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3

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郭鸿华

(赣州市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赣州医院神经外科 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目的 探究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持续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管的患者为实验组,未行颅内压监测及脑室外引流、行腰椎穿刺或腰大池引流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差异。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入院Hunt-Hess分级、动脉瘤直径、动脉瘤部位、合并症、手术时机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破裂动脉瘤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死、致残率,可进一步推广普及。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脑室外引流术;颅内破裂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AN)是因颅内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所导致动脉壁的一种瘤样突起,是一种最常见的脑血管性疾病[1]。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的主要原因,是一种致死和致残率较高且治疗困难的疾病,危及患者生命的同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2]。早期手术治疗虽然可减少再出血的危险,但围手术期许多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导致其有相当高的病死率[3]。病理性升高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a SAH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超过一半的患者受其影响[4,5]。众所周知,颅内压升高会降低脑灌注压,导致脑缺血,而脑缺血又与a SAH后不良结局的预后密切相关[6]。因此,颅内压的动态监测对于发现患者颅内压病情变化、指导用药以及判断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脑室外引流术 (extraventricular drainage, EVD) 释放脑脊液, 缓解颅内压增高, 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7]。本研究针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实施了颅内压监测联合EVD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入组标准: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患者,经颅脑CTA或者DSA明确颅内动脉瘤破裂;家属同意并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术。排除标准:患者动脉瘤Hunt-Hess分级高,不适宜手术或者家属不同意手术;患者入院时即合并其他脏器功能衰竭。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实验组给予持续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管的患者:术后所有患者行持续颅内压监测,调整降颅压治疗方案,放置脑室导管型颅内压探头患者同时行脑脊液外引流,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调整引流量。并给予止血、抑酸、抗感染、营养神经、尼莫地平抗血管痉挛,早期肠内营养,早期床边康复等常规治疗。积极防治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如患者处于持续性昏迷状态,在早期我们行气管切开术并加强气道管理。根据动态颅内压监测,随时调整药物使用并预判病情。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积极复查头颅CT,如有再出血、继发脑梗死、脑肿胀、手术指征应积极行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则未行颅内压监测及脑室外引流、行腰椎穿刺或腰大池引流。

1.3观察指标 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Hunt-Hess分级、动脉瘤直径、动脉瘤部位、合并症、手术时机等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unt-Hess临床分级、GOS评分、脑积水的发生率。Hunt-Hess分级标准[8]:0级为未破裂动脉瘤;Ⅰ级为无症状或轻微头痛及轻度颈强直;Ⅱ级为中-重度头痛、颈强直,除脑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功能缺失;Ⅲ级为嗜睡,意识模糊,或轻微灶性神经功能缺失;Ⅳ级为木僵,中或重度偏侧不全麻痹,可能有早期去大脑强直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Ⅴ级为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状态。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GOS) 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定[9]。5分为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4分为轻度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3分为重度残疾,清醒,日常生活需要照料;2分为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 (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 ;1分为死亡。4~5分为预后良好, 1~3分为预后不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入院Hunt-Hess分级、动脉瘤直径、动脉瘤部位、合并症、手术时机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临床特征

试验组

对照组

性别

(例,男/女)

8/22

7/13

年龄

(岁)

58.26±7.25

58.33±7.31

入院Hunt-Hess分级(例)

III

13

12

IV

9

10

V

8

8

动脉瘤直径(例)

3-5mm

10

11

6-10mm

13

13

11-15mm

7

6

动脉瘤部位(例)

前交通动脉

13

14

大脑中动脉

1

2

后交通动脉

6

5

颈内动脉

3

2

大脑后动脉

2

2

基底动脉

1

2

大脑前动脉

2

1

多发部位

2

2

合并症(例)

高血压

13

12

糖尿病

15

14

手术时机(例)

发病24h内

10

12

发病24h-48h内

14

13

发病48h-72h内

6

5

2.2两组术后GOS评分的比较 试验组术后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术后GOS评分的比较[n(%)]

