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修复技术及加固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5
/ 2

古建筑保护修复技术及加固措施

罗胜

511321198806241598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对古建筑的保护的意识也大大增强,针对古建筑维修技术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发展。通过对古建筑的修复和加固,能够进一步保证古建筑的整体效果,让后人更加直观地见证历史,也可以为后续的古建筑修复提供必要的参考。总体而言,古建筑的修复加固工作应该采取预防和治理并重的方法,在对现有建筑的残损问题进行合理修复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古建筑构件的保护,以获得理想的古建筑修复加固效果。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修复技术;加固措施

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使得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注重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由于我国古建筑文物具有一定的建筑特色,以及其独特的建筑手法,在保留古建筑文物特色时,具有较大的难度。

1文物古建筑修缮施工前的勘察

在任何情况下,修缮施工前都需要进行细致勘查现场,保证对修缮文物的了解程度,勘查是文物古建筑修复前关键步骤之一。其中对其年代风格的识别、损毁情况的勘查是勘察的主要关注部分:

(1)年代风格的识别主要从建筑的屋面、柱、梁架、斗拱和墙体几个方面入手识别,屋面识别的要素为屋面举折坡度与形式、屋脊属件造型与纹饰、檐口附件的样式以及脊瓦件的形式、材质、尺寸及配安方式等;柱的识别要素为柱的比例、柱身构造及平面排列方式等;梁架的识别要素为结构组合形式、梁枋断面的比例及瓜柱、梁肩、梁背、梁头的工艺手法等;斗拱的识别要素为斗拱的比例尺度、构造组合方式及分布排列位置等;墙体的识别要素为砖的尺寸规格,砌筑方式、灰浆材料等。

(2)损毁情况的勘查:在损毁情况的勘查前,应先对修缮的古建筑现状构造、工艺做法等进行详细勘查,做到比较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建筑现状“健康的面貌”,然后勘查“病态的特征”。损毁情况的勘查应从整体到局部、从外观到内里。首先检查建筑整体是否有倾斜和下沉,屋面是否有坍塌和破损,墙体是否有歪闪和裂缝,台明地面是否有鼓胀和凹陷,油漆彩画是否完整和剥落,门窗是否变形和残损等。其次对各部位做进一步详勘,例如对柱、梁架等木作构件的勘查主要检查构件是否残损、脱卯、弯垂、劈裂、糟朽及具体破坏程度。对屋面主要检查脊瓦件是否完整,屋面是否长草、塌陷、漏雨,檐口椽望是否弯垂、朽折。

保存至今的文物古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受了多次破坏和维修,在识别确定文物古建筑的年代时,除了依据现存的主体结构、工艺做法外还要以与古建筑相关的文献资料比对认定。文物古建筑修缮施工前,针对现状及损毁情况勘查后,出具现状勘察报告并绘制详细准确的实测图和整理详实清晰的影像文字记录,反映其建筑形式、功能、规模、材料、法式特征、营造工艺、残损状况等,明确每个构件的受力情况和实施用途,记录统计残损构件的位置、范围、数量、程度,分析其破坏残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古建筑现状勘察实测,同时对其历史、保存现状、管理等条件的综合分析,确定勘察结论并以此制定针对性的修缮保护实施方案。

2技术信息材料的收集

文物古建筑内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其材料技术信息收集按“四原”原则进行,而原材料的收集是其重要原则之一。原材料包括基础材料、地面材料、墙体材料、木构材料、装修材料和油饰材料等。原构件的收集应进行详细的绘图及材料性能等文字记载统计,后将这些构件按类型和条件加以保护。

(1)进行墙体和屋面材料的信息收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墙体和屋面材料分散遗漏在地表或埋藏于地下,包括砖块、瓦片、滴水等。收集过程可能繁琐,收集到的材料残缺不全,但这些原建筑材料可以在具体进行修缮施工前可以提供原建筑的风格、材料、外观和颜色,提升修缮质量,延续历史信息。

