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发际内切口用于额部脂肪瘤切除术中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8
/ 2

改良发际内切口用于额部脂肪瘤切除术中的价值分析

时敏

祥云县云南驿中心卫生院   云南  祥云   672104

【摘要】目的:分析改良发际内切口用于额部脂肪瘤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选取额部脂肪瘤患者40例,均于我院行脂肪瘤切除术,根据手术切口分为两组,其中在肿物表面顺皮纹做切口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作改良发际内切口的22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切口感染、皮下积血、皮肤坏死等并发症。观察组无面部暴露处瘢痕,对照组5例(27.78%)存在面部暴露处瘢痕,两组差异显著,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额部脂肪瘤切除术中采用改良发际内切口,可减少面部瘢痕的产生,提高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额部脂肪瘤;切除手术;改良发际内切口;面部瘢痕;满意度

额部肿物主要是脂肪瘤、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其中以脂肪瘤最为常见,且大部分是良性。额部脂肪瘤的存在会影响患者面部美观,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1],因此患者有将脂肪瘤切除的诉求。传统脂肪瘤切除术,是于肿物表面顺皮纹作一切口,切口长度与肿物直径接近,这就可能术后遗留明显瘢痕,进而影响患者颜面部美观[2]。改良发际内切口将切口位置移到发际线之内,在切除脂肪瘤的同时,又不会在患者颜面部遗留明显瘢痕,因此更受患者认可。本研究选取40例额部脂肪瘤患者,以回顾性分析对比方式,探究改良发际内切口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额部脂肪瘤患者,共40例。根据手术中所做切口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42.35±5.28)岁;肿物直径1~4.8cm,平均(3.10±1.20)cm;观察组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3~69岁,平均(42.41±5.36)岁;肿物直径1~5.2cm,平均(3.18±1.31)cm;两组基线资料分布均衡(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在肿物表面顺皮纹做切口,之后展开脂肪瘤切除术。

观察组作改良发际内切口:

(1)设计画线:将肿物范围、眶上神经及滑车上神经体表投影标记出来,根据包块位置选择对应发际线位置,于发际线内约0.6cm位置,作曲线或弧形切口(避过毛囊),其长度应比肿物直径大1mm。以亚甲蓝将切口线、肿物位置、术中通道标记清楚。

(2)指导患者平卧在手术床上,消毒铺巾后,对包块周围、切口部位及二者间通道行局部麻醉处理。麻醉发挥作用后,顺设计的切口将皮肤到皮下组织切开(注意切开方向应和毛囊生长方向一致),顺额肌方向,将额肌、帽状腱膜纵向切开,注意将滑车上、眶上神经避开。顺帽状腱膜下间隙,以组织剪继续钝性分离,直达包块附近,从骨面分离肿物。若术中发现脂肪瘤位于额肌浅面、皮肤深面,先在皮下潜行分离,到肿物上方后,先分离肿物及其表面细胞,从肿物头侧进至深面,于额肌表面分离肿物,取出瘤体。对创腔冲洗并止血,结合渗血情况、创面大小,决定是否需要引流处理。术后连续换药,对引流情况密切观察,情况允许时拔除引流管,无异常时,将创面暴露,提醒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术后7d到医院再次复诊,拆线。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治疗情况,了解切口愈合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2)术后12个月随访,随访面部暴露处瘢痕发生情况。由患者自行评估手术对面部美容的影响,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统计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计数资料分别实施t检验与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治疗情况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肿物均被彻底切除,且经术后病理检查,均确诊是脂肪瘤。两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皮下积血、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早期额部未见静脉回流受阻体征。

2.2瘢痕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无面部暴露处瘢痕,对照组5例(27.78%)存在面部暴露处瘢痕,两组差异显著(=4.675,P=0.031)。

2.3患者治疗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治疗满意度

组别

例数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n(%)]

对照组

18

8

4

6

12(66.67)

观察组

22

13

8

1

21(95.45)

Χ2

3.864

P

0.049

3 讨论

脂肪瘤为临床常见软组织肿瘤,多是良性,以躯干部多发,头面部发病率居于第二位。虽然额部脂肪瘤不会造成功能问题,但会严重影响面部美观,因此许多患者希望通过手术将之切除。近年来人们对美学提出更高要求,这导致传统手术的应用受到局限[3]。我院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尝试将切口置于隐秘部位的方法,最终形成了一种创伤小、简单实用、美容效果佳的手术方式,即改良发际内切口切除术。

改良发际内切口首先需要根据肿物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发际线内切口位置,在切开皮肤时,注意朝毛囊生长方向,这样能够保护毛囊,防止瘢痕性脱发,同时可借助患者头发隐藏手术切口

[4]。在将皮肤切开时,需对切开深度适当控制,到达皮下组织之后,即顺额肌方向钝性、纵向分离,直到帽状腱膜下间隙,采用“横切纵分”的思路,对额部神经、血管予以最大限度保护,同时可避免术后头皮麻木、肿胀等问题。顺帽状腱膜下间隙,通过钝性分离可构建“通道”,在这条天然潜在间隙中,医师可将脂肪瘤与其他组织迅速分离,同时还可避开神经、血管,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5]。另外,因为脂肪瘤一般会有一层假薄膜,故而借助手术剪即可将之取出,脂肪瘤不易残留。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切口感染、皮下积血、皮肤坏死等并发症,这说明改良发际内切口可取得和传统切口相当的治疗效果,且两者的安全性相当。而在美观性方面分析,本文发现,观察组无面部暴露处瘢痕,对照组5例(27.78%)存在面部暴露处瘢痕,两组差异显著,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改良发际内切口在保护颜面部外观方面效果突出。

通过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笔者发现,改良发际内切口操作简单,对手术器械并无过高要求,且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这决定了该技术可在基层医院大范围推广。不过,若患者脂肪瘤和眉毛比较接近,则不适用改良发际内切口。这是因为,眶上神经血管束一般自深面穿出,若实施改良发际内切口,可能会损伤到眶上神经。另外,对于血管瘤、恶性肿瘤、皮脂腺囊肿等疾病,若用这一方法治疗,极易造成皮肤破溃、出血量大、肿瘤扩散等不良后果,因此术前做好疾病诊断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在额部脂肪瘤切除术中采用改良发际内切口,可减少面部瘢痕的产生,提高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肖蝶,马骏.刮痧治疗皮下脂肪瘤1例[J].中国民间疗法,2023,31(13):104-106.

[2]陈萌萌,盛茂,郭万亮等.儿童终丝脂肪瘤的MRI特征及TCS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22):156-159.

[3]黄志洪,宋乃成,李寿康等.完整切除巨大纵隔脂肪瘤一例[J].临床外科杂志,2023,31(07):680-681.

[4]李晓楠,孙英杰,吕永晨等.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5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22,29(03):12-13.

[5]高远,刘伟,尹兴平.多发型浅表脂肪瘤样痣1例及文献复习[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20(05):5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