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回顾与反思”教学环节缺失的突围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3

小学数学“回顾与反思”教学环节缺失的突围路径

刘瑞玲

东海县和平路小学

[摘要]现行教材,重视在各个不同内容领域课型探究中,编排“回顾与反思”教学环节。如此安排,既丰满了各类课型结构,也为学生思维内涵由浅入深提供落脚点。然而,实际的教学现状基本缺失。教师需灵活创新回顾与反思呈现时机,设计恰切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回顾反思的“现场感”,强化经历“回顾与反思”过程,指引儿童数学学习走向深刻。

[关键词]  回顾与反思    环节缺失    创新路径   

现行教材,除继续遵循之前惯有特色,重视在原有每个单元结束时的整理与练习、期末整理与复习课时中安排回顾整理评价反思以外,还精心结合各类新知的探究过程,分别在综合实践探索规律、等富含挑战性、探索性内容领域探究过程之后,编排回顾与反思这一教学环节。如此安排,既丰满了解决问题类、活动类、探索类课型的课程结构,也为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思维发展由表及里提供落脚点。使学习真正成为不断发现自身缺陷并改正完善的迭代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学习经验,领会数学思想内涵,发现数学学科本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类比能力。此环节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一、聚焦:回顾与反思教学环节缺失表征

现行教材更强调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时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活动。而回顾和反思恰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一)回顾与反思,导致教学环节断层

这部分教师主要集中在农村学校的完小与教学点,约有50%的老师对回顾与反思环节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见而不教。他们认为此环节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对教学没有多大用处。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多进行几道练习。在教学中,直接跳过此环节,使教学断层。

(二)偶尔回顾与反思,引发教学内容波动

这部分教师在县直教师、村完小教师及教学点教师群体均有较高比例,占总调查人数的36.11%,其中以村完小人数居多。这类教师,偶尔进行回顾与反思环节的教学动力来自上级部门的视导听课、乡镇级别的公开课教学,以及学校教师之间的互听互评活动等。其教学动机非积极主动,被动而为,教学效果不问可知。

(三)随意回顾与反思,致使教学层次无序

调查发现,约有47%的教师能够认真执行课时任务,坚持教学回顾与反思,不足调查总人数的一半。这部分教师年龄分布在22岁——45岁间,以县直新教师、骨干教师为主。这其中又有近一半的年轻教师,因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此环节随意为之。对学生的引导缺乏针对性,从而导致学生所思所想零散、无序,缺乏系统性。

二、审视:回顾与反思教学环节缺失原因透析

《课程标准》基于课程目标板块,提出明确要求:回顾与反思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整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经验的有效路径。[1]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见,回顾与反思这一教学环节的实际操作状况令人担忧,形成上述调查现状,无外乎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教师思想断层,导致教学理念滞后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离县城较远的农村完小和教学点。据调查,为数颇多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男教师甚至达到60岁左右。他们很难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也没有积极上进的动力。每一轮的教材培训对他们形同虚设,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与原本旧有的思想相排斥,导致教学理念严重滞后,不能完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及教学环节设定价值。

(二)教学督查间断,致使培训机制形同虚设

每一次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均离不开层层的教师培训。其中既有对新教材的梳理与教学建议,也有对教师教学思想动态的再次刷新。每一级主管部分在组织教师培训时,如不能严格把控教师学习评价机制,保证参训效果,或严或松的状态必然导致部分教师精神懈怠,周旋于各种检查考核,无心投入教学。

(三)教材钻研断片,引致教学环节一知半解

一知半解,是部分教师教学回顾与反思环节无效主因。很多教师不能、不愿投入较多时间钻研教材,无法真正领会教材每个板块的编写意图,随意将回顾与反思与课堂小结相混淆。认为回顾与反思就是问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等等。导致学生不能较为系统的把零散知识点串成知识链。长此下去,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行动:找回缺失环节,探寻儿童数学深度学习新路径

与学生而言,深度学习的深度是指从输入层输出层所经历层次的数量,深度随层数递增。只有将缺少环节复原,才能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实现由浅层体验到深度学习。

(一)领会教学环节意图,探听深度学习价值内涵

回顾与反思教学活动能够指引学生对亲身经历的探索过程进行较为系统、规范的再认知、再思考,从而形成结构化的认知程序,促进思维数学化。[2]

1.创新学习过程,优化认知结构

教材编写注重结合具体的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重视数学规律和结论的探索、检验过程,以及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生及时对学习过程回顾反思,帮助其适时

创新学习策略。由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逐步形成主动建构知识认知结构的意识,优化认知结构。

2.创新程序知识,培养关键能力

学生观察、了解、选取信息,进而提出质疑的过程就是其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是对程序类知识的再调控。让学生思维动态随时参与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其思维品质、能力素养得以提升,促进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3.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课程标准》总体要求由过去的双基扩展为现在的四基。因而可知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在义务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3]通过回顾与反思 ,使学生独立个体融入群体,在讨论、交流中积累活动经验。将碎片化数学思想迁移、纳入固有系统,归纳完善。突出基本概念和策略,使学生在回顾反思活动中沟通新旧知识联系,逐渐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会数学思想。

