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8
/ 4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胡文平

光明实验幼儿园   518107

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开始,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单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教师,孩子最早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这样看来,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家庭环境包括不同的因素:客观条件、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周围环境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正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幼儿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幼儿性格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创造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如此,才能让家庭教育的作用最大化。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幼儿性格;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周围环境

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开始,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单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教师,孩子最早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一说起教育,总以为这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其实,教育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泛的说,凡是有目的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散的,都是教育,而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在教育方面更是有它不可磨灭的作用。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孩子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的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基本上可以说这三方合力的教育,,成就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家庭教育中,如何影响人的发展,其中重点研究的是家庭教育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一、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中的重要单元,孩子最早接触社会就是通过家庭开始的,孩子们的社会化发展,也是在家庭中起步的,这样看来,父母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最早的老师。

从教育顺序来说,儿童接受的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这样看来,家庭对幼儿人格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也是深远长久的,是很难被动摇的。有观点认为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还有观点把家庭比作“ 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 ”(叶奕乾[1],2005)。不论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环境氛围、还是家庭的经济条件,这些方面都会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因而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保证儿童的人格健全,家庭环境的教育作用应该被重视起来。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儿童来说,这种人际关系是他们能接触到的最早的人际关系模式,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交行为以及人际关系。

1979年,帕克[2]等人编制了亲子关系量表,一了解被试童年期与父亲、母亲的关系。该量表包括“关心”和“约束”两个维度,分为四个象限,代表四种亲子关系类型:关心多——约束多;关心少——约束多;关心少——约束少;关心多——约束少。研究表明,关心少和约束过严的亲子关系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霍妮把儿童寻求安全需要看作人格发展的动力。她指出,儿童是无能的,要满足这些需要,完全依赖父母。如果父母对子女是温和慈爱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就能够得到满足,儿童的人格就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父母对子女是冷淡甚至是敌意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导致神经症。人本注意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2岁以内儿童爱的教育特别重要,儿童如果失去了安全、爱和尊重的需要,就很难自我实现。母爱对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会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

(二)父母教育方式

不同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有不同的影响。鲍姆令特[3](D.Baumrind,1971,1975)在一系列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出了幼儿父母的三种养育类型,即权威性、专断型和宽容-放纵型。

1.权威型

权威型的家长,民主意识也比较高,因而对于孩子的个性也比较尊重,在这种对个性尊重中,孩子的独立性逐渐被培养起来,这种类型的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这样的沟通也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在必要的时候再给孩子一定的帮助,充分保留了孩子的自主权,这种模式下的亲子关系比较积极。这类家长不断地向儿童传达着关心的信息,刺激着儿童主动寻求父母的指导,准确的判断着儿童的需要,并做出积极的回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幼儿的心中逐步建立起家长的权威形象。

2.专制型

专制型属于高控制性教养方式,这类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但缺乏对规则的解释,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这样的教养方式使亲子关系变得很不协调,严重的影响了儿童的道德内化,降低了儿童对内部动机的归因,强化了儿童的外部归因,大大影响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发展,研究发现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降低了儿童的自信心和果断性,增加了他们的羞辱感和无助感,而且增加了孩子成年后患抑郁症的机会,使儿童缺少社会责任感。

3.放纵型

放纵型的家长对儿童充满了积极和热情的态度,但缺乏控制力。很少对儿童的要求提出质疑,对儿童的错误行为也很少惩罚,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用漠视或接受的态度。这类教养模式下的儿童跟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但这种教养下的儿童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偏低。

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在它们与子女交流方式的差异和对子女关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物质环境:父母的经济地位不同,教养观念与行为也存在差异。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多倾向于控制儿童,对儿童使用权威、武断专横或体罚,生活中多强调儿童的顺从、少惹麻烦;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对儿童则比较民主,重视培养儿童的理想、独立性、好奇心、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性等,注意与孩子之间进行言语交流,喜欢给儿童讲道理,能够通过角色转换理解儿童,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较多。

精神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对孩子个性的影响也不同。低教育程度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中的更倾向于溺爱、忽视、专制、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特点,高教育程度的母亲则更具有民主性。

通常情况下,居住条件对幼儿身体发展会有影响。居住面积大,孩子活动空间大,有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而居住面积狭小,采光、通风条件不好会对幼儿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如城市幼儿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比农村小而且户外活动场地少,幼儿在家里活动大都是搭积木、看书、看电视,幼儿的心肺功能、动作发展、腿部力量不如农村儿童。

从大方向来看,一个家庭幸福与否,不能单单由经济收入来决定,但是经济收入确实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保证。因为它会影响家庭设备用品、学习用品的添置和孩子必要的物质方面的投入。经济收入好能减轻家长家务劳动的负担、减少家庭成员之间因经济问题而发生的冲突。如果经济收入太低,孩子的生活水平势必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孩子的受教育条件,如果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维持的话,那么家庭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了。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复杂的,并不是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关键的一条就是要从根本上加强自身的修养,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孩子。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较为深刻的、长远的影响。我们采纳西蒙兹、马丁和麦考伯等学者对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的阐释,利用“关爱”和“权威”两个向度可以影响合成四种主要的教养方式类型。这四种教养类型分别是民主权威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忽视冷漠型。

