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农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农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1.江健2.杨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六研究所    安徽省    合肥市    230088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全面起飞,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未来五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我国农业总体增长态势良好,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内外部市场运行环境总体平稳,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需阶段,是我国农业生产由高产量低质量到高标准高需求的必经之路。未来,我国仍需进一步提升面向农业的数字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优质资源在乡村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数字经济视域;我国农业发展;路径

引言

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改变过去农村经济落后的局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数字经济已经深入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农村产业的数字化建设必须加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数字经济的应用已在农村产业中取得一定进展,如人工智能在精准施肥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作用显著,网络销售在打通农产品流动渠道上应用广泛,数字经济必然能够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加速农村产业走向综合性发展道路。

1数字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数据创新研发体系不完善

目前,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较低,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数据研发体系,加强创新技术能力。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尚未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实行行政管理,人员编制较少,机制不活,专业能力不强,缺乏活动经费,难以胜任复杂且艰巨的技术转移工作,导致农业科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仍不理想,农学科研水平不及国际平均水平。目前企业技术转移体系不健全,制度环境不完善,有效实施技术转移或开放式创新的企业还不太多,基本上没有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或技术转移岗位,没有专门的机构或者专门的人员负责技术转移工作,导致创新能力不足,获取外部技术能力低,向外部输出技术渠道不通畅。

1.2数字人才

首先,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中老年群体中接受过数字化教育的人才较少。数字化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往往进展缓慢,对信息网络和设备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不足,导致农业数字化的实现困难重重。其次,农民思想普遍保守,往往满足于现状,对先进的数字农业认识不足,也很难在没看到真实收益的情况下相信电商平台等新经济形式。第三,农村落后的生活环境留不住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首先,农村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过大,其次,集中的城市优质资源能满足年轻人的自我实现价值,可以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大量有志青年走出农村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但很少有人在毕业后返回农村发展家乡的农业经济。人才是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内在支撑力量,然而农村产业中数字人才的短缺逐步加剧,农村产业经济要想实现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必须引进互联网相关专业或综合管理素质能力强的人才[1]

2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农业发展的路径

2.1完善基础设施,促进资源整合

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边缘计算、云计算、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重点抓好涉农专项资金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通畅农民的市场渠道,及时反映市场信息,及时汇报农业情况,促进资源整合,带动产业要素合理利用。以高质量农业基础设施牵引供给,以有效供给创造需求,调和资源利用,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精准匹配,使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强。

2.2.完善研发体系,强化信息服务

随着农村信息环境的改善,农民对信息的认知和利用水平的提高,电子政务将发挥作用,必然要求政府从行政行为向服务行为转变。完善农业治理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全面考虑农村数据、土地数据和气候数据,兼顾线上数据和线下数据,统筹考虑数据整合利用、流通交易、安全保障、资产化等因素,提高数据信息的使用效率,加快推进农业立法。构建农业平台技术研发体系,带动数据流动态势感知、安全预警、应急处置,提高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监管水平。将互联网络延伸至村,从结构层面解决农村信息服务的缺位状态,构建农业、农村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2]

2.3促进土地高效集中,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

第一,促进土地持续集中,土地集中是农业产业规模化的前提,只有通过连片农田才能实现大规模机械化播种和收获,因此有必要落实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促进土地的高效有序集中。第二,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力度。我国土地后备资源大多处于山区或西北地区,耕地相对贫瘠,开发潜力不足,要实现农村产业规模化,必须依靠对现有土地的整治,走集约利用、内涵挖潜的路径。土地整理是促进土地流转的新机制,我国农村拥有全国大部分土地,通过土地整理可以扩大原有耕地面积,解决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不但能扩大生产规模,还能实现资产从工业向农业的流转,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旧村庄改造拆迁项目区,农民交出旧宅基地的阻力仍然很大,政府要重点着眼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在推进项目的同时注重维护农民利益,并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土地整理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尝到“惠民工程”的甜头。

2.4强化乡村数字化人才支撑

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实现数字经济与农村工业经济融合发展,需要引进和培养数字人才,加强对农村数字人才的支持。一方面,国家要改革建制,提高建制农村单位的待遇,吸引数字化人才去往乡镇单位发展;应给予大学生一定的政策支持,唤醒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鼓励大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回乡就业;要大力支持退伍或复员军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并制定激励政策不断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另一方面,除吸引数字化人才前往乡镇发展,最重要的是加强数字化人才的培养,首先,国家应通过在高等院校开设相关农业数字化专业,积极培养农业数字化专业人才,源源不断地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其次,农民对于农业生产进程的掌握程度是无可比拟的,对农民进行数字化专业培养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中事半功倍。要更加注重对农村待业人员的培养,发掘农民数字化方面的潜力,定期开展数字化培训基础课程,提高部分农民操作计算机等数字化设备的能力,聘请专家进行知识讲座和农业生产指导,先培养一批拥有数字经济能力的人,然后借此星星之火带动更多农民参与数字经济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解决乡村数字化人才短缺的问题[3]

结束语

数字农业已成为新时代农业创新的主旋律,既能有效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又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从而重振农村发展活力。将新兴数字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学、农业工程装备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这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抢占农业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枭吟.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9(06):3-5.

[2]王思博,夏磊,陈才.数字经济时代下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发展态势和策略建议[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8(04):6-9.

[3]高宏存.把握数字经济机遇,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