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需要”的唯物史观基础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2

“美好生活需要”的唯物史观基础研究

刘世昱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建构了需要理论,并赋予了需要理论以科学内涵,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以朴素感情为基础的“美好生活”愿景,他们认为“美好生活需要”以生存需要为物质基础,以生产方式发展水平为前提,以实践为实现途径。

关键词:“美好生活需要”;唯物史观;生产方式

一、美好生活需要以物质需要为基础

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为了生存和生命延续,必须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离开物质需要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类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只有创造出物质财富才能维持生命体的生存和延续,进而才会有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多篇著作中阐释过该问题,他们在《神圣家族》中说到:“非极乐世界的感性的现实是不顾他这种想象的。……甚至他那世俗的胃也每天都提醒他在他以外的世界并不是空虚的,而真正是把他灌包的东西。”[1]同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2]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摒弃了传统西方哲学把人看作抽象存在物的观点,认为现实的、有物质需要的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运转的前提。

二、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程度以生产方式发展水平为前提

人们的需要总是与其生产方式相联系,由于人具有创造性和主体性,能够不断改进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方式,能够生产科技含量高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进而扩大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范围和水平,从而满足人们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范围、获取资源的方式、改造现实的能力等皆与人们的知识水平、时代背景、生活阅历、地域或民族文化等密切相关,可以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本质力量的提升,人的实践范围、需要的内容、需要满足的程度等都将得到扩大或提高。比如,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谈到异化劳动时强调,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受资本家、机器和金钱的奴役和压迫,工人只是劳动的工具或机器的延申,工人像动物或机器退化,劳动仅仅是维持肉体存在和延续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讲:“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3]他在谈到共产主义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涌流,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都将被消灭,劳动不再是被迫性的,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证实。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讲过:“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界限,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也就是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能力极大提高,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后,人们便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享受生活,才能不断优化生活质量、丰富生活意义,开始追求更加优越的、精致的生活,追求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追求更加高雅、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美好生活需要以实践为实现途径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西方哲学家都把人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存在,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把人归结为已经存在的“逻辑先在”或“先验存在”,而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人学史上的实践转向,认为人是现实的、有血有肉的、能够生产的人,以“需要-实践”为存在方式。具体而言,人们为了生存和繁衍必须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物质生产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人们进行一切历史活动的原动力。也就是说,需要不仅与一切生活资料相联系,还与满足需要的生产实践相联系,体现着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外化,以及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程度的自含性回答。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的生活世界里总会存在着理想和现实以及应然和实然的张力,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憧憬,内心深处都蕴藏着改变现实进而实现理想生活的激情和动力,这些都是驱使人们不断追求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正是在需要和满足之间的张力运动中,人类社会的历史才会向前发展,“美好生活需要”才能产生和实现。具体言之,需要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表现为欲望、需求和目的,人自身中存在着欲望、需求和目的以及与生俱来的、追求完美的生命力和能动力,在欲望、需求和目的的推动下,人们便开始从事各项生产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说,需要本身内含着满足需要的方式即实践,它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内在因素或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们的需要便得不到满足,进而言之,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靠实践来实现,实践则靠“美好生活需要”来推动。另外,生产实践并不是满足人民需要的唯一途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里,当生产关系不是属人的生产关系,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时候,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之时,必须要彻底打破旧的生产关系。他们特别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满足人的本性需要即合理需要,其满足的是“非人”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关系最终可归结为金钱关系,资本家以获得剩余价值和利润为目的,为的是满足自身对钱和权利的贪婪需要,而工人则向野蛮化、粗俗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达到生产力的解放和人的解放,进而建立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5.

基金项目: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与化解研究”(项目编号:L22BKS008)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刘世昱(1986-),男,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方面研究。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