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又深入地影响幼儿的发展。有不少研究者认为,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孩子自我成长与适应良好,而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自我认同困难,偏差行为增加。因此,学前儿童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教养方式,摒弃错误的、消极的教养方式,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父母应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与孩子建立起一种亦尊亦友的关系,坦诚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正的关注和照顾。这样,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便会然形成。

三、家庭结构变化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过去将近30年的时间,在这30年当中,我国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父母外出打工,从偏远地区走向大城市,这样就出现了比较多的留守儿童,此外经济压力增大,也使得很多家庭只养育一个孩子,也就是独生子女家庭,离婚率的提高,也出现了很多的单亲家庭,出现这样的家庭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样的情况在短期内也很难得到解决。这些特殊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更值得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来处理、解决这些社会的伤疤。

这类孩子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由于其他监护人代替不了父母正常情况下应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能,留守儿童普遍出现的问题是在失败、孤寂的时候,与监护人的交流很少,更多的孩子选择与同龄人互相交流,也有一部分的孩子选择写日记。这样,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类孩子的性格容易走向极端,性格上孤僻内向,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胆小怕事。或者自觉性极差、任性、倔强,缺乏热情和同情心,道德滑坡现象严重。

对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应该把他们“遗忘”,要把他们的成长时时记在心里,同时要把它“表露”出来,这样才可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呵护,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否则他们有可能因为从小就不在爸爸妈妈身边,认为被父母“遗弃”,这会给他们留下很严重的心理阴影。以至于走向犯罪的道路,断送自己的美好前程,甚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更多一些,这样更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核心家庭中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不容易产生分歧,即或偶尔有矛盾,也比较容易协商沟通,双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达成一致,对于核心家庭来讲,他们的物质经济比较独立,

夫妻对自己的收入有绝对支配权,能够自由决定对孩子的物质投资而不用受他人的干扰。

在存在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缺陷。一般情况,核心家庭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用于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也有所增加。这些孩子如果受到其他不良少年的影响,容易沉湎于街头的游戏厅。有些孩子父母为了控制孩子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和交往,要求他们放了学必须回家做作业,甚至在寒暑假把孩子反锁在家里,这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我国学者研究了独生子女的人格特点,发现独生子女有明显的外向不稳定的人格倾向。胆汁质、多血质的独生子女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更显得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兴趣广泛,但感情容易冲动、注意力不稳定、缺乏忍耐力。

独生子女家庭典型的教养方式是家长的溺爱。 不良的后果,通过孩子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是家长本身,任何一种家庭都不能说对孩子的发展有利或者有不利,但是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确实影响着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

(一)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教育孩子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被溺爱的孩子很多都不成材,有的还出现了家长很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这是一个个溺爱的行为长期积累起来的必然结果。家长对孩子要做到爱而不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

2、如果孩子的要求合理,而且现有的家庭条件可以满足孩子的要求,家长应该尽量满足。

父母不能溺爱孩子,并不是说要对孩子要特别严苛,过分严厉也是不对的。我们所说的严格要求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为前提的。如果“严”得出了格,就会走向反面,为此家长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父母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实际情况又有利孩子身心健康的。要求四岁的孩子跟在父母身后走力所能及的路是可能的,但要求孩子与父母走得一样快一样远就不合理了。

其次,父母提出的要求也应该是合理的,这样的要求对孩子来说,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实现,若要求过高,孩子即使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也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最后一点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经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认真做到,不能说了不算数,或者干也行,不干也行,而是一定要让孩子做到,否则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二)宽严相济的管理原则

教育孩子应当“宽严相济”。要记住:批评是踩刹车,赏识是踩油门。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弱化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单纯为了惩罚而批评,因此批评要与赏识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很多家长认为批评是教育,赏识不是教育,这是认识误区。

(三)赏识努力而不是聪明原则

比起孩子的聪明来讲,孩子的努力更应该得到父母的赏识,它是孩子后天的应该予以肯定。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却永远需要努力。所以,家长若想激励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好的办法不是赞扬他们聪明,而是鼓励他们刻苦学习

(四)不要进行破坏式批评原则

批评孩子时不要进行破坏式的批评,有些家长常常不注意这些,批评孩子时言语过激,甚至打骂孩子。如:骂孩子“笨得像个猪”,“你看看人家谁谁谁”,结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实际发展水平,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进行,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量力而行。

2、给孩子设定目标时要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制定短期目标要量力而行,要使孩子“伸手够不到,跳一跳摸得到”。

(六)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视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统一起来,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小结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尊重幼儿的实际条件、尊重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这样的基础上,积累科学的育儿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最短的时间缩小家长与孩子在观念、情感和行为层次发展上的差异。了解今天孩子心理的变化,努力提高知识素养,更新家教观念,要求自己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孩子一起成长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三)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成长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潜能

让家长和我们一起关注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这对提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正面影响,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在孩子的道德品行方面,家长应该给与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言传身教,教导孩子成人、成才,教导孩子如何待人接物,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保证,这样的保证有利于孩子未来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奕乾.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9.

[2]帕克 教育心理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鲍姆令特.儿童心理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