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建设在我国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7
/ 2

高速铁路建设在我国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李艳艳

哈尔滨电务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一、高速铁路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运输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长,铁路运输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解决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需要加快铁路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挖掘运输潜力,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尽最大努力减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

自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六次大面积提速,基本形成了“四纵四横”的高铁建设网络,使我国铁路提速网络总里程超过16000公里,超过6400公里的铁路开行时速160公里及以上的旅客列车,同时,部分货运列车速度也相应提高。这是中国铁路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求所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但是相对于7万多公里的铁路营业里程,已经提速的线路只占铁路总里程的18.1%。因此,铁路既有线提速空间依然广阔。

二、铁路实施大高铁建设的必要性

1、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铁路大高铁建设

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与日俱增,迫切需要铁路提供强有力的运输支持。但铁路运输目前的紧张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的“瓶颈”制约,而且这种状况将随着经济增长显得更加突出。解决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近期必须从实际出发,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立足现有基础扩充运力,尽最大努力挖掘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

2、高铁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资产和实力比较雄厚,但是历史包袱沉重,设备陈旧老化,技术装备落后。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旅客的乘车环境,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旅客货主对运输质量,特别是快捷性、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连续六次大面积的高铁建设调图,不断提高铁路运输质量,进一步缩短了客车旅行时间,增开的夕发朝至、直达特快列车、大宗货物直达列车等,进一步适应了旅客货主高质量的运输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高铁建设是增强铁路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运输快捷、便利、舒适的要求日益提升。通过铁路大规模高速铁路的建设,铁路在适应市场需求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路以高铁建设为支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了快速列车、夕发朝至列车、旅游列车、假日列车、行包专列、“五定”班列等运输新产品,较好地满足了旅客货主的需求,大大增强了铁路运输的市场竞争能力,不仅巩固扩大了铁路在中长途运输中的优势,而且在短途运输市场竞争中,也取得了一些主动。1997年高铁建设调图后,直通客运量大幅度增长,旅客周转量持续攀升,运输收入不断创历史新高。1999年全路提前一年实现扭亏;2000年继续扩大扭亏成果,实现了盈利目标。

4、高铁建设促进了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铁路高铁建设首先需要改造与行车相关的设备,需要自行投入巨大的资金。第六次大提速前,大部分线路使用的是25米或50米长的短钢轨,这既降低了旅客的舒适度,也容易对钢轨、车轮、轴承等造成损害。高铁建设后,线路全部采用无缝钢轨,目前最长的无缝钢轨已经达到30公里。在基础线路改造中,小曲线半径线路要全部改造成大半径曲线或直线,更换的提速道岔全部为新型大号码道岔,具有电动操作、平稳、快速等特点。

三、高速铁路建设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目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三位,完成的货物发送量和客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一位,货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虽然只占全世界的6%,但却完成了全世界铁路工作总量的将近四分之一,运输密度为世界之最,铁路运输效率非常高。京沪、京广、京哈、京九、陇海、浙赣等六大铁路主要干线的运输能力已经饱和,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以京沪线为例,这条铁路以占全国铁路2%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全路10%的旅客周转量和将近8%的货物周转量,是世界上客货运输最繁忙的干线。

  中国铁路具有世界上最高的运输强度,运输能力高度饱和,在线路上客货共线运行,不同等级列车混跑。在高强度的运输中,不同等级列车的速度、密度、重量对于运输组织、轨道结构、信号系统和牵引动力等技术和装备的要求截然不同,实施高铁建设所面临的情况十分复杂,处理不好不仅会降低效率,还会给行车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我国铁路是客货共线,不同种类列车共线运行,客货争占线路能力的问题十分突出。实施高铁建设,快速的客车要不断越行慢行的货车,必然造成列车密度的下降,列车速度与密度相互影响。重载列车对线路的破坏力大,而快速客车则对线路的平顺性要求很高。

  列车的“重量、密度、速度”是扩能高铁建设提效中相互关联的三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铁路进行技术装备更新的扩能改造都是遵循提高列车重量和增加行车密度的原则,对列车速度的储备能力不足。实施高铁建设,原先的“重量、密度、速度”的匹配关系不能适用。列车速度提升的影响,不仅涉及到行车组织,而且关系到铁路各方面的基础设施,线路轨道标准、牵引动力、车辆性能、机车车辆制动能力、行车安全设施、道口防护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进行相关改造。

  在中国的铁路上实施高铁建设工程,是对铁路原有运输模式的重大突破,是从“大重量、高密度、中低速度”的运输模式向“快速度、大重量、高密度”运输新模式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在中国和世界铁路发展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中国铁路高铁建设必然打破原有的运输模式,通过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效的运输组织,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列车速度、密度、重量最佳匹配的既有线提速挖潜改造之路。

四、中国铁路发展方向

1、在高强度运输前提下提速,必须兼顾速度、密度、重量

  我国铁路数量少,客货共线,运输强度居世界之首。在大量开行重载列车的情况下,又要将旅客列车时速提高到160~200公里,难度很大。快速与重载对技术装备要求不同,相互制约,甚至相悖。必须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办法,而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的运输模式。

2、立足于挖潜改造,注重投入产出

由于我国铁路投资有限,高铁建设改造不可能有大量资金投入,必须将投入产出摆在突出的位置。全路应立足于在核心部位积极采用新技术,重视发挥已有装备的潜力,一般不搞大的工程,达到以较少投入在较大范围内提高列车速度的效果。

3、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道路

为了高速铁路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我国迫切需要的高新技术,尽快缩小与国外铁路的差距;另一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开发,主要技术装备应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我国铁路对机车车辆及其技术装备的需求量巨大,依靠进口是难以满足需求的,实际上关键技术也很难买到。针对我国铁路高铁建设的实际需要,铁道部积极组织自主研制,先后开发了一系列高速机车、新型内燃(电力)动车组、和谐号动车组,以及适应高铁建设需要的信号系统设备、轨道结构和安全装备,并掌握了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只有高度重视自主开发,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大幅度地提高我国铁路的技术装备水平,为我国铁路面积高铁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

五、结语

中国铁路高铁建设战略的实施,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高铁建设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运行效率之高,在中国运输生产力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铁路大高铁建设是我国运输生产力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是运输组织和运输管理的重大创新,是我国运输生产力领域的重大经营创新,实现了运输生产力领域的安全控制创新。中国铁路通过实施高铁建设战略,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了铁路走向市场的步伐,焕发了铁路新的生机,展现了铁路新的形象,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运输生产力创新之路,将对我国铁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物流科技》           2005年 第09期                      陈牛生

《铁道经济研究》       2004年 第04期                      吴  强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年 第07期                      张雅琴  

《铁道学报》          1993年 第15卷第4期                范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