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06
/ 3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研究

孙恺琳

(泰安市统计局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新型工业化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配套服务行业,其发展水平对工业发展质量及转型效率有直接影响。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强力推进,泰安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规模小、结构重等短板,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为薄弱,也影响着其对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动。本文立足泰安市工业化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际,分析二者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建议,为促进泰安市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积极参考。

一、泰安市新型工业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工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局面

1.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近年来,泰安市出台一系列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良好局面初现。202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850.7亿元,较2018年增长23.4%,年均增长5.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为26.6%,较2018年提高1.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增长5.8个百分点,增加值占比稳步提高,增长贡献日益明显。

2.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2022年,泰安市坚定不移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构建“441X”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13条重点产业链,推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全面起势。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6家、瞪羚企业24家,确定40家上市种子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17家,居全省第四位。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增速居全省第3位、较上年前移10位。全市新型工业化13条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均实现正增长,合计实现收入占全部规上工业营收比重为92.9%,比上年增长17.2%,高于规上工业营收增速12.1个百分点。

3.新动能投资优化提速。2022年,全市四新经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较2021年增长31.4%36.5%7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51.3%41.1%8.1%,较2021年分别提高5.52.62.6个百分点。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2年,全市高端装备产业、高端化工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较上年增长10.5%10.2%18.1%,占GDP的比重分别较上年提高0.10.040.7百分点。优势产业链保持快速增长,数字经济、矿山装备及工程机械、医药及医疗器械等5个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增速均超过20%

5.产业集群加速培育。2022年,锂电新材料、智能起重机械、玻璃纤维新材料3个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高端化工、肥城市新材料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瑞福锂业、力博重工、泰山石膏、特变鲁缆入选省领军企业库。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势凸显

1.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泰安市出台《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加大生产性服务业资金、人才要素投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2022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35.9亿元,较2018年增加176.8亿元,年均增长6.0%,高于GDP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为27.2%。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0.7%,较2018年提高1.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质效显著提高。2022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完成税收74.8亿元,比上年增长2.7%,分别超过全市税收增速、服务业税收增速13.521.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税收增长0.6个百分点。全市金融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1.7%10.5%9.1%,合计占比31.3%,成为服务业三大支柱行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贡献较高,对服务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31.4%17.9%9.4%

3.结构优化升级。随着科技信息的广泛应用及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泰安市新兴服务业发展质效加快。2022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2018年分别年均增长13.1%和4.8%,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9.3%和7.9%,比2018年分别提高1.3和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数字经济服务业相继迸发新活力,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8.3%、12.0%和12.3%。

(三)数字经济起势成势赋能工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作为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创新组织形态、模糊产业边界、重构产业链关系等方面有效赋能两业融合,为泰安市经济转型和新型工业化注入了强劲动力源。

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全市累计建设开通

5G基站3481个(宏站和微站),圆满完成市政府制定的3年建成1万个5G基站的目标。目前,泰城主城区、旅游风景区、县市区核心地段及乡镇驻地、全市重点园区等5G信号实现全面覆盖,路测覆盖率达99%,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搭建起高效便捷的信息高速公路

2.数字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22年,数字经济产业链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瞪羚企业2家,省民营企业创新1002家,泰安市入选“2022数字城市百强榜。从发展效益看,2022年,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2.6%;实现利润总额1.9亿元,毛利率为2.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全年任务的203.6%

3.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推进。2022年,全市现有国家级、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的数量分别为3个和21个,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达到41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有效提升。从产业布局看,产业数字化基础较为扎实,智能制造、数字平台运用较为广泛。从平台支撑看,拥有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以及行业专项实验室,为区域内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二、制约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工业发展支撑充分,对生产性服务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工业体量小、实力弱。2022年,泰安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6%,低于服务业22.2个百分点。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全市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52家,100亿元以上仅2家,具有较强行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龙头企业偏少。工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传统产业占比较高,2022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40%;现代化行业如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从13条工业重点产业链看,数字经济、出版印刷轻工业产业链占比较低,营业收入仅占全部产业链的3%2.6%,对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信息产业、出版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弱。

(二)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到位,对新型工业化支持力度较弱

规模层次仍需继续提升。《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63%。从2022年完成情况看,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仅达到40.7%,与规划制定目标有一定差距。从企业规模看,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收入总量仅占全省的1.9%,户均收入低于全省3438万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能力较弱。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不足20%。关键性生产性服务业少,如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数量占全部规上服务业的9.2%,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占7.5%,占比均不足10%,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服务的工业设计、产品研发等服务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需要,影响二三产业链条关联性与相互带动力。

(三)科技和人才要素不支撑,制约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2022年,全市R&D经费投入72.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仅为2.4%,研发投入力度仍需加大。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从企业信息化程度来看,2021年,全市四上企业人均计算机数量为0.19台,信息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数量的2.2%,企业信息化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仅为0.09%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匮乏。2022年,全市城镇生产性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8.4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14.6%。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别较2018年下降0.61万人、0.51万人、0.46万人和0.26万人,无法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聚焦链上发力,以工业化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围绕“441X”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明确各产业链在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中的功能定位,找准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深入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协同攻关,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抓好产品配套,推动产业规模壮大。以新型工业化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为手段,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广告、包装、物流、信息、金融等方向拓展融合,提高制造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服务附加值,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

(二)聚焦政策扶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扩容提质

全面落实《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9-2025)》,加快推进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制度保障和投资预期。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撑,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融资优惠、资金奖励、税收减免、用地补贴、人才引进力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品质转变。完善公平市场准入制度,着力消除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民间资本投入服务业的意愿和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三)聚焦跨界融合,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化双向赋能

聚焦新型工业化战略13条产业链及其他工业领域,大力发展研究开发、科技咨询、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搭建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平台,鼓励服务业与制造业开展协同研发、资源共享和成果推广应用等,实现信息、技术、渠道和人才充分融通,提升产业体系整体质量和效率,实现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的双向赋能

(四)聚焦创新引领,以智能化赋能新型工业化战略

加强泰山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等“10+1”产业智库、联盟、协会建设,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行揭榜挂帅等新机制,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化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推进数字赋能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加快人工智能与纺织服装、医疗康复、矿山装备等行业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数字化相结合,增强数字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效应。深入实施泰山人才工程,建立融合性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型工业化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有效人才支撑。

(五)聚焦产业集聚,构建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泰安市自然资源和省会同城优势,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形成层次有序、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区域性集聚,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促成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与工业集群群群互动模式,以产业集群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孙恺琳(1994826日)女,山东泰安人,学士,研究方向:统计师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