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基因在绿水青山间赓续——建宁县弘扬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及启示

/ 3

让红色基因在绿水青山间赓续——建宁县弘扬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及启示

温兆坚饶丽英

建宁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三明市建宁县  354500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首毛泽东同志于1931年在建宁创作的经典词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意境磅礴大气,成为红色建宁永恒的见证。

建宁,中央苏区的东北门户和重要战略要地、连接闽西北和赣东北苏区的桥头堡,中央苏区核心区域县。这里曾是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和闽赣省机关驻地,闽西北和闽赣省革命根据地中心,也是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和红一、红三军团山炮连诞生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革命伟人走过的足迹,为建宁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

近年来,建宁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坚持“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交融”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研学培训“红线”、壮大生态旅游“绿线”,推动红色旅游与各种业态融合发展、相得益彰,让红色基因在山水间赓续,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点亮红色地标,持续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193153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击溃建宁守敌,解放了建宁城,当晚便率领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进驻溪口天主教堂,也就是我身后的这座建筑。”走进建宁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游客正在认真聆听讲解员介绍,参观毛泽东和朱德同志旧居。

据记载,毛泽东在建宁活动的时间跨度为44天,在这里从事了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开辟了建黎泰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还在此总结了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战争胜利经验,制定了第三次反“围剿”战略决策——千里回师赣南。

据统计,在建宁这片红土地上,曾有80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他们大多数在反“围剿”战役、长征与三年游击战中捐躯沙场。

“旧址”增添新看头,馆内的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运用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史料、照片和现代艺术手段,展现了中央苏区军民浴血奋战、踊跃支前的反“围剿”斗争史迹,年均接待游客达6万余人次。

建宁还是“少共国际师”精神的重要实践体现地。建宁全县有1000多人参加少共国际师,在邱家隘阻击战时,正逢严冬,红军战士坚守在冰天雪地的工事之中,以少数兵力,牵制了3个师的敌人,生动体现了少年立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少共国际师”精神。

“一座没有墓碑的烈士墓”“少共国际师画报的故事”等少共国际师在建宁的生动事迹和故事,如今都被收录在建宁少共国际师主题展陈。

该展陈被省少市工委授“福建省红领巾校外体验示范基地”牌;市少工委授“三明市红领巾校外体验示范基地”牌。

青山如黛,溪水潺潺。客坊乡水尾红军小镇广场前,游客三五成群拍照留念,孩子们在快乐玩耍……

水尾村地处闽赣两省三县交界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红军的后方根据地和建宁苏维埃的大本营,被称为“红色小井冈”。

村口的红军墙,记录了当地支援红军的感人故事。《陈毅三临水尾》《叶剑英筹集军粮》等故事广为流传,村民谢荣富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

他说,山高路远、交通偏辟成就了革命年代水尾村的光辉时刻,但也让这片红土地长期村财薄弱、无人问津,那些红色遗址还险些被拆掉。

2017年,我们筹集3000多万元,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完成展陈建设。”客坊乡党委书记谢鸿福介绍,同时,村里铺路修桥,亮化美化道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村子越来越美。

如今,这里的苏维埃政府、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红军医院等,已修缮一新,水尾村成了有名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色研学教育培训基地。

据了解,建宁92个行政村都是革命老区村,老区革命基点村204个,三明市评选命名的中央红军村3个、红色历史文化名村2个,列入革命和红色革命文物点计3339点。

近年来,建宁县积极保护修缮革命遗址遗迹,继建成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之后,先后重点对水尾红色旧址群、中央苏区建宁保卫战陈列暨将军殿阻击战指挥部旧址、雪山岽-武镇岭阻击战研学基地、桂阳红军村、枧头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西门莲塘等20多个红色项目进行了开发和保护利用。

历史无言,遗迹有声。一处处修葺一新的红色革命旧址,点缀于秀美山水之间,为老区苏区建宁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气和活力。

激发红色动能,擦亮红色研学旅游名片

“演得太好了,生动还原了那段感人的革命岁月。”在水尾村礼堂,村民们编排的舞台剧《军民鱼水一家亲》,收获了游客的阵阵掌声。

有形的红色旧址和无形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在“融合”。

近年来,建宁组织文艺文史专家,对水尾红色文化资源梳理汇总,整理编撰红色故事、创作排演舞台剧、谱曲传唱红色歌曲,并培养了一支以村民为主的讲解员和舞台剧演员,在家门口宣讲红色故事、表演红军剧。

建设红色美丽村庄,实现群众增收才是硬道理。谢鸿福说:“水尾村把产业镶嵌在红色旅游线路上,通过旅游带动农特产品销售,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村里积极探索“村集体+企业”的村企合作模式,引入了第三方公司出资,与村集体共同运营红色研学和教育培训,全体村民入股,按比例分红,村民由“旁观者”变成了股东。

顺着红色步道,向远处延伸,可看到长势喜人的艾草种植基地。

艾草红军枕、艾草红军茶……村里的红军超市内,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销售额以超市总收入的50%,分红给相关村民

水尾村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振兴最美红色文旅目的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省党史教育基地”“中央红军村”等一系列荣誉。

红色文化带火的不仅是水尾村。“我们采用‘四联四促’跨村联建模式,辐射带动中畲村、龙溪村发展红军驿站、红军宿舍,可一次性接待400余人。”谢鸿福说,目前,水尾红军小镇共计接纳研学团队660余次,共计人数21万余人次。

