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划分与措施选择-以某区域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08
/ 2

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划分与措施选择-以某区域为例

张磊、杨燕

西安中策资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在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社会经济状况等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从生态功能定位,识别和诊断景观格局、生态要素景观、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廊道等宏观生态问题,制定保护修复目标,并划分保护单元,确定工程类型和布局

关键词: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修复单元;生态修复措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以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融入“红色文化、绿色底板”理念,以服务支撑“打造一个绿色的文旅-红色基地”为目标,按照“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的理念,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现状调查、生态系统状况综合评价、生态问题和生态风险研判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区域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明确保护修复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体系,综合对工程范围区受损、退化、功能与服务下降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持续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韧性,遏制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助力项目区山水互通-文化旅游综合体发展以及带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1生态修复单元划分

1.1单元划分原则

在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与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采用区域生态系统整体性、关联性与生态修复目标和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作为分区的主要依据并结合相关规划中建设内容要求:保护保育与自然恢复(水源地保护、河岸坡恢复)、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廊道生态修复。对项目区进行整体、系统的生态功能划分。

一是针对项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确定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工程及修复内容。

二是明确区域内各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环节。

三是识别项目区存在生态问题,确定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工程区域。

四是以问题为导向,将目前项目区存在的生态薄弱、林草植被退化、农用地地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分解落实至各关键区域,系统谋划,分区治理。

1.2生态修复单元划分

基于生态问题识别与评估,根据工程布局、建设内容、项目区实际情况、目标要求等综合因素将项目区划分为坡面治理示范单元、农田提质增效示范单元、林草植被恢复与提质增效单元、河道绿廊建设单元、人居环境提升单元、保护保育与自然恢复单元6个单元。

根据项目区实地现状调查、针对实地存在的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结果、结合标准制定适宜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本项目拟确定划分的生态保护修复模式为自然恢复类、保护保育类、辅助再生类和生态重建4类修复模式,其中保护保育类与自然恢复类为重点修复模式。项目区单元划分模式图见图5.2-1,项目模式划分图见图5.2-2,项目区建设内容与综合治理措施和保护修复模式见表5.2-1。

(1)保护保育类

针对项目区生态红线范围内生态情况比较良好的生态系统,主要以减少人为扰动,消除胁迫因素,建立自然保护地的方式保证生态系统完整性,提高生态系统质量。

(2)自然恢复类

根据实地调查,针对项目区域内轻度受损、恢复力强的生态系统,主要采取禁止不当放牧、退耕还林还草、切断污染源、保证生态流量等消除胁迫因子的方式,加强保护措施,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3)辅助再生类

针对项目区中度受损的生态系统,结合自然恢复,在消除胁迫因子的基础上,采取改善物理环境,引入适宜当地种植的物种,通过播撒草籽、种植侧柏等人工辅助措施,引导和促进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4)生态重建类

按照维护自然生态完整性、原真性的要求,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针对项目区内受损严重的生态系统,在消除胁迫因子的基础上,进行改善通行条件、人居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重组等方面开展生态重建。

2生态修复措施选择

2.1坡面治理示范单元

该单元主要采用辅助再生与生态重建2种模式。

主要利用植物或与其他工程材料的结合,对裸露坡面进行水土流失整治,通过生态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裸露坡面进行修复,以锚杆挂网防止坡面落石,恢复裸露坡面植被生态;辅助再生对部分坡面采用栽植乔木的方式进行治理,达到生态恢复与水土流失防治目的。

2.2农田提质增效示范单元

通过调查,结合项目区村民意愿,对项目区现有农田进行提质改造,该单元主要采用辅助再生模式。

一方面通过完善灌溉设施,提高土地蓄水保水保肥能力,促使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项目的实施可将项目区原有土地利用等级提高一个等级;另一方面对现有园地进行移栽与经济果林抚育并兼顾景观性,使项目区实现看得见“万紫千红一片绿”,并结合项目区构建大地景观;通过农田提质增效、果林抚育,改善农田品质、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农田保护模式主要是农田防护林的重建。

2.3林草植被恢复与提质增效单元

该单元采用辅助再生模式。

对项目区林草郁闭度和林分质量低的区域进行阴、阳坡分类,并结合当地树种选择合适的树种以单一林种、混合林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达到项目区植被恢复与提质增效,改善项目区植被覆盖度,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从而实现重新恢复其生态功能,丰富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保育模式,对未进行辅助再生区域通过增设警示牌、定期监测、提高群众保护保育意识等方式达到保护保育目的。

2.4河道绿廊建设单元

该单主要以辅助再生模式为主、生态重建为副。

针对项目区内河道堤岸植被稀疏、林草覆盖率较低区域,堤岸道路基本功能丧失。按照生态宜植的原则对堤路两边进行乔灌木的栽植;并适当进行削坡,增加路面宽度,对削坡坡面采用乔灌种植,一方面增加生态功能,另一方面美化环境,提高廊道生态质量以及周边环境。防止河道水土流失,提升生态景观。并对沿堤路进行修整,构建环境优美的河堤生态绿廊。

2.5人居环境提升单元

主要以辅助再生模式为主。

针对项目区内人居环境较差、部分出行环境条件差,生产生活道路亮化差的区域等进行人居道路改造、排洪工程修建、维修与增加太阳能路灯、道路两边绿化以及生态文明宣传等。

2.6保护保育与自然恢复单元

以保护保育和自然恢复模式为主。

针对项目区现有生态系统完善、植被覆盖率较高的林草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通过增设警示牌、进行防火防虫定期监测等方法进行保护保育;针对项目区内轻度受损、恢复力强的生态系统,主要采取增设禁止不当放牧和封山育林等警示牌、飞播草籽、设立生态管护员、加强宣传等方式,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3结语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将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大为改观,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大幅提升缓坡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恢复和重构受损植被生态;坡顶旱生植物、河道生态环境、山体安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极大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了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

生态保护修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不仅从当地生态的实质问题上予以解决,融入“红色文化、绿色底板”的宗旨,在原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共同生命体的理念,遵循“自然为主、人为为辅”的原则,突出以人为措施辅助与促进自然生境恢复,生态系统重建,提高了生态系统位稳定性、柔韧性以及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提高了当地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当地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构建生态治理样板;而且项目区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和人口的承载力得到扩展,区域内农业产值和文旅收入得到提高。促进项目区居民人居收入与乡村经济、文化、环境的综合提升。全力服务支撑“打造一个绿色的文旅-红色革命基地”的目标,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参考文献:

[1]曹宇,王嘉怡,李国煜.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概念思辨与理论认知[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7):1-10.

[2]杨站君.关于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若干思考[J].青海国土经略,2019年04期.

[3]罗明,于恩逸,周妍,应凌霄,王军,吴钢.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布局及技术策略[J].生态学报,2019年23期.

[4]杨庆媛,毕国华.平行岭谷生态区生态保护修复的思路、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基于重庆市“两江四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J].生态学报,2019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