(二)把握教材整体布局,探寻儿童深度学习方向

回顾与反思是现行教材着力推行内容之一,是学生对数学活动及其结果内感体验的外显载体。

1.多维度涉猎,把握布局全面有序

本套教材囊括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内容。教材中涉及到的综合与实践、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专题教学活动,每一个专题均包含回顾与反思环节,再结合单元复习、期末整理与复习,所涉及到的面较广。

2.螺旋式递增,呈现领域主次分明

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教学内容所安排各个领域的回顾与反思量也有所突增,完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几个领域中又以数与代数领域安排的次数为主,可见与《课程标准》中所凸显的学段学习内容恰恰贴合。

(三)创新介入教学环节,找寻儿童深度学习要领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是分层的,大抵分六个层次。其中记忆、理解、应用是浅层学习能力分析、评价和创造属于深层学习能力,也称为深度学习。具体逻辑关系如下图:

回顾与反思是学生对自身经历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梳理和再思考。回顾侧重于对知识建构、思维形成过程的再塑与梳理;反思则是结合自身认知能力及思维水平,对建构过程自我评价和优化。回顾与反思的合理介入,恰好是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

1.创新呈现时机,灵活掌控深度学习节奏

显而易见,学生会不会回顾与反思,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与教学素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题讲题,因而忽视回顾与反思环节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特征,注意适时把握回顾与反思呈现的时机和尺度,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回顾与反思活动。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有趣的乘法计算这一课时,教材首先安排两位数和11相乘,接着安排探索两位数十位相同个位和为10的规律,之后专门安排回顾与反思。学生探究活动后,紧接追问请大家回顾刚才规律探索、发现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把握时机,趁势引导学生从规律的探索过程入手,既能指引学生参与回顾反思的方向,总结规律探索的方法,也能体会规律发现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探索规律类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2.创新设计内容,分层建立深度学习现场

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的回顾与反思活动,更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具现场感。毋庸置疑,具有现场感的回顾反思,才能使学生深入回顾的过程,输出真反思。

(1)分层提示,牵引低段学生积极参与

《教育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不够,集中注意时间较短,思维容易断层。一节课上到回顾与反思环节,学生已经疲惫、注意力分散。依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尽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原本显性呈现的回顾反思,细化为相对具体的提示问题,分步引导学生有层次的回顾整个学习探究过程,汇报交流自身学习体会。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6页例3使两个数量同样多这一课时,放手让学生通过经历操作圆片,寻找到常用的使两个数量相等的3种方法。继而引导刚刚你们通过什么活动发现了解决方法?分别是什么方法?在思考时都要根据两个数量之间什么(差)来调整?像这样通过递进式的问题串,指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学生头脑中很容易浮现操作圆片的过程,反思也会更加真实、深刻。

(2)适当点拨,促进高段学生主观能动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在前两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活动经验,对于新知建构后的回顾与反思环节流程,在脑中已经初具模型。因此,在回顾反思时,只需简单点拨出关键词,就能为学生反思指引方向。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校园的绿地面积一课时,教材在安排了提出问题、实地测量、汇总分析三个版块的活动内容后,安排回顾反思。教学中适当点拨,你刚刚是怎样收集数据的?测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这样的适时点拨,一方面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程序知识转变为策略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实践活动过程,为后续学习活动积累经验,体会

转化等数学思想的应用价值,同时渗透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养成。

3.创新体验过程,强化学生深度学习痕迹

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回顾与反思,从不同角度,分层次对经历的解决过程、思维进程进行分析和考查,从而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学生的思维进程。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的策略这一课时,学生通过计算及列举的结果,通过比较选择最合适的结果。接着适时点拨列举时应注意什么?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这一点拨,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回顾反思紧扣本课主题,同时又使学生在回忆已有的列举策略的过程中打通知识的前后脉络,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已建立回顾反思的痕迹。

在其他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时,还可以从要经历做什么?怎么做?应注意什么?防止什么?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等过程入手,让学生对所用的策略及解决问题的步骤有整体上的感知,体会策略的价值,同时感受回顾与反思环节的存在意义,强化学生深度学习痕迹。

上述可见,回顾与反思既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必经之途,又是一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与探究行为驱动力,还是孕育学生探索、发现、迁移、创造的源泉。[4]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回顾与反思的价值所在,主动钻研教材,提升个人数学素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创新、探索、完善符合本班学情的实施策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回顾与反思的心理意愿,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提升思维水平,潜移默化,使学生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沈重予,王林.小学数学内容分析与教学指导 [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5.(4册):81,363.

[3]黄为良.教育研究与评论[J].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2):13.

[4]潘秋英.教育研究与评论[J].江苏教育出版社,2016,(12):52.

[5]杨九诠,李铁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小学丛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6,27

[6]周宏,高长梅.学校教育科研全书[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80.

[7]朱向明.小学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杂志社,2015,(7-8):65.

[8]徐彦辉.数学教育学报[J].天津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2)24卷1期:9,11.

[9]孟凡丽.中小学教材与研究:回顾与反思[D].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导论文.2012.

 


[1] 黄为良.教育研究与评论[J].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2):13.

[2] 潘秋英.教育研究与评论[J].江苏教育出版社,2016,(12):52

[3] 杨九诠,李铁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小学丛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6,27

[4] 徐彦辉.数学教育学报[J].天津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2)24卷1期: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