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8
/ 1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

孟驰波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内江641100

前言: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任何年龄段皆可以患病的面部筋肉麻痹性疾病,最多见的患者为20至40岁的青壮年,并且男性患者数量显明多于女性患者。而针灸分期治疗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显著效用,本文,针对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事点进行深入探究,为有效提升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发挥积极作用。

一、辨因审证,明确诊断

(一)症状

立足于中医角度看待周围性面瘫,其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然后风寒或者是风热侵入人体的经络之中,导致面部筋脉阻滞且筋肉纵缓不收,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面瘫。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症状表现包括:突然发病且患者漱口时其一侧口角出现漏水情况;患者病灶一侧的面部较为麻木、松弛且板滞;食物被迫停留于患者病灶一侧的齿颊间;患者病灶一侧的耳后、耳下以及面部会出现疼痛情况,并且患者舌前大部分味觉消退或者消失;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其病灶一侧会出现面肌痉挛等情况。

(二)体征

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病灶一侧会出现:额纹变浅或者消失;眼裂变大,眼晴无法完全闭合;唇角下垂,牙齿或有露出;病灶一侧做面部表面较困难。

二、分期论治,对证施法

(一)急性期治疗

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为患者发病后的前7d,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那么患者的急性期将会延续到10d左右。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治疗,主要起到驱风祛邪以及通经活络的治疗效果。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针灸治疗主要以四肢取穴,此时最好不选或者少选取患者面部穴位,再结合辩证分型选择准确的穴位,然后给予患者实施局部TDP神灯进行照射治疗。如果患者耳后有明显的疼痛感,那么需要给予患者局部刺络拔罐放血。风寒袭络证的患者选择泻足三里、泻风池以及泻合谷三个穴位;风热袭络证的患者应该选择泻足三里、少商放血、泻曲池以及泻合谷四个穴位;风痰阻络证患者应该选择泻阴陵泉、泻丰隆、泻太冲以及泻足三里与泻合谷五个穴位;气虚血瘀证患者应该选择泻三阴交、泻太冲、补合谷以及泻足三里四个穴位。急性期针灸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患者不可以选择电针进行治疗,以免加重患者的病情。刺络拔罐放血需要以患者耳后压痛点为准,并且利用7号注射器进行轻柔点刺,从而避免导致患者耳后起包,以及加重患者耳后水肿情况。

(二)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正常来讲是急性期过后,患者发病后的第8d至3个月之间,具体还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判断。针对恢复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可以选用电针从而达到疏经洛络、柔肌养筋的治疗效果。恢复期电针治疗主要选择患者的阳白旁、迎香、口禾髎、颧髎、地仓、承浆以及夹承浆,利用电针治疗仪以断续波形式给予患者治疗,通过电针刺激患者病灶部位肌肉,从而达到带动面部肌肉有节奏式的收缩。值得注意的是,电针频率为40至50次/min,而强度则需要根据患者的耐受度进行合理调节,然后利用TDP神灯治疗仪给予患者耳后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恢复期的注意要点包括:每天高度关注患者面肌的恢复情况,关注电针刺激量大小,确保做到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应该合理调整针法;如果患者肌肉兴奋性不强,那么需要针对患者病情适当用药;如果患者的病因是疱疹病毒感染或者外伤导致,那么电针治疗时面部肌肉拉伸效果不好,此时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运用营养神经药以及抗病毒药等;如果患者在恢复期复发面颊或耳后疼痛,必须立即停止使用电针,直至患者症状消失后才可以酌情继续使用电针;恢复期治疗3个月内,需要密切产注患者后遗症的出现,如果出现面部痉挛、抽动等情况,需要立即停针待患者恢复后再继续使用电针治疗。

(三)后遗症期治疗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后遗症期一般是3个月之后,这个阶段给予患者针刺加艾条悬灸再结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主要达到舒筋养肌以及息风止痉的治疗效果。后遗症期治疗选取风池、完骨、阳白、太阳、下关、四白、颊车、承浆以及夹承浆等穴位。实际针刺治疗过程中应该以浅刺久留针为主,悬灸以长时间灸治为主,而刺络放血则应该以病灶侧为主,再结合健康一侧平衡取穴。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注意要点包括:3个月后患者病灶一侧后遗症见联动、面肌痉挛等;患者病灶侧出现后遗时不得使用电针,且患者面部腧穴应该保持长时间留针但不行针。

总结:

周围性面瘫作为临床高发病症,这种疾病没有显著季节性,但是春秋两季患者发病的几率相对更高,该疾病具有起病急且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多是以一侧面部发病。想要避免患者病情再次复发、给予患者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那么一方面需要患者通过适当锻炼从而增强体质;而另一方面患者应该密切关注季节和气候的变化,通过有效预防外邪侵入体内,从而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