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口集聚典型城市的人口规模发展趋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山东省人口集聚典型城市的人口规模发展趋势研究

唐广阳

青岛工学院  山东青岛  266300

摘要:人口规模与质量对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有决定性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和最活跃的因素。城市群和城市将聚集更多人口,山东省人口集聚现象明显的城市是青岛和济南。青岛连续两年跻身全国人口增长最多的前十城市。济南市也进入了全国人口增长最多的前十城市。

1 山东省人口集聚典型城市

1.1 人口规模优势

人是城市最大的财富,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进一步优化人口与空间资源配置、加大科技创新、挖掘人口要素在经济发展的潜能促进人口结构优化,使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并行成动态衡,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人口规模与质量对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有决定性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和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的智慧与才识是公司和企业创新与创造最关键的要素。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的规模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内涵发展阶段,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环境下,抓住时机,推动“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促进高质量和高素质人才的充分就业,这也是稳定和提升就业率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持续提升,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向由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的中国式现代化稳步迈进。城市群和城市将聚集更多人口,山东省的主要城市属于我国五大城市群之一的环渤海城市群,且人口规模位居国家前列不断优化人口与空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内驱动力。从人口增长速度方面看,山东省人口集聚现象明显的城市是青岛和济南。

1.2 人才培养环境建设和人才增长的潜力

多年来,山东省一直是我国的教育大省,基础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所监测和评价的数学、语文、科学等6个学科,山东省总体教学质量稳居全国前列。北京师范大学开展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山东省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连续3年稳步上升。山东省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学前教育普及与普惠、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家校协同全方位育人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被教育部在全国推广。

目前,山东省有普通高等院校153所,仅次于前三甲的江苏省168所、广东省的160所和河南省的156所。但是山东优质高等教育并不像泰山一样一览众山小,“双一流”大学只有3所,还落后于辽宁、黑龙江、湖南等多个省份。现在山东“双一流”大学仅有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就意味着山东学霸考生在省内读“双一流”大学的可能性小,众多的优秀学子不得不选择省外的双一流高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山东省人才的流失。从近几年山东省本科高等院校发展情况来看,本科高等院校增加较多,本科高等院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但是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济南和青岛全日制高等院校在校生分别是70.12万和45.87万人,与武汉168.29万人、广州156.32万人和郑州133.27万人前三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说明济南和青岛在高等教育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地方高校在校生人数对人口集聚有重要影响。

2 山东省人口集聚典型城市人口规模发展状况

2.1 典型城市人口总量变化分析

青岛市和临沂市都是人口超过千万人的超大城市。临沂市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城市,2022年,其人口数量为1099.3万人,比青岛市高约65万人。但从人口上升的势头来看,青岛市明显更胜一筹。青岛市2022年人口与2021年相比,增加了8.54万人。2021年青岛市人口增加15万人,为全国第五位,高于广州等明星城市。青岛连续两年跻身全国人口增长最多的前十城市。预计3到5年内,青岛将成为山东省人口第一大城市。

济南市2022年常住人口是941.5 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8%,也进入了全国人口增长最多的前十城市。2018年,济南市常住人口883.9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一百多万。这是因为原莱芜市常住人口为137.90万人,划区调整之后,算上莱芜区、钢城区,济南市常住人口当年达到了883.94万人。

 

2.2 山东省人口集聚典型城市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改造及其扩容促进了城市建设投资。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需要解决住房、就业、医疗和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投资,对拉动内需有积极的意义。改变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缩小城乡差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快城市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效解决滞后的城市化水平阻碍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问题,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为促进我国农业和工业快速协调发展,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城市化步伐。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体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优化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促进我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流动人口2021年已超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且有较大部分在向城镇或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在这一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4.7%。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优化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提高劳动力自身的劳动参与度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优化了人力资本的空间布局。青岛市和济南市在城市化方面也走在全省前列,这使得这两市的人口集聚现象表现得更加突出。


3 城市化和人口集聚效应

3.1 城市化和人口集聚现象分析

我国城市人均生产率水平高于农村人均生产率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GDP增长成正相关关系,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城市经济发展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人口流入城市,提升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人力资源更加丰富,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城市化促进人口和生产力等要素流动和高度集中,行成集聚效应,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现代化,促进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城市经济发展又会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和更加富裕,吸纳更多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在不断探索如何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助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步伐,持续提升城镇化率。这不仅需要城市打开门迎进来,更要有相应的措施留住人。落户的门会越来越通畅,会越开越大,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的公布,指出了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倡导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中国已经有超过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加快人口集聚,对于激发经济活力和优化劳动力资源空间结构有着突出的作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就是要打通人力资源要素流通的渠道,让更多资金、技术随之有序流动,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城市与农村相比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通过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社会生产要素的集中,行成规模优势,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也就越显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越大。在这种辐射过程中,实现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据国家统计局专家估算,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城市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由此产生的直接消费可拉动GDP 增幅增加0.5 个百分点。在拉升经济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收入。使居民有更多获得感,提升幸福指数。快速推进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源泉,是为使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的重要途径。

3.2 促进城市化和人口集聚的一般措施

如何使一座城市更有吸引力,关键看产业支撑强不强、城市环境建设好不好、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全不全。要加快中心城区人口聚集,就要做大做强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先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产业发展可以聚人气,人气又可以兴产业,相辅相成。要拥有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理念,自觉形成以人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城市建设为支撑的互促互融发展模式。

加强与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引进高水平教育机构,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引进的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机构提供资金、土地、配套服务等政策支持,努力建设一批区域知名的学校、行业知名的学科,扩大高等院校在本市的在校生数量。对本地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有引领作用的重点高端技术人才,研究制订具体的细化实施方案,进一步释放政策效应,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安家立业。

加快中心城区的人口聚集,要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要抓住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提升城市的就业、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条件,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吸引力。着重保障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采取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的措施,建立按照常住人口规模进行配置教育资源的机制。

打造宜居环境吸引人,加快中心城区的人口聚集,要注重城市环境建设。有条件的可以使城市花园化,美丽的环境是城市最响亮的品牌。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切实投入人力财力,推动针对道路拥堵、固废垃圾、扬尘废气等问题的专项治理,从根本上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因地制宜,利用好特有的生态资源,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增强。做好平安城市建设,社会安定团结有助于留住人。

参考文献

[1]202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022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022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