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脑小血管病(CSVD)伴脑出血后继发缺血的影像学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2

分析脑小血管病(CSVD)伴脑出血后继发缺血的影像学特征

段文毅

四川省眉山市中医医院 四川 眉山 620010

摘要目的:分析脑小血管病(CSVD)伴脑出血后继发缺血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80例脑小血管病伴脑出血后继发缺血患者,选取时间范围在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均实施MRI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80例患者实施MRI检查后,均确定为腔隙性梗死;基底节区病变患者比率(57.50%)明显高与其他部位病变(42.50%);单发病灶患者(32.50%)明显要比多发病灶患者(67.50%)更少。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后,颅内外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率(32.50%)要低于颅内外动脉无异常率(67.50%)。患者发病后6h、3d、7d、14d、21d、28d的血肿体积呈现为逐渐缩小的趋势;而水肿体积则在发病后 6h、3d、7d、14d处于逐渐增加的趋势,在21d-28d表现为逐渐缩小的趋势。结论:通过分析脑小血管病伴脑出血后继发缺血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可以有效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脑小血管病;脑出血;继发缺血;影像学特征

脑小血管病属于累及到颅内小动脉、微动脉/静脉、小静脉以及毛细血管等的疾病[1]。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缓慢进展的脑部血管疾病,其主要是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内直径<200μm的小动脉、微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发生病变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脑小血管病具有发病初期隐匿性特点,且急性发作时可导致引起脑梗死及脑出血等症状,对患者的认识功能及生活行为功能等造成严重的损害。并且脑小血管病可导致引起头晕、血管性认知障碍、老年性抑郁、行走步态异常以及帕金森样症状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危害影响[2]。影像学检查是临床中用于疾病诊治的有效手段,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特征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分析,从而为患者的治疗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方案。基于此,本文将分析脑小血管病伴脑出血后继发缺血的影像学特征,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0例脑小血管病伴脑出血后继发缺血患者,选取时间范围在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8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在34岁-75岁,平均(51.65±8.75)岁。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过颈动脉超声机颅脑MRI确定为脑小血管病伴脑出血后继发缺血。

排除标准:(1)合并存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者;(2)合并存在大面积脑梗死者;(3)合并存在外伤性脑出血情况者。

1.2方法

均对80例患者实施MRI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

(1) MRI检查:应用MRI检查仪器,对患者开展T1WI、T2WI序列检查,并且开展FLAIR、T2+-GRE序列检查。

(2)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应用多普勒超声对患者开展检查,将探头频率参数调整为8MHz-14MHz,对患者的颈动脉中膜厚度以及斑块形成情况等进行观察。

(3)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CT血管造影仪对患者进行检查,依据患者的头颈动脉三维成像检查结果,对夹层动脉瘤以及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分析头颈动脉的狭窄情况。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患者发病后6h、3d、7d、14d、21d、28d开展头颈CT扫描干预,并且对CT扫描结果显示出的血肿体积、水肿量进行计算。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以SPSS25.0版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计数数据以例(n)、百分比(%)表示;计量数据对比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x2检验;统计结果显示P<0.05时,提示此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MRI检查

80例患者实施MRI检查后,均确定为腔隙性梗死,且T2WI序列检查表现为高信号影,而T1WI序列检查表现为低信号影,而FLAIR检查显示为低信号影,患者的病灶直径小于15mm。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得出:基底节区病变患者46例(57.50%),其他部位病变34例(42.50%)。病灶类型结果显示:单发病灶患者26例(32.50%),多发病灶患者54例(67.50%)。

2.2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

80例患者实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后,其中有26例(32.50%)为颅内外动脉狭窄或者闭塞,而剩余54例(67.50%)患者即为颅内外动脉无异常情况。

2.3不同时间节点的脑血肿及脑水肿情况

由表格1数据显示,患者发病后6h、3d、7d、14d、21d、28d的血肿体积呈现为逐渐缩小的趋势;而水肿体积则在发病后 6h、3d、7d、14d处于逐渐增加的趋势,在21d-28d表现为逐渐缩小的趋势。

表1  不同时间节点的脑血肿及脑水肿情况(±s)

指标

发病后6h

3d

7d

14d

21d

28d

血肿(ml)

24.50±5.30

22.20±5.80

17.50±7.30

9.40±5.20

6.40±1.10

2.20±1.20

水肿(ml)

1.70±1.30

6.70±2.60

26.20±3.60

36.50±4.60

14.40±4.10

3.10±4.40

3.讨论

  随着临床医疗中的影像学技术普及应用,许多脑小血管病逐渐被发现;而脑小血管病是由各种因素导致颅内小动脉、微动脉/静脉、小静脉以及毛细血管出现病变而引起的病理性综合征,其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因此积极对此疾病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有着重要作用意义[3]。目前临床中对于脑实质损伤的检测主要通过临床诊断配合影像学检测结果分析。通常情况下,脑出血情况再CT扫描诊断中容易被识别出,但是对于微量出血情况则需要依靠磁共振的梯度回波序列检测;并且微量出血情况在磁共振的表现中为腔隙性梗死;在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诊断检查时,若是只发现了单一的发病机制,则无法对多发性脑梗死病灶进行有效解释,从而要考虑患者是否存在脑小血管病[4]。从本次研究分析结果中得出,80例患者实施MRI检查后,均确定为腔隙性梗死,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颅内外动脉无异常情况为67.50%;并且患者的水肿情况从发病后3d开始直至14d都表现为升高趋势,且14d为高峰值,于21d水肿量有明显降低,但是28d的水肿量相比发病后6h的水肿量更高,提示患者的水肿量增加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由于患者脑出血后可对脑室及脑膜等造成刺激影响,从而引起头痛、呕吐、昏迷等症状,并且脑出血后继发性出血可对患者的脑脊液循环造成一定的影响,促使颅内压升高,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临床中需要针对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辨识,便于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促进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通过对脑小血管病伴脑出血后继发缺血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有效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高迪,刘丽君,杨艳红,et al.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增大[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 29(8):594-601.

[2]孙胜军,苏亚萍,韩丽萍,等.脑小血管病与首次症状性脑出血的相关性MRI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6, 32(11):1659-1663

[3]张玉超.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6(18):33-34.

[4]马锋,诸一吕.脑小血管病伴脑出血后继发缺血的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 2020, 27(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