(2)对原建筑物柱、梁架、斗拱、门窗等木质的构件材料收集。在文物古建筑的附近可能会有石柱、石阶等材料散落,而木质构件材料,可以勘查附近古建筑的构件材质加以确定材质和历史风格。

(3)对原建筑的油漆材料信息收集。木质构件的油漆在时间的流逝中极难完整保存,对于这类文物古建筑的修缮工程前期,应做大量的文献调查,研究同组建筑油漆作为参考,明确历史风格和当时自然环境与人文习俗,以便更准确的确认其材质、颜色。在进行文物古建筑单体修缮工程时,我们也可勘查原建筑木质构件残留油漆,如木质构件的暴裂处和柱头等这些部位有较大可能拥有原有建筑的油漆风格,找出隐蔽和不容易被浸蚀破坏的部位进行油漆的材质和颜色的确定,减少误差,保证最大的修缮还原度。

3古建筑维修与加固

3.1木结构修复

古建筑修复,必须遵照国家颁布的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修复。在木结构修复过程中可以利用水平拆卸的方式,将构建由上至下逐层拆掉,然后编号存放,在修配完成之后,在地面上先安装梁架部分,保证榫卯结合精准无误。而且在柱根归安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将梁架安装到原来的位置,如果原构件出现破损,可以利用化学加固的方式尽可能地进行修补。如果没有办法复原则可以直接更换,但是要保证新的构件必须与原构件的尺寸、式样保持一致。

3.2瓦顶修复

古建筑中所有的屋面大多数为瓦片构成,瓦顶修复应该严格保证瓦顶原有造型。在建筑物瓦顶修复时,应该严格按照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等规范要求的顺序、工艺进行修复,还应该根据整个建筑群体的角度进行判断,保证建筑物的瓦顶风格一致。在古建筑物中,如果屋面出现渗漏,很有可能导致坍塌,所以,必须要针对这些部位进行缓慢地揭开,然后判断具体的修复故障,如果是木结构损坏比较严重,则必须针对局部构件进行替换,不能轻易落架。还可运用“偷梁换柱”的办法,通过替换破损的木结构来完成修复。如果屋面瓦出现损坏或者是生长出大量的杂草,则必须对这些瓦片进行拆除、修复处理,在修复的过程中全部揭顶和揭瓦是非常常见的,但是有些古建筑并不需要大面积翻修,以免造成文物本体价值受到损失。

3.3古建筑的加固工作

在古建筑的加固过程中,必须要采用打桩加固技术,通过加强建筑物周围的土壤密实程度,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建筑基础下沉。还可以通过土方填充施工,对建筑周围的洞穴进行填充,能够有效避免有机物对建筑基础产生腐蚀的问题。在土方填充时,应该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开挖深度和开挖范围,要保证远离房屋台阶,而且当地基出现下陷情况时,应该提前进行补救和预防。在建筑物周围可以设置挡土墙,保证地基土层避免出现慢性变形的问题,也能够有效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应根据地基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挡土墙建设方式。在加固修复的过程中,还应该对结构受力和结构抗震机理的情况进行判断,根据古建修复的科学性、保护性、可行性原则来还原古建筑的原始风貌,这样才能够保证古建筑结构的稳固,避免在地震中受到影响而出现倒塌情况。在地震发生时,由于原有的木结构会发生变形,引发折榫、脱榫的情况,所以,为了提高木结构建筑抗震的性能,必须要加强对于构件的日常维护,通过利用拉杆法、增加截面法、增加约束法等技术增强古建筑的稳定性。

结束语

古建筑是人类存在的重要证据,通过对古建筑的保护,不仅体现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而且还能够通过对于古建筑的研究来获得一定的经验。过去人们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只是对其进行修缮,而并没有持续、系统性地针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与加固,导致古建筑修复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必须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提升古建筑保护、修复的整体质量与水平,提高古建筑修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云.闽台古建筑保护与修复中的数字化创新技术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55-157.

[2]王泉更.中德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8.

[3]狄海宁.浅谈古建筑保护中的数字化技术[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3):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