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骨折如何辨证

/ 1

中医对骨折如何辨证

张旸

高新龙翔医院 610000

骨折是指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的伤病表现,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相对常见的一种损伤。在中医的理论框架下,骨折属于骨伤的具体表现形式,其诊治中要基于辨证的具体原则,并结合不同的骨折类型进行更为科学、精准的辨证,现就中医对骨折的辨证事宜进行进一步解读。

一、中医骨折的辨证分型

1、寒湿痹凝型

寒湿痹凝型是骨折部分受到寒湿侵袭,从而导致骨折部位的七旬运行不畅。在脉象方面,这一类型的骨折会呈现出脉弦滑,或沉紧,祛除寒湿基础上活血化瘀则是具体的应对方法。

2、气滞血瘀型

骨折部位气血不畅通,出现淤血滞留,并产生疼、肿、胀、暗紫等特征为气滞血瘀型。患者脉象通常有脉涩或沉细的特点,活血化瘀的同时疏通气机则是主要的应对方法。

3、气血两虚型

骨折后患者气血亏虚,且自身骨骼修复状况差,并伴有肿痛和乏力,且脉象上具有细弱或沉细特征时多为气血两虚型骨折。补血益气,并养胃健脾这一类型骨折的应对方法。

4、痰湿阻络型

部分患者在骨折后会出现气血运行差的状况,骨折部位有明显疼痛、肿胀且伴有身体上的乏力,皮肤湿重等问题。在脉象方面,脉滑或沉滑是具体表现,这为痰湿阻络型骨折,祛湿并化痰,活血并通络则是这一类型骨折具体应对方式。

5、肝肾不足型

肝肾不足骨折的典型表现为患者骨折后的肝肾功能明显下降,骨骼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较低。同时,骨折部位通常会出现疼痛和肿胀,部分患者会感到明显疲劳,其肢体活动上较为困难。在脉象方面,脉细弱或沉细是具体表现。对于这一类型的骨折,滋养肝肾的同时活血化瘀则是具体的应对方法。

二、中医骨折的常用辨证方法

1、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是中医骨折辨证中的常用方法,气血辨证的观点是“气伤痛、形伤骨”,骨折后骨折部位出现的肿胀是一种有形之血,这种有形之血本身可以通过脉象表现出来,同时也在肌肤腠理间发生。在骨折后,疼痛的产生与气滞且不同有关,即通则不痛、通则不痛。因此,骨折所产生的肿胀和疼痛均为气滞血瘀的具体表现。从气血辨证这一方法选用的角度看,骨折的辨证要点是分析气血状况,诊治中也应当从行气活血这一层面入手。

2、筋骨辨证

筋骨辨证同样是中医骨折辨证中的一个基本方法,这一方法认为跌打损伤或其它意外诱发骨折后,骨折部位的损伤通常包含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的损伤,即骨折是伤筋动骨的严重表现。筋骨受损后,从筋骨状态的观察入手进行辨证,并从接骨续筋的角度进行诊治是一个有效途径。在运动损伤等导致的骨折中,筋骨辨证方法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3、脏腑辨证

中医理论认为肝脏藏血且主筋,肾脏藏精并主骨,骨折问题出现后,损伤便内含于肝脏和肾脏中。对肝和肾的功能进行具体辨证、分析是脏腑辨证的具体形式。这一辨证方法也倡导补肝肾的同时壮筋骨,通过恢复肝肾功能,加速筋骨的恢复,从而更好施治。

温馨提示:

中医骨折辨证分型是骨折治疗中的大前提,骨折的辨证中也要注重辨证方法的灵活选用,避免因辨证分型错误,或辨证方法选用错误而导致诊治上的各种问题。考虑到不同患者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在骨折的辨证中也要对患者个人情况进行更为充分的考量,以此更为精准地辨证施治。此外,中医骨折辨证中也要结合不同时期进行不同辨证,这也是提升辨证精准性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