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主诉门诊患者的临床常见病因研究及诊断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06
/ 2

眩晕主诉门诊患者的临床常见病因研究及诊断意义

葛占强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沙岭卫生院   北京市   101309

要:目的:分析有眩晕主诉门诊患者的常见病因,为减少临床误诊、漏诊提供方法依据。方法:连续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就诊眩晕为主诉的患者46例作为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病史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确定眩晕常见病因,并分析各年龄层病因分布。结果: BPPV是各年龄层导致眩晕的最常见病因。分析各年龄层眩晕常见病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患者的病因多种多样,BPPV为最常见的病因,临床医师应注重BBPV病因的诊治,并对引起眩晕的各种常见病因加以区分,从而快速准确的诊治眩晕患者。

关键词:眩晕;BPPV;病因

眩晕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但其病因复杂多样,对其病因的确诊常存在困难。如果眩晕病因不能及时确定,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危险。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眩晕常见病因的认识,本研究对46例眩晕患者的常见病因进行了筛查分析,旨在明确眩晕的常见病因。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了于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我院门诊46例有眩晕主诉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3至81岁,平均年龄为54.28岁,其中21例年龄≤39岁,19例年龄在40至59岁之间,2例年龄≥60岁。所有患者均以眩晕为主诉,眩晕表现为反复阵发性发作,发作持续时间在数分钟至1周之间的为39例,持续1周以上的为7例。

1.2 方法:

本研究使用事先设计的调查表记录眩晕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年龄、就诊时间、性别、诱发因素、临床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与活动及体位的关系、病程、伴随症状、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和家族遗传史,以及缓解期表现。此外,进行了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步态和姿势、视动反射、过度换气试验、耳科检查和立卧位血压,神经系统检查,以及Dix - Hallpike 试验。对于可疑为后循环缺血(PCI)伴眩晕的患者,进行了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以及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1.3 诊断标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标准为:迅速改变头位可诱发短暂的眩晕,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阶段性发作数日、数周、甚至数年,可伴有恐惧、轻微头痛、恶心和不稳定感等症状。Dix - Hallpike试验可引出特征性的眼震或眩晕。一般情况下,无听力异常或耳部疾病。根据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后循环缺血(PCI)、后颅窝肿瘤、颈椎病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或前庭系统功能紊乱疾病,并且手法复位效果较好。其他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参考《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多组定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对定性资料采用Pearson χ2检验。统计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 < 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以眩晕为主诉患者常见的病因构成:

根据诊断标准,46例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中,常见病因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24例(52.06%),后循环缺血(PCI)6例(16.49%),偏头痛10例(9.76%),原发性高血压3例(9.33%),神经症3例(6.51%)。其中,BPPV的平均年龄为55.32岁(±2.31),PCI的平均年龄为64.18岁(±1.92),偏头痛的平均年龄为51.76岁(±2.03),原发性高血压的平均年龄为62.68岁(±2.70),神经症的平均年龄为50.71岁(±2.70)。各组之间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400.010, P = 0.000),详见表1

表1 以眩晕为主诉患者常见的病因构成

病因

病例数量

平均年龄(岁)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24

55.32 (±2.31)

后循环缺血(PCI)

6

64.18 (±1.92)

偏头痛

10

51.76 (±2.03)

原发性高血压

3

62.68 (±2.70)

神经症

3

50.71 (±2.70)

2.2 不同年龄层眩晕患者常见病因的分布:

对于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不同年龄层的常见病因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χ2 = 80.850,P = 0.000)。在各年龄层中,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病因。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后循环缺血(PCI)和原发性高血压的比例也增加。详见表2。

表 2 以眩晕为主诉患者不同年龄层常见病因的分布

年龄

BPPV

PCI

偏头痛

原发性高血压

神经症

χ2

P

≤39

27

24

7

2

3

80.850

0.000

40-59

14

6

8

11

20

≥60

5

10

10

20

7

3 讨 论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描述了人体对于重力关系和空间定位能力的障碍,可能表现为旋转感、视物旋转、波浪起伏、下坠感或摇摆不稳等,同时伴随恶心、多汗、呕吐等症状。眩晕本身并非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大约有5‰的人口会经历眩晕。眩晕的病因多种多样,明确病因有助于对眩晕患者进行有效治疗。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46例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常见病因的前五位包括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2.06%)、PCI(后循环缺血)(16.49%)、偏头痛(9.76%)、原发性高血压(9.33%)和神经症(6.51%);不同年龄组的病因构成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中年人中神经症引起的眩晕较青少年更为常见,而原发性高血压和PCI的平均患病年龄较高。随着年龄增长,这两种病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不同年龄组的病因构成差异提示在诊断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时需要针对性的考虑,这有助于快速准确地确定眩晕的病因。

BPPV是眩晕最常见的病因,在各个年龄组中都排在首位。BPPV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其特征是在改变头位时会导致短暂的眩晕,伴随着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最近的研究认为,BPPV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椭圆囊斑上的耳石(通常附着在耳石膜上的碳酸钙结晶)脱落,进入半规管内,在头位变化时引起耳石在半规管内的运动。该疾病的诊断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Dix - Hallpike试验和手法复位来进行。然而,由于国内神经科医生对BPPV的重视程度不够,通常不会对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进行Dix - Hallpike试验,而是将大部分眩晕归因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缺血(VBI)或颈椎病,从而导致了漏诊和误诊的情况频繁发生。而本研究则对患者进行了Dix - Hallpike试验,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持续时间(通常为数分钟或数小时)以及对抗偏头痛治疗的反应。目前对于偏头痛性眩晕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有两种假设机制:一是血管痉挛导致局部缺血,二是感觉传导在大脑皮层中的异常反应,当患者出现偏头痛时,其视觉和听觉变得更加敏感。一些研究表明,前庭输入的敏感性也发生了类似的改变,通过监测前庭输入和相关反射值可以解释短暂的眩晕。本研究显示,神经症导致的眩晕主要集中在40-59岁年龄段,可能是更年期前后女性易受影响所致。原发性高血压病导致的眩晕占比9.33%。在诊断时,需区分眩晕引起的自主神经调节失调与继发性血压升高。问诊时需了解患者有无原发性高血压病史及眩晕发作前的血压监测,以确定眩晕是结果还是诱因。

综上所述,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本研究对46例眩晕患者进行了病因筛查分析,结果显示眩晕常见病因及其年龄层分布。BPPV是最常见的病因,在各年龄层占重要地位。PCI、偏头痛、原发性高血压和神经症也常见。不同年龄层病因构成差异提示诊断需有针对性,提高治疗准确性。研究局限在样本选择上,未来可扩大样本范围,多中心合作,验证病因分布情况。本研究增进对眩晕病因的了解,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期望研究对深入研究和改善眩晕患者管理和护理有启示。

参考文献:

[1] 120例眩晕患者的临床分析[J]. 胡成伍;鄢圣娟;田亮;黄显雄;吴家幂.中华全科医学,2013(10)

[2] 前庭及半规管轻度发育异常致眩晕的临床特点[J]. 曾祥丽;李鹏;孔庆聪;李永奇;黎志成;岑锦添;王树芳;刘贤;张革化.中华医学杂志,2011(46)

[3] 急诊老年眩晕病例的临床分析[J]. 尹江宁.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4)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学分析[J]. 张娜;陈太生;董红;林鹏;刘冉冉.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07)

[5] 门诊眩晕患者296例病因分析[J]. 祝连生;武峰;郭建敏.中国实用医药,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