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禁忌症与适应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5
/ 1

磁共振检查禁忌症与适应症

童秋云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磁共振作为当下应用较为广泛的检查手段,有诸多优势,如磁共振可以很好提升软组织分辨率,没有辐射损伤,获取疾病信息更全面,疾病诊断准确性更高等优势。但磁共振检查也并非人人都适合,其实磁共振检查是有一定禁忌症和适应症的,掌握磁共振检查的禁忌症和适应症才能保证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诊断效果。

1.磁共振概念

磁共振,英文称MRI,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其工作原理是借助人体内氢质子在磁场环境中含量的不同而进行成像,来观察患病组织和状态。核磁共振的成像采取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进行,所以可获取患病部位更多诊断信息,有效提升诊断的准确性,为后续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磁共振的禁忌症

磁共振虽有诸多优势,检查效果较好,但并不代表适用于所有人群,有以下情况的人群,不适合进行磁共振检查。

1)植入心脏起搏器人群。在强磁场环境中,会对起搏器的工作状态造成干扰,可能导致起搏器出现位置移动,起搏器信号失常,异常启动除颤模式,电极升温等,不利于植入设备功能的正常发挥,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为此,心脏起搏器为磁共振禁忌症,此类人群在检查中一定要审慎对待。

2)植入心脏除颤器、主动脉球囊反搏、心室辅助装置等人群,此类植入物均含有磁性组件,且为精密电子设备,在强磁场环境中,会造成一定危险,是核磁共振检查的绝对禁忌症。

3)体内有漂浮导管、胰岛素泵、神经刺激器等人群。此类植入物含有金属成分,当上述植入物处于强磁场环境中,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泵、神经刺激器等的核心部件受损,导致植入物无法正常工作,继而引发药物输注剂量出现异常,这无疑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此,上述植物物也为磁共振检查的禁忌症。

4)安装人工耳蜗、眼内金属异物与义眼的患者。人工耳蜗具有模拟耳蜗的功能,可代替受损听毛细胞刺激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不同材质组成,内含金属材质,在强磁的空间发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正常使用,同时还会破坏其周围的磁场,导致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不准确。眼内金属异物与义眼也存在上述隐患,所以均为磁共振禁忌症。

5)体内残留弹片、强磁性动脉瘤夹或血管内栓塞钢圈人群。弹片、强磁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钢圈,均为金属材质,为磁共振检查禁忌症。

6)重度高热患者,磁共振的射频和脉冲是一种能量, 随着检查序列的不同患者的体温会升高0.5-1.5度,为了避免高烧病人发生惊厥以及加重高热对机体的损伤等,所以不建议高热病人完成磁共振检查,需要将体温控制到正常以下才可以进行此检查,另外发热的时候需要注意休息,多喝水,清淡饮食。

7)出现昏迷休克人群。昏迷休克患者多为急诊危重病人,必须进行心电监护、呼吸监护等相关检查,带有金属监护设备,而磁共振检查处于强磁场环境,好似一个巨大吸铁石,会对金属监护设备产生强大吸引力,会损坏监护设备,同时给患者和医护人员造成伤害。

8)怀孕不足3个月孕妇。怀孕前3个月时,是胎儿生长发育细胞分化最重要的时期。这时做核磁共振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和热量,影响到胎儿生长。

3.磁共振检查的适应症

1)神经系统病变:应用于脑梗塞、脑肿瘤、炎症、先天畸形、外伤等,为应用最早的人体系统,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准确、及时,可发现早期病变。

2)心血管系统:可用于血管闭塞、心脏病、心肌病、心包肿瘤、心包积液以及附壁血栓、内膜片的剥离等的诊断。

3)胸部病变:纵膈内的肿物、淋巴结以及胸膜病变等,可以显示肺内团块与较大气管和血管的关系等。

4)腹部器官: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内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腹膜后的病变。

5)盆腔脏器:子宫肌瘤、子宫其它肿瘤、卵巢肿瘤,盆腔内包块的定性定位,直肠、前列腺和膀胱的肿物等。

6)骨与关节:骨内感染、肿瘤、外伤的诊断与病变范围,尤其对一些细微的改变如骨挫伤等有较大价值,关节内软骨、韧带、半月板、滑膜、滑液囊等病变及骨髓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

7)全身软组织病变:无论来源于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结缔组织的肿瘤、感染、变性病变等,皆可做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定性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