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失业现象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3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失业现象及对策研究

罗舒泓

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各大金融机构、企业接连破产倒闭,涌现了大批的失业人员,失业率不断攀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府决策的失误、不合时宜的经济体制、日本大小企业间的经营方式等。以制造业为例,企业迫于资金压力将部分产业转移至海外,并解雇许多管理层员工、缩招社员。这说明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已不再适合当时的情况。面对严重的失业情况,日本政府多次修改雇佣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率,以促进就业、缓解失业现象,国家经济也因此得以恢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日本的失业原因以及其应对措施,为我国应对此类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泡沫经济 失业率 失业原因 对策

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股价与地价双双暴跌,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增加,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相继破产。日本经济大倒退,街头涌现大量失业人员,此后日本进入了所谓的“平成萧条”时期。张季风(2000)主要从日本的失业现象、特点、影响展开论述。他认为,泡沫崩溃后,劳动力吸收能力极强的日本非制造业雇用能力开始减弱,这也是本次失业现象的重要特点。王娟(2004)认为结构性失业是日本失业的重要特征,其主要体现在制造业领域。这与张季风(2000)的观点相近。陈富强(2007)和赵文涛(2014)认为失业问题是其经济长期萧条的突出特点。目前,虽有针对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失业现象、特点、影响、对策等方面展开的研究,但对造成失业的原因较少提及,本文意在通过分析总结失业原因,学习借鉴日本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掌握失业问题,为我国防治此类问题提供参考。

一、日本的失业现象

日本从战后一直到泡沫经济之前,经济发展迅猛,其失业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在2%上下浮动。[1]按照凯恩斯经济理论,2%左右的失业率被认为是不存在非自发性失业的“完全雇佣”状态。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衰退,这直接影响了失业率的骤增。据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自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直接或间接促成泡沫生成的各个行业、组织都深受打击,失业人数不断上升,于2002年达到最高值,其失业率为5.4%。如图1所示。[2]其高失业率主要体现在,大量关联企业破产倒闭以及企业内部集中裁员。根据东京商工的调查数据可知,泡沫崩溃的10年来,破产倒闭企业多达30万家,负债总额达141万亿日元,其数值之高不免令人瞠目。[3]

图1 1989年-2002年日本的失业率

数据来源:(日)総務省統計局長期時系列データ表2 就業状態別15歳以上人口—全国https://www.stat.go.jp/data/roudou/longtime/03roudou.html#hyo_1 笔者绘制

大量失业员工背后,实际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企业吸收了众多劳动力,而按照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员工于就职期间没有犯大错的情况下,是能够在同一个企业安稳工作晋升直至退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先前吸纳的劳动力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该升职加薪,于是企业通过设置中间管理层安置员工,但这却导致企业组织僵化、管理成本上升,以及管理层过多、企业组织效率降低等问题。此外,在技术渐渐兴起的时代,电脑技术能够替代人工负责的工作,效率及成本远低于人工管理。因此,泡沫崩溃之后,企业内大量的管理人员自然成为解雇对象,据劳动省数据统计,2000年日本40代和50代的离职率高达45.5%。[4]

图2 1989年-2002年日本制造业的就业数

数据来源:(日)総務省統計局長期時系列データ表5 産業別就業者数—全国https://www.stat.go.jp/data/roudou/longtime/03roudou.html#hyo_1 笔者绘制

以制造业为例。日本制造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其应对风险能力较弱,易受环境影响支撑不住从而破产倒闭,如图2所示,制造业就业数逐年递减。日本企业家山冈建夫认为在泡沫时期全民投资热的大环境之下,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平凡”的制造业,这对于需要踏实进步的制造业,无疑是一个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伴随泡沫经济的需要,制造业也向过剩的设备投资狂奔,导致了人员增加及固定资产增多。[5]泡沫崩溃之后,制造业面临着巨大危机,库存堆积、生产设备闲置、社内人员过剩等问题。中小企业破产,大企业通过裁员来降低社内支出,日本最大的15家制造业企业近五年因内部“重组改革”,累计解雇员工13万多人。日本电话通讯行业最大的企业,日本电话电信公司(NTT)在同一期间,以同样的方式削减员工高达7万人之多。[6]以上不难看出,日本失业现象之严重。

