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中医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0
/ 1

哮喘的中医治疗

涂钰

恩阳区中医医院 四川巴中636064

前言:

哮喘属于一种常见病,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极大危害,受到生态环境污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近些年,哮喘疾病的发生率已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但在实施哮喘疾病的治疗时却相对困难。基于此,本文就对哮喘的中医治疗方式进行了有效探讨。

一、宣畅肺气法

肺气宣达、通畅,才可及时吸清呼浊,若肺内有痰或是饮食不当,容易导致肺气失宣,引发哮喘。在治疗哮喘时,应以宣通肺气为主,针对患者的病因,在宣浊时包括下述几种不同的方法。

其一,温宣法。该种方法适用冷哮证。受到饮食生冷、或受风寒影响而引发胸闷气短,痰白且黏,均为主要的症状表现,可利用五味子、半夏、细辛、生姜、麻黄以及甘草等药材实施治疗。在采用麻黄后,可产生上宣肺气等效果,在应用半夏、以及生姜等药材后,可产生化痰的效果,在运用桂枝、以及射干等药材后,可产生利咽通滞等效果和作用,甘草可产生调和各药的作用,同时其本身也具有平喘的作用,最终利于保障患者的气道畅通,十分利于改善患者的哮喘症状。

其二,清宣法。该种方法主要利用寒凉性质的药物进行清热化痰,产生止咳平喘的效果,其对热哮证具有适用性,症状表现为胸胀气粗、以及汗多口干等,可运用清宣平哮汤,其中包括桑白皮和马兜铃等各类药材。马兜铃可产生降气的作用,桑白皮可产生润肺的作用,上述两种药材组合应用,可确保清泻肺热,化解痰热,改善哮喘症状。

其三,祛宣法。在风邪类哮喘疾病的治疗中,更建议应用此种方法,症状表现为哮喘突发,呛咳以及胸闷气憋等,一般运用祛风汤实施治疗,而所应用的药材包括:薄荷,防风,木蝴蝶,白芷,蝉衣,细辛以及甘草等。在运用上述药物后,可产生祛风止哮的效果,更利于保障哮喘患者的有效恢复。

二、通降肺气法

通降肺气法主要包括理气降逆法、以及釜底抽薪法这两种方法,先以理气降逆法来分析,其是以下气药和宽胸药组方,症见哮喘发作,胸闷气促,恶心痰涎,能够应用三子养荣汤和苏子降气汤,其中包括甘草,苏子,沉香,白芥子,桂枝,橘红,生姜,半夏以及厚朴等。在运用全方后,不但可产生通利血脉的作用,也可产生除痰降气的效果,使得患者哮喘可宁。

釜底抽薪法:如肺气未降,难以保障大便通畅,而大便不够通畅,也不可降低肺气,所以上述因素均会引发哮喘、或是加剧哮喘的症状,通常见于大肠热结患者,症状表现为胸闷,腹胀以及大便不畅等,能够运用宣白承气汤加味,从而产生清肺降气的作用,所应用的药物包括厚朴,生大黄,桑白皮,生石膏以及杏仁等,若是便秘症状十分严重,还可加用芒硝,若患者病情十分紧急,也能直接吞服3克到5克的生大黄粉,每天服用两次到三次,这样也可产生一定的效果。

三、纳法

肺气仅呼未吸,会导致肺气将绝,纳多宣少会造成哮喘,所以肺气的升高或降低为哮喘的诱发原因,在应用纳法时,对单喘无哮患者更具适用性,针对证候的不同,可将该种治疗方法划分为补肾纳气法以及镇纳浮阳法这两种。

补肾纳气法主要运用在肾肺两虚的哮喘证,症状表现为呼吸短促,腰酸腿软等,可利用人参蛤蚧散加减实施治疗,针对较易出汗、同时存在感冒症状的患者,能够加用五味子、以及玉屏风散等,针对阴虚怕冷、以及腰酸腿软的患者,可加用胡桃肉以及鹅管石等,针对口干不饮、五心烦热的患者,能够加用麦冬以及熟地等。

镇纳浮阳法多运用在正气虚,以及多年哮喘的患者身上,症状表现为面色粉红,喘促急迫等,可通过吞服参茸黑锡丹进行改善。

辩证治疗为中医治疗之根本,如仅关注在急性期的治疗,而忽略在缓解期的治疗,就会因此而丧失治疗哮喘疾病的关键时机,若是仅注重抗炎治疗,如以吸入皮质激素为主来进行抗炎,虽说可改善患者气道的炎症,但却也会导致发生一定的副作用。但最为突出的问题,即为其仅可改善气道局部炎症病变,而未能全然消除病理基础,所以仅可做到治标,而不可实现治本,所以认为不但应注重对炎性病灶、以及慢性炎症展开治疗,也应多加关注患者的机体恢复等方面。我国中医学领域普遍认为大多疾病都可实现治愈,重点在于可否获知及掌握治疗的方式和技术,而哮喘疾病正是能够实现治愈的,该疾病并不是不愈之症。

总结:

总而言之,若患哮喘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该疾病也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一项主要疾病,若未能及时治疗该疾病,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而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医治疗方式在哮喘疾病的治疗上,可产生较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实施哮喘疾病的治疗时,可通过运用宣畅肺气法以及通降肺气法等诸多的中医治疗方法,保障对哮喘患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