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小儿腹痛及处理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1
/ 2

了解小儿腹痛及处理方法

杨滔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611130)

腹痛是小儿群体的常见症状,腹痛是小儿消化道疾病的一个重要信号,与此同时也可能是腹部以外疾病的临床表现。在小儿腹痛的处理中有些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急诊手术,而有些情况则无需手术治疗,大部分的腹痛可通过保守治疗取得痊愈。然而如果小儿腹痛的判断失误,贻误了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反之如若无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则增加了患儿的痛苦,甚至导致患儿的病情加重。所以了解患儿腹痛及其正确的处理方法非常重要。

1、小儿腹痛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小儿腹痛的病因很多,例如可能是腹内脏器发生病变亦或是腹外病变而引起的腹痛,可能是器质性病变亦或是功能性病变。小儿腹痛的原因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即内科性腹痛、外科性腹痛以及非特异性腹痛。

(1)内科性腹痛

内腹痛是指由于内科疾病引起的小腹痛,通常无需进行手术治疗,比如常见的腹内疾病有小儿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痉挛性肠绞痛、尿路感染、肠系膜淋巴结炎以及病毒性肝炎等。引起小儿腹痛的腹外疾病也比较多,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胸膜炎、扁桃体炎以及大叶性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心肌炎、急性心力衰竭以及心包炎等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引起腹痛。一些变态性反应性疾病,例如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荨麻疹等也可能引起患儿腹痛表现。代谢性疾病,例如低血糖症以及尿毒症等。除此以外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腹型癫痫也可能是小腹痛的诱因。

(2)外科性腹痛

外科性腹痛通常患儿的腹痛症状显著,并且起病急促,需要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如常见的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胃、十二指肠溃疡伴穿孔、急性肠扭转、季节性肠梗阻以及肠系膜动脉栓塞等。

(3)非特异性腹痛

非特异性腹痛属于儿童典型的身心疾病,具有发作性特征,腹痛持续一段时间通常能够自行缓解,并且程度相对较轻,部分患儿可伴随恶心、呕吐等情况。通常疼痛的部位并不固定,大多数集中在上腹部疼痛或脐周疼痛。非特异性腹痛的原因无法明确,一般认为与儿童的情绪状态或家庭成员的异常焦虑状态等有关。

2、小儿腹痛观察4要点

小儿腹痛通常是某些小儿疾病的早期症状表现,然而儿童年龄较小,无法对病症进行准确描述,因此医生以及家长要注意观察小儿腹痛的具体特点,这有利于尽早的确诊以及及时妥善的治疗。

要点1:发病特点

小儿腹痛发作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小儿是先出现腹痛后发热,还是先出现发热后出现腹痛。通常情况下小儿外科急腹症所引起的腹痛通常为腹痛在先而发热在后,例如急性阑尾炎、肠扭转以及肠梗阻等。由于内科疾病引起的小儿腹痛通常为先发热后腹痛,如常见的感冒、大叶性肺炎、肠炎以及细菌性痢疾等。此类内科疾病通常是腹痛之前儿童已经出现了发热症状,也有一些儿童的腹痛与发热症状同时出现,一般情况下是内科疾病所引起的小儿腹痛。

要点2:疼痛性质

由于外科疾病所诱发的小儿腹痛通常表现为绞痛,并且疼痛剧烈且难以忍受。由于内科疾病而诱发的小儿腹痛通常为钝痛、隐痛或者放射性疼痛。由于肠管痉挛和缺血诱发的小儿腹痛通常程度更为强烈,例如肠套叠以及肠梗阻诱发的腹痛通常程度较重,患儿伴随口周青紫以及剧烈哭闹等疼痛难忍的表现。

要点3:疼痛部位固定与否

通常来说内科疾病所诱发的小儿腹痛及部位并不固定,例如由于小儿感冒所导致的肠系膜淋巴结炎、细菌性痢疾以及肠炎等引起的小儿腹痛,一般疼痛位置会出现变化。由于肝炎而引起的小儿腹痛通常表现为隐痛或钝痛,且程度相对较轻,并不伴随发热。由于外科急腹症而引起的小腹痛,一般疼痛部位比较固定,且程度更为剧烈,比如最为常见的急性阑尾炎,在发病后患儿首先出现脐周疼痛,持续数小时后患儿的疼痛部位出现转移至右下腹阑尾处并固定,如果发生了阑尾穿孔引起腹膜炎则疼痛感更为强烈。由于小儿肠套叠、肠扭转或者肿瘤等病变所诱发的小儿腹痛,通常部位也相对固定。

要点4:疼痛的持续时间

如若小儿的腹痛持续时间较长,大于四到六个小时,那么医生和家长要特别注意,这是由于短时间并且位置相对固定的腹痛可能是内科疾病或外科疾病所导致的,例如肝炎、胰腺炎等。常见的内科疾病可能引起小儿持续性的腹痛。由于外科疾病诱发的腹痛并且持续时间较长,非常容易导致小儿肠坏死、腹膜炎以及胃肠穿孔等并发症。如若为婴儿嵌顿疝,还有可能引起睾丸坏死。因此要特别注意观察小儿腹痛的持续时间,如果大于四小时要及时进行会诊,以免贻误患儿的最佳治疗时间而造成严重后果。

3、小儿腹痛的处理方法

(1)小儿急性腹痛

对于小儿急性腹痛基本的处理原则是积极的进行对症治疗,尽早明确确切的病因给予对应治疗,在小儿腹痛病因明确诊断以前应避免使用强烈镇痛剂,以免掩盖患儿病情而影响疾病诊疗。在病因明确以前,还需要积极采取对症处理措施,例如很多小儿腹痛患儿同时合并酸碱失衡、脱水、电解质紊乱、失血性休克以及低血压等情况,就需要进行对症处理。这其中包括静脉补液、输血、纠正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失衡的情况,确保生命体征平稳。小儿的年龄较小,在急腹症发病后往往无法对自身病情和症状体征表现进行准确和清晰的描述,通常需要进行外科会诊。

(2)小儿慢性腹痛

对于小儿慢性腹痛的处理首先需要进行区分,属于器质性腹痛或是属于功能性腹痛,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应治疗。比如慢性器质性再发性腹痛往往涉及诸多内外科疾病,患儿的疼痛部位较为局限,并伴随厌食、呕吐、体重下降以及发热和排尿异常等情况,需要进行相关的辅助性检查,从而帮助鉴别疾病类型,在患儿的疾病确诊后需要进行及时的对应治疗,在尚未明确病因时则可进行对症治疗。

慢性功能性再发性腹痛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并伴随头痛、恶心、呕吐、便秘以及腹泻等临床症状。还有些患儿具有面色苍白以及出汗量增多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然而并无器质性病变。对于此类患儿除了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外,还需加强心理疏导以及应急管理,从而减轻患儿的思想负担。还需加强随访观察,确保患儿日常的营养摄入,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膳食习惯以及排便习惯。根据其病情适当的进行对症用药,例如解痉剂、助消化剂以及促动力剂等。

小儿腹痛的情况十分常见,其病因复杂,在小儿腹痛发作后要做到细致观察,避免盲目用药,在必要情况下需要及时入院就诊,以便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检查和治疗,从而确保小儿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