二、造成高失业率的原因

泡沫期间造成日本失业率之高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政府决策失误。凯恩斯理论认为,国民超额储蓄的用途,一般是填补财政赤字,投资海外,或者降低利率促进民间投资。如果这些政策均未成功,就会导致经济萧条。政府为了抑制日元升值,选择了降低利率促进民间投资的道路,最终却引发了泡沫经济。第二,从表面看,泡沫崩溃是造成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的直接原因,但其背后却是日本的经济制度不适应时代发展引起的。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点”是“不能实现完全雇佣,即会出现失业者”。战后日本延续“1940年体制”

[7],这的确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且推动日本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地位。进入80年代后,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显露弊端,诸如,政府干预过多,忽视市场自由化等等,再者日本政府封闭国土,不允许外国投资的手段引起他国不满,在美国的施压下,日本不得不扩大内需、开放市场、推行金融自由化。正是金融自由化这一举措,加速了日本经济走向泡沫。直至1989年政府察觉到泡沫的产生,开始收紧货币政策,最终泡沫破灭,股价一泻千里,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相继破产倒闭,失业率激增。

第三,日本企业运营方式的影响。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通常是由大企业将业务外包给子公司或者其他中小企业,因此一旦大企业开启裁员、削减业务,会直接影响到旗下子公司以及对接的中小企业,泡沫破灭之后就有许多子公司以及与母公司有交易往来的企业相继破产,称之为“连锁破产”也不为过。随着各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日本传统制造业优势大不如前,而此时海外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这吸引了日本国内不少企业家的目光,于是他们将部分产业转移到海外,以此降低成本获利,其中虽有外派员工前往海外任职,但其岗位提供数目屈指可数。

第四,泡沫崩溃时期,再就业困难。凯恩斯将失业者分为“自愿失业者”和“非自愿失业者”。“自愿失业者”是指“以工资和工作环境等为理由,自发性拒绝就业而导致的失业者”。“非自愿失业者”是指“虽然有工作能力、意愿,但由于没有雇佣机会而失业的人员”。泡沫破灭之后,非自愿离职者数量急升。[8]同样以制造业为例,一方面大企业出于维持基本运营的需要削减人力成本,减少了雇佣人数,造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需,失业情况难以改善,1994年甚至出现“就业冰河期”。[9]由于企业提供给就业者的岗位极少,许多失业者或者毕业生不得不从事非正规劳动,但在日本论资排辈的社会制度中,如果20多岁的年轻人有过非正规就业的经验,之后就难以找到稳定的正职,这也是日本社会的一大不公平。

综上,泡沫崩溃后失业现象之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和企业层面的因素,包括,政府决策的失误、不合时宜的经济体制、日本企业间的经营方式等。

三、日本的对策

日本政府针对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一,日本政府于90年代末以“补充预算”的形式拨款5000多亿日元刺激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但效果不佳。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其用于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因此,可以说国家经济繁荣,失业率就低。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识素质低下的劳动力已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这说明单纯以拨款形式促进经济发展,不能够彻底地改善失业状况。

