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管理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浅谈土地管理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邓丽

宜宾兴地不动产咨询评估有限公司  四川宜宾  644002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民生根本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注,故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就需提升土地管理意识及水平,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的提高,这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土地管理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了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近些年来,我国呈快速发展趋势,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高,已发展成了全局性问题。因此,在土地管理中,强化土地集约开发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需不断强化管理水平及能力,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利用效率,确保土地管理的科学、合理展开。

1、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内涵

基于土地节约集约的前提下来说,主要是对城市内部或是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合理利用。全程贯穿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往往都存在土地开发不完全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土地,各城市就需强化土地集约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旨在更好地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及人民群众提供服务。针对土地集约内容而言,较为简单,即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参数。但这里需强调的是,土地集约并不是盲目的追求土地利用,需将各因素和价值体系纳入到考虑范围,确保土地集约规划内容的合理性、完善性,充分体现出土地经济价值,改善经济效益。在对城市经济发展进行评估时,土地利用率是关键指标,受城市规模大小差异的影响,土地利用率也不尽相同,即城市规模大、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土地利用率就较高[1]。因此,土地管理中,就需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及经济水平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进行明确,以确保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

2、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设计思路

一般而言,为避免集约土地建设不合理等情况的发生,土地使用规划就需有目的的进行,评价体系的建设需从实际需求入手,符合节约集约利用内涵。

2.2设计方案

现阶段,我国常用的土地管理及土地节约指标主要分为农业及建设用地,评价体系也需结合地域进行合理的划分,即城市及农村数据指标。基于土地管理的前提下来说,其在农业领域的指标最为详细,可设置为耕地、园地、林地评价指标体系。另外,受用地类别区分度相对较大的影响,城镇就无法从功能角度展开分析,大多是根据交通指示展开划分,包括纯城市地域、城乡结合区域等,充分考虑资金使用、人口密集程度等,确保合理的评判分析整个地域。基于区域土地管理,或是集约技术输出的前提下来说,对于评价制度的完善,需进一步对各土地用地指标进行了解,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通过合理评判土地开发结构,可为后续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3、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途径

3.1合理、科学的进行规划

一般而言,土地利用规划所需时间较长,需有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作为支撑,以避免用地不科学问题的发生。基于土地规划的前提下来说,其一种交互网络系统,由各类型、层次及时序规划组成,控制标准需做到逐级完善,对各部门的职责、责任进行明确,将工作重点凸显出来,各部门形成相互连接居民,从而为土地管理的合理展开提供保障[2]。在此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有理、有据、有序及有效原则,如有理主要是指编制规划需确保理由充分、观念正确、方向清晰等;有据主要是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时需根据既往实际情况,着眼未来发展趋势,充分体现出战略性、实用性等特点;有序主要是指规划时需有机结合短期、中期及长期规划,不仅要体现出阶段规划性,也需做到现阶段和长效规划的统一;有效主要是指规划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规划时需将有效性作为发展方向,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同意。

3.2将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和产出率挂钩

土地是一种稀缺且不可再生的资源,如若开发控制程度较弱,缺乏明渠的经济标准,除了会引发资源浪费问题,且也会毁灭资源。土地综合利用的实施,需有机结合开发强度及产出率,在确保低开发的基础上,获取高产出效果。近些年来,随着工业项目开发力度的加强,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圈地严重问题,如仅一层厂房就占据了几百亩用地,建筑密度较低,年产值也不理想,这不仅无法给国家带来充足的税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开发。因此,土地开发就需结合土地集约、节约产出率等内容展开研究,严格遵守相关标准,不断鼓励高产出用地项目,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满足了用地节约、产出集约要求。

3.3标准入手,科学控制

在土地管理中,为实现规范用地,就需构建相关土地标准,充分考虑人口总量、建筑用地规模等,对城市不具、产业不具等方面内容展开分析,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政府也需出台相应的文件。在土地规划中,也需建立指标控制体系,充分体现出科学性、合理性、微观及宏观特点。例如,从宏观角度来说,城乡建设用地的总量及城乡、城镇及农村人均用地有所关联,结合人均用地数据,合理的进行土地规划;从微观角度来说,需完善、健全各工程项目指标,尤其是城市基础建设项目、卫生安全等内容,并完善城市、集镇及村庄内部各建设用地指标、城市区域内交通道路规划等编制,这也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提高的关键

[3]

3.4空间入手,强化土地的利用节约、集约程度

基于我国城乡结合部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来说,其并不只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地域,而是经济性的社会多元空间整合体。因此,在规划城乡空间的过程中,不可只是集中在土地意义上的集约,需充分考虑各方面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形态等有机融合。同时,有关职能部门也需基于经济、环保的角度下,不断鼓励不同职能单位相互协作,实现交叉作业,防止各自为政情况的发生。另外,为进一步促进土地节约成效的提高,就需从纵向角度对土地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即自上而下的展开相应工作。例如,不断强化节地升空效果,以科学化的方式实现容积率的标准,促使建筑物于原有基础上提升,规避土地资源浪费问题的发生;实现节空伸地搭建,除了向空中发展外,也需将部分能源、资源向下发展,满足各配套搭建需求。在不断强化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后,可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合理展开提供保障,这也是促进土地主要利用率提高的有效途径。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土地管理中,土地集约利用占据核心地位,需有完善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作为支撑,旨在不断促进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还需基于土地承载能力、土地利用效果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的提高,旨在推动城乡建设用地的科学配置,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质量及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叶小虎.基于新常态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J].农家参谋,2021,606(01):23-23.

[2]黄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践思考[J].科学与财富,2020,000(006):358.

[3]朱颖.对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商品与质量,2020,000(00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