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09
/ 2

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汤娜  王俊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  新疆   伊宁  835000

摘要目的择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病例开展此次研究,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对该疾病病变来源及性质的临床诊断价值,并列举相关数据验证其有效性、可行性。方法 研究时间截点在2022年6-7月间开展,取我院3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为临床医学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针对本研究3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中,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后结果显示,以病变部位区分:食管病例占7 例/23.33% ,胃部病例占19例/63.33%,十二指肠病例占4例/13.33%;以病变类型区分:发病率占据前3位病变类型为间质瘤占比率最高7例/23.33%,平滑肌瘤、囊肿各占5例/16.66%,后依次为脂肪瘤占 3例/10.00%,异位胰腺、外压病变各占2例/6.66%,息肉、疣状胃炎各占1例/3.33%,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占1例/3.33%,其余3例患者未发生病变。结论 针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占据一定优势性,其显现的图像更为清晰,能够深层次剖析上消化道壁,明确患者病变部位、起源及性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且可作为内镜下治疗前的重要评估手段。

关键词 小探头超声内镜;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治疗价值

近年,于临床中胃肠道粘膜及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发病率呈现增高趋势,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源性肿瘤等肿瘤性病变,或囊肿、异位胰腺、静脉瘤等非肿瘤性病变属粘膜下病变类型[1-3]。针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普通胃镜结合活检可明确大多数粘膜层病变特征,如表面光滑、色同周边、形态相似的隆起等表现,但对来源于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不高,甚至部分病变难以取得活检病理样本,故对其病变来源及性质无法判断。本文择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病例开展此次研究,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对该疾病病变来源及性质的临床诊断价值,并列举相关数据验证其有效性、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截点在2022年6-7月间开展,取我院3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病例构成22/8(男/女),年龄均值为(52.36±10.66)岁,即20岁-83岁;已经普通内镜检查确定食管、胃或十二指肠发生隆起性病变,但对病变来源及性质无法明确需进一步行mEUS检查,参与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已签署相关同意书,所涉及相关数据可作为项目支持。

1.2方法

告知患者需禁食达到10小时以上才可进行内镜检查,利用日本FUJINON SP-702小探头超声内镜、FUJINON EG-590ZW电子内镜,先插入普通内镜确定隆起性病变部位进行观察,随后将胃液及胆汁抽除吸空,再注入无气泡液体将病变及内镜前端完全浸泡其中,将超声小探头插入内镜活检通道,对病变的结构(大小、形态)、起源及病变性质等进行检查、判断[4-6]

2结果

针对本研究3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中,26例病变源于消化道管壁本身,占比率高达26/30/(86.66%),其中粘膜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各占 9:13:4例;病变源于壁外压迫1例,占比率 3.33%;超声显示为正常粘膜皱襞3例,占比率10.00% ;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后结果显示,以病变部位区分:食管病例占7 例/23.33% ,胃部病例占19例/63.33%,十二指肠病例占4例/13.33%;以病变类型区分:发病率占据前3位病变类型为间质瘤占比率最高7例/23.33%,平滑肌瘤、囊肿各占5例/16.66%,后依次为脂肪瘤占 3例/10.00%,异位胰腺、外压病变各占2例/6.66%,息肉、疣状胃炎各占1例/3.33%,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占1例/3.33%,其余3例患者未发生病变。

3讨论

小探头超声内镜(mEUS)检查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消化道壁内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中,其操作简便,且超声频率、图像分辨率均较高,一般情况下频率为12-20MHz ,也可达到30MHz,其频率的高低与图像分辨率成正相关,不但可通过内镜下观察消化道黏膜壁溃疡、糜烂、隆起等情况,还可依据超声图像获取消化道管壁层次的解剖组织学结构,从而明确疾病病变的组织起源及性质(大小结构、回声及浸润深度等),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可起到一定的参考、评估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少数病例的回声图像有相似之处,不易区分,另因食管、胃窦、十二指肠等检查部位的储水性较为困难,加之检查操作不当,易出现各种伪像,从而判断失误导致误诊,需在今后工作中积累更多病理资料,深入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针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占据一定优势性,其显现的图像更为清晰,能够深层次剖析上消化道壁,明确患者病变部位、起源及性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且可作为内镜下治疗前的重要评估手段。

参考文献

[1]谢欣茹,丁震,韩超群,等.小探头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0,37(11):833-836.

[2]郑秀金,张炜,陈长旦.EM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9):177-180.

[3]王燕,黄晓俊.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策略及其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3):397-401,405.

[4]吴子健,周明瑶,郑朝旭,等.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杂志,2020,42(6):438-444.

[5]戴吉花. 超声内镜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在上消化道早期癌诊断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9):88-89.

[6]张伟. 蓝激光内镜在消化道早期癌精准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 医疗装备,2019,32(11):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