第二,日本企业为了压缩人力成本,雇佣临时工、兼职、派遣员工等形式的非正规劳动人口。据数据揭示,从1996年开始,日本非正式员工比例增势明显,[10]政府为了保护非正式员工的权益,多次修改雇佣保险法,扩大覆盖人群,其中着重强调发放失业补助以促进就业、改善雇佣结构、提高劳动者工作能力以及增进劳动者福利,将雇佣政策事业纳入雇佣保险制度中。而劳动市场政策事业具体内容是雇佣改善事业、能力开发事业、雇佣福祉事业等三项事业,这是雇佣保险制度的重要特征。这些对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失业者的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凯恩斯主张“为了实现完全就业,政府应该增加公共事业。”它基于“公用事业会创造就业机会和企业销售额上升”的想法。1998年11月,日本政府增加了公共事业投资、减税、盘活中小企业以此扩大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日本银行从1991年开始不断放低利率,帮扶金融机构以及困难企业资金链的正常运转,1995年其利率仅为0.5%。

第四,2001年12月,厚生劳动省实施了“试用雇佣”政策,该政策通过公共职业安定所进行,其指的是对因职业经验不足而就业困难的求职者,原则上进行3个月的试行雇佣,以此来判断其适应性和能力,并以此为契机将其转化为没有期限规定的正式员工制度。劳动者和企业可以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过渡到无期雇佣,因此可以防止员工不适应工作。[11]另外还设置了雇用补助金,补贴企业和试用员工双方;非正规员工转为正规员工,企业也会有相应的补贴。

综上,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实施的对策背后有着相关理论的支撑,以及其对策是多方面的,如有拨款刺激经济发展、多次修改雇佣保险制度、实施“试用雇佣”政策等,均致力于缓解失业现象。

四、结语

本文先阐述了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的失业现象,接着分析了失业问题背后的原因,从中可知,其失业问题与国家本身错误的经济制度、政策有关,即不合时宜的1940年体制和金融缓和政策,以及企业内落后于时代的雇佣制度等。面对如此高的失业率,日本政府针对不同的情况推出、修改相应的政策制度,如多次修改雇用保险制度,加强公共职业安定所的职能以帮助失业者再就业,多次降低银行利率等。通过日本应对失业问题的对策,可以得知,只有依据专业的经济理论以及本国实际情况,将政策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缓解或者解决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野口悠纪雄.战后日本经济史[M].张玲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p541.

[2]山冈建夫.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制造业采取的措施[J].国外企业管理,第183期.1996:p45-46.

[3]陈富强.日本泡沫经济的演变及其启示[D].西安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4]付国才.浅析当前日本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第3期.1999:p62-65.

[5]王娟.浅析日本结构性失业问题[J].日本问题研究,第3期.2004:p21-27.

[6]张季风.论日本的失业问题[J].日本学论坛,第1期.2000:p1-6.

[7]赵文涛.日本年轻人雇佣现状的启示—以解决失业问题为主线[J].内蒙古教育,第8期.2014:p67.


[1] 総務省https://www.stat.go.jp/data/roudou/longtime/03roudou.html#hyo_1.

[2] 完全失业者指的是当前没有工作,但正在找工作,且找到之后能够立刻就职的15岁以上国民。

[3] 東京商工リサーチhttps://www.tsr-net.co.jp/news/status/transition/index.html.

[4] 厚生劳动省https://www.mhlw.go.jp/toukei/itiran/roudou/koyou/doukou/02-2/3.html#3.

[5] 山冈建夫.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制造业采取的措施p45.

[6] 张季风.论日本的失业问题p1.

[7] 日本为了应对战时经济而提出的经济体制。其特点是,否定市场的作用,强化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8] 厚生劳动省.労働経済の分析https://www.mhlw.go.jp/toukei_hakusho/hakusho/roudou/1994/dl/02.pdf.

[9] 就业冰河期,时间上是指1990年代初~2000年代中期。1970年~1984年出生的一代,大学毕业之后面临就职难的困境,这一代又被称为“失去的一代”。

[10] 厚生劳动省https://www.mhlw.go.jp/stf/wp/hakusyo/kousei/19/backdata/01-01-03-18.html.

[11] 厚生劳动省https://www.mhlw.go.jp/stf/seisakunitsuite/bunya/koyou_roudou/koyou/jigyounushi/page06_0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