n-1个词的情况下,下一个词出现的概率是多少。具体来说,N-gram模型首先需要对给定的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每个词及其前n-1个词出现的频率,然后根据这些频率来估计条件概率分布。N-gram模型的优点是简单高效,计算速度快,可以应用于大规模语言模型的训练。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无法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和上下文信息的复杂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语言模型

4.1  神经语言模型

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语言模型[1]是人工智能领域备受瞩目的新型语言模型,主要利用神经网络对自然语言进行建模和预测。常见的神经语言模型包括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门控循环单元网络(GRU)等。

循环神经网络(RNN)是一类以序列数据为输入,在序列的演进方向进行递归且所有节点(循环单元)按链式连接的递归神经网络,它是一种能够自动学习特征表达和分类的一种模型。语言模型的目标是将句子进行训练,从而学习出合理的句子概率分布。而深度神经网络可以自动学习句子的表示形式,从而实现语言模型的训练。这些模型通过在神经网络中构建单词的嵌入表示,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向量空间中的数学对象,并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训练模型,从而得到一个能够预测自然语言的模型。

神经语言模型的优点是能够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和上下文信息的复杂性,预测准确度更高。它的训练过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对于小数据集的训练效果不如传统的N-gram模型。

4.2  Transformer模型

Transformer是Google的团队在 2017 年提出的一种 NLP 经典模型。它使用了 Self-Attention 机制,不采用 RNN 的顺序结构,使得模型可以并行化训练,而且能够拥有全局信息。Transformer模型的核心是自注意力机制,通过计算输入序列中不同位置之间的相对关系,从而获取更全面的上下文信息。

Transformer模型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语言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尤其是在机器翻译、文本生成、问答系统等任务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4.3  Bert模型

Bert模型由Google在2018年提出。它引入了双向编码器,以便每个词都能同时考虑其前后上下文。BERT在多项任务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例如自然语言推断、问答系统和命名实体识别等任务。BERT可以作为预训练模型,在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进行微调,以提高模型的性能。

4.4  GPT模型

GPT模型[2]也是一种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它由OpenAI推出,属于预训练模型,该模型使用了无监督的方式进行训练,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对大规模文本数据的预训练,使得模型能够自动学习到语言的规律和结构,从而在对新文本进行处理时,能够更加准确地生成、分类和理解文本数据。它能够对大规模文本进行学习和抽象概括,并通过微调的方式用于特定的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例如文本生成、语言翻译和问答系统。其在文本生成、文本分类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

GPT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它可以根据输入的上下文来生成下一个词,因此可以用于文本生成等自然语言处理任务。该模型使用了多头注意力机制、残差连接和Layer Normalization等技术,并通过多次迭代优化模型参数来提高模型的性能。

结论

总的来说,AI大语言模型的主要算法和模型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统计的模型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基于统计的模型在语言建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处理长序列和复杂语言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限制。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则可以处理更复杂的语言结构,并且在多项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表现出色。

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语言模型的定义和原理,指出了大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文本输出和交互的作用。介绍了基于统计学和深度学习的两大类大语言模型,并说明了各种大语言模型的功能和优缺点,对了解和学习基于AI的大语言模型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诗昭.深度学习中深度问题与大模型问题的研究[J].南开大学.2020,(3).

[2]寿建琪.走向“已知之未知”:GPT大语言模型助力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检索[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3,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