走进黄坊乡将上村,一面面红色文化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穿过茂盛的树林,抵达将上村石坑杨坡寨一带,这里留有将军殿阻击战遗址,是第五次反“围剿”建宁保卫战北线第二道防线(将军殿防线)的主阵地。

2020年以来,黄坊乡深入挖掘人文历史,融入生态景色,争取专项资金,重建、修缮了栈道,还原了革命旧址。同时,改造闲置粮仓,建成中央苏区建宁保卫战陈列馆,生动展示了6大元帅在建宁的革命斗争实践,以及“少共国际师”的无悔青春。

一时间,大山深处的小村庄,蜕变成新兴的红色旅游“打卡地”。

2022年,建宁县黄坊乡少共国际师红色研学基地入选“第三批三明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黄坊乡红色文化遗址入选“中国青年运动史教育精品线路”。

暑期,福州市第二十二中学研学班及2023年福州首批研学亲子团,来到黄坊乡集镇的研学实践营地,感受多元化旅游魅力

近年来,黄坊乡积极对接福建读行学堂有限公司等优秀研学团队,采用“营地+村委会+合作社”模式,协调流转周边田地、竹林、莲塘,建成农耕文化体验场所,大力发展研学,为周边村民提供20余个岗位,实现村民村财“双增收”。

这样红色活力黄埠乡桂阳红溪口镇枧头村、濉溪镇大源村等多个村同样迸发

红绿融合发展,加速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互促

一院一景、一户一韵。在大源村,绿意盎然的小庭院、小菜园、小果园随处可见,健身器材、乡风文明宣传墙画、网红打卡点等一应俱全。

大源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坐落金铙山脚下,东与泰宁大金湖河域相通,南与高峰村交界,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时期的雪山岽—武镇岭阻击战战斗遗址位于该

重走红军路、参观金溪女将展陈馆、体验梨子黄桃采摘、莲子制作……76日,在雪山岽-武镇岭阻击战研学基地,来自省内外的116名“小红军”学员开启了为期21天的精彩夏令营。

这两年,村里引进企业,改造了老旧伐木场宿舍,建设了研学宿舍、教学楼、防空洞体验区等,同步修复战壕、红军营房等红色遗址,可同时容纳约1000名学生、100名教师。

“盘活了闲置资源,村子越来越热闹了。”村党支部书记林晓文介绍,研学基地年接待量可达10万人次,吸纳5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带动村财年收入十万余元。

如何更好地挖掘、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这是建宁县一直深挖的课题。

金铙山、香溪花谷、坪上和谢马苏梯田莲海、畲族器村……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将景点有机串联,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我们正在持续打造环金铙山旅游带、三明市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项目,设计更多精品旅游线路,配套优质设施服务。”建宁县文旅局局长邱燕玲介绍,以“红色”带动“绿色”,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建宁文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在大源村部,驻村第一书记吴学生正在给村民们上“微党课”,讲述村里的革命旧址、革命历史。这种活用本土红色资源的宣讲,在建宁乡村一线层出不穷,引导大家感党恩、跟党走,凝聚共促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红色基因已经融入建宁人民血脉,成为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在弘扬红色文化,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街道变得平整宽敞,交通变得更加便捷,产业越来越兴旺,老百姓的精神风貌也越来越好……如今,在建宁这片红色热土上,红色底蕴和绿水青山交相辉映,乡村振兴步伐铿锵有力,人民向着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加速迈进。

调研启示

红绿融合发展带来好日子

为乡村振兴赋能

努力让红色资源变成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教材,也让红色与绿色互融互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力量。

这场“融合之变”,建宁找到了创新发展的“密钥”。

红绿融合发展,要善于借力借智。推动红绿产业发展,建宁借助国家省市区项目支持,紧抓“5+1”挂勾帮扶沪明合作机遇,统筹推进红色文化与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康养休闲等资源的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游+乡村游+研学游+康养休闲游+时尚体育游+”等模式,红绿融合的“化学反应”,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澎湃活力。

红绿融合发展,突出示范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建宁将特色村落打造、“520新文旅”系列项目、美丽建宁“三清双提”行动、推进城乡建筑风貌提升等项目与实施红色文化遗存及其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旅游路线相结合,打造了一批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示范村。

红绿融合发展,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宁始终注重完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丰富农民参与形式,推动农民从“卖粮一金”收入,向多“金”收入转变,即土地流转的租金,经营农家乐民宿、售卖土特产纪念品等收益金,到红色景区打工赚取的薪金,参与村集体经济、土地入股等保底分红的股金。这也要求农民角色由单一种养植向多种角色转变,技能从“单面手”向“多面手”发展,面对这种新变化,建宁注重统筹协调,加强培训,推动农文旅真融合、深融合。

红绿融合发展,要提升农民幸福感。打造红色旅游景区,建宁实施红色资源开发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产业开发相结合,带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升级,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让百姓生活幸福感攀升。同时,激发了村民主人翁意识,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从“红”到“火”,建宁不断探寻红色密码,运用红色文化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让经济社会发展“红得鲜艳”“红得灿烂”“红得耀眼”,为百姓带来了好日子。我们有理由相信,建宁在弘扬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上,将走得更远、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