组别

n

5分

4分

3分

2分

1分

预后良好率

对照组

30

8

15

2

3

2

23(76.67)

试验组

30

8

5

10

4

3

13(43.33)

2

9.526

p

0.000

2.3两组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的比较 试验组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的比较[n(%)]

组别

n

例数

发生率

对照组

30

7

23.33

试验组

30

3

10.00

2

7.815

p

0.000

3讨论

自发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是引起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可引起头痛、意识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严重者靠导致死亡。引起这些神经功能障碍主要由于脑血流的变化及颅内压的改变。颅内动脉瘤破裂后不论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多数患者可持续存在不同程度的平均脑血流量降低,破裂侧降低更为明显,脑动脉破裂后脑血流量的下降与脑血管痉挛、脑实质内血肿形成、脑室扩大及颅内压升高等因素有关。Hunt-Hess分级Ⅲ~Ⅴ级病人的治疗仍然是一大难题。Hunt-Hess分级越高,脑水肿程度也越严重,部分合并脑内血肿,甚至因颅内压过高形成脑疝,预后不佳[10]。自1960年Lundberg将持续颅内压监测应用于临床,该技术便被广泛推荐作为颅脑损伤诊治指南的一种常规监测手段[11]。近年来颅内压监测在脑血管病及脑肿瘤手术治疗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通过脑室引流合并颅内压监测,减少了破裂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12]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并发脑实质内血肿形成后,平均脑血流量可明显降低,即使血肿消失后,脑血流量仍持续低下;脑室明显扩大者,平均脑血流量亦明显降低,但脑室引流后,脑血流量可明显恢复。颅内动脉瘤破裂后颅内压的变化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颅内压的变化取决于动脉瘤破裂后的出血量,脑脊液吸收功能与循环通路是否异常以及脑水肿,脑梗死和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等,一般情况下人们常采用测定脑室内的压力或者硬膜外压力来代表颅内压的情况。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可精确的监测颅内压的变化,并通过改变脑室外引流量调节颅内压、减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改善脑血流,从而改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目前国内外对于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本研究的试验组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干预,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破裂动脉瘤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死、致残率,可进一步推广普及。

基金情况:2018年赣州市科技局科技指导性计划项目(合同编号:GZ2018ZSF234)

参考文献

[1]马立龙. 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临床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21.

[2]焦恒星,郭鑫,张越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机制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3):376-380.

[3]ETMINAN N,MACDONALD R L. Neurovascular disease,diagnosis,and therapy: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vasospasm[J]. Handb Clin Neurol,2021,176:135-169.

[4]JABBARLI R,OPPONG M D,DAMMANN P,et al. Time Is Brain! Analysis of 245 Cases with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due to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World Neurosurg,2017,98:689.e2-694.e2.

[5]HAWRYLUK G W J,CITERIO G,HUTCHINSON P,et al. Intracranial pressure:current perspectives on physiology and monitoring[J]. Intensive Care Med,2022,48(10):1471-1481.

[6]WETTERVIK S T,ENGQUIST H,HOWELLS T,et al. Higher intracranial pressure varia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cerebrovascular resistance in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J Clin Monit Comput,2023,37(1):319-326.

[7]张恒,高文昌,周小熳,等.脑室外引流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夹闭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24(07):429-431.

[8]孙青, 尤万春, 孙晓欧, 等.床突旁动脉瘤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8, 15 (11) :561-566.

[9]Teasdale G, Maas A, Lecky F, et al.The Glasgow Coma Scale at 40 years:standing the test of time[J].Lancet Neurol, 2014, 13 (8) :844-854.

[10]张恒,高文昌,周小熳,等.脑室外引流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夹闭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24(07):429-431.

[11]书国伟,费智敏,蔡佩浩,等.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治疗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9):1276-1280.

[12]Wang X,Chen JX,Mao Q,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grades[J].J Neurol Sci,2014,346(1-2):28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