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8
/ 2

行为干预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效果分析

卢晓莉

邻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广安 6385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行为干预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具体效果。方法:专门选取从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我中心调查的167例休闲娱乐场所工作者、吸毒者、孕妇以及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计算法划分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对象83例,实验组对象84例。其中我中心对照组对象不采用任何行为干预,而对实验组对象采用艾滋病预防控制行为干预,配合随访工作来了解本次实验对象对于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如传播途径认知情况、预防措施认知情况以及患者表现认知情况。结果:两组对象中实验组对象对于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如传播途径认知情况、预防措施认知情况以及患者表现认知情况数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干预在有效提高实验对象对于艾滋病的预防控制效果方面表现突出,非常值得在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行为干预;艾滋病;预防控制;传播途径;认知情况;患者表现

前言:

艾滋病是由于HIV病毒感染所引发,它通过对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破坏来导致患者染病,艾滋病属于典型的传染性疾病,它主要通过母婴、血液、性行为传播。迄今为止,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未能研究出有效治疗方法,患者一旦患病均无法痊愈,因此做好艾滋病边缘人口的疾病预防工作颇有必要[1]。我中心自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调查了167例娱乐休闲场所工作者、吸毒者、孕妇以及流动人口,主要调查他们对于艾滋病的预防认知相关问题,现将调查实验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中心自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调查了167例娱乐休闲场所工作者、吸毒者、孕妇以及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数字随机计算法划分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其中对照组对象为83例,实验组对象为84例。将上述资料数据进行两组组间对比。

我中心所有100例对象中,对照组对象男性为33人,女性为50人,年龄范围为18~81岁,平均年龄为(68.10±2.10)岁;实验组对象男性为44人,女性为40人,年龄范围为17~83岁,平均年龄为(67.87±2.87)岁。通过基础资料对比发现,两组实验对象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我中心所规定场合身份的对象;②在知情情况下自愿参与、签署相关同意书的对象。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②不同意参与本次我中心实验,不同意签署同意书的对象。

1.2治疗方法

我中心对对照组对象不采取任何行为干预方式。

我中心对实验组对象采取行为干预方式,主要为艾滋病预防控制行为干预。具体的行为干预内容包括以下:

第一,举办座谈会。对实验组对象进行人口普及以及艾滋病预防控制相关知识宣讲,告知对象如何操作才能降低感染艾滋病的概率[2]

第二,免费的心理咨询以及开放私密问题解答通道。主要针对实验组对象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消除实验对象对于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相关疑问。

第三,告知实验组对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这其中就包括了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等。同时教育对象如果感染了艾滋病,则需要了解、正视这一疾病,继续积极生活,且不要传染他人,报复社会[3]

1.3观察指标

在一年后,我中心会继续对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对象进行随访,主要是调查统计并对比分析所有167例实验对象对于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变化,这其中就包括了传播途径认知、预防措施认知以及患者表现认知。

1.4统计学方法

我中心大量收集计量资料,通过卡方检验方法与SPSS软件方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数据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与实验组对比结果差异较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我中心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随访后数据对比分析,实验组对象对于艾滋病传播途径认知、预防措施认知以及患者表现认知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组别

患者例数(n)

传播途径

认知

预防措施

认知

患者表现

认知

实验组

84

80(96.38%)

79(94.04%)

82(97.61%)

对照组

83

70(84.33%)

65(78.31%)

70(84.33%)

5.4256

8.7033

9.0084

0.0198

0.0031

0.0026

表1对照组与实验组对象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情况对比(n,%)

3讨论

艾滋病病毒的治疗方法始终都是全球临床医学的重点难题,目前还未能发现针对艾滋病病毒治疗有效的针对性药物。再加之艾滋病病毒本身具有传染性特征,所以针对艾滋病感染者边缘人群的行为干预工作非常重要。根据相关调研数据表明一点,某些休闲娱乐场所中的娱乐人员、流动人口、吸毒者以及家庭中的孕妇都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边缘人群,因此针对他们展开调查研究非常有必要[4]。艾滋病病毒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HIV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得机体对各种感染和肿瘤的抵抗力下降。关于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传播途径:HIV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传播。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输血或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等。其二,流行病学特征:艾滋病主要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但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流行程度存在差异。高风险人群包括经性传播高风险行为的人群、静脉吸毒人群、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人群等。感染者常出现发热、乏力、消瘦、盗汗、慢性腹泻等症状。其三,预防措施: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措施包括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免高风险性行为、拒绝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规范接受检测等。其四,治疗与护理:艾滋病可以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简称ART)来控制病情发展。此外,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还需要综合护理,包括心理支持、营养支持、防止其他感染等。因此,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是全球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广健康的性行为知识,普及艾滋病防控知识,以及加强对感染者的支持和救治,都是有效控制艾滋病的关键措施。我中心针对167例相关人员展开调查研究,通过行为干预来了解他们对于艾滋病的传播感染途径认知、预防措施认知以及患者表现认知,发现实施了行为干预的实验组患者在各项认知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了艾滋病预防控制行为干预对于提高艾滋病感染边缘人群的认知水平大有帮助,具有极高的调查研究价值意义。

综上所述,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艾滋病预防控制的效果,值得在艾滋病的预防控制中应用和推广[5]

参考文献:

[1] 曾苏粦,李正添,张奕南,等. 行为干预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23):183-184.

[2] 孙东梅. 艾滋病危害宣传的自省式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3(13):112-113,118.

[3] 戴悦婵,谢燕珊,贾晓飞. 艾滋病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的性行为特征及社区微信平台健康干预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1,25(5):601-603.

[4] 魏嵘琪,李仕颖. 行为干预在艾滋病预防控制的效果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2021(4):279.

[5] 徐艳兰. 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行评判性思维的效果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2(19):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