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程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1
/ 2

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程度分析

齐欣  马江涛  臧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  河北  保定071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程度。方法:抽取我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54例出现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患者,根据是否出现妄想症状分为对照组(n=27)与观察组(n=27),对27例没有出现妄想症状的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对27例出现妄想症状的患者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自杀行为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杀行为评分为(90.25±2.38),对照组患者自杀行为评分为(71.21±1.27),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观察组明显更优(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15(55.56%),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26(96.30%),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观察组明显更优(p<0.05)。结论:妄想性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很少有明显的自杀信号,护理难度较高。随意,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病症恢复,消除负面情绪,树立生活信心,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影响程度

引言】自杀行为主要代表患者有意自我毁灭、伤害自身的行为,会导致人们的躯体受到伤害、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2]。在众多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自杀率比较高,妄想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远远高于非妄想抑郁症患者。临床在护理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过程中,需要对自杀方式、自杀信号进行研究与调查,提出科学化的护理干预方案,有效降低自杀行为发生率。对27例没有出现妄想症状的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对27例出现妄想症状的患者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自杀行为评分、护理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54例出现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患者,根据是否出现妄想症状分为对照组(n=27)与观察组(n=27)。对照组男女病患数量比值是17:10,年龄10-17岁,均龄值(11.36±2.61)岁。观察组男女病患数量比值是16:11,年龄10-17岁,均龄值(11.71±2.92)岁。两组基础数据对比无显著区别,可分组对照研究(p>0.05)。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指导、心理疏导、病情监测。对观察组患者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形成良好的护患沟通关系,采用眼神沟通、语言沟通等一系列方式,鼓励患者将心中真实性想法分享给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则耐心倾听,以心理学疏导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感觉生活的美好。②安全护理:因为妄想性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高,自杀信号不明显,所以要做好安全护理工作。将妄想性抑郁症患者安置于护理人员容易观察的房间,还需要落实严密的交接制度,服药制度。避免患者不按时服药、接触危险物品,加强防范与约束管理。③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训练患者建立全新应对生活的模式,对待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多种问题,愿意与他人沟通与交往。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更加了解抑郁症的特点,妄想的危害、基本定义,了解如何患者生活护理要点。④躯体护理:如果患者躯体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反馈给主治医师,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了解患者是否有失眠、早醒的情况。在凌晨5点左右,关注患者的睡眠时期,避免患者情绪低落、产生绝望心理。

1.3观察指标

利用本院自制的自杀行为评分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数为0-100分,患者分数越低表示自杀可能越低邀请病患根据个人体验评价护理满意度,评分0-100分,≥90分为完全满意,60-8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完全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0.0统计数据,计量资料t计算,计数资料x2计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自杀行为评分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杀行为评分为(90.25±2.38),对照组患者自杀行为评分为(71.21±1.27),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观察组明显更优(p<0.05)。详见表1。

表1对照组与观察组自杀行为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自杀行为评分

观察组

27

90.25±2.38

对照组

27

71.21±1.27

T值

-

12.045

P值

-

0.000

2.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15(55.56%),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26(96.30%),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观察组明显更优(p<0.05)。详见表2。

表2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组别

完全满意(n,%)

基本满意(n,%)

不满意(n,%)

患者满意度(n,%)

观察组(n=27)

11(40.74)

15(55.56)

1(3.70)

26(96.30)

对照组(n=27)

8(29.62)

7(25.93)

12(44.44)

15(55.56)

X²值

——

——

——

9.526

P值

——

——

——

0.000

3.讨论

妄想性抑郁症属于重度抑郁症,主要就是因为患者个体内部遗传系统出现异常引发的疾病,主要症状为持久情绪低落。在患者临床发病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身体不适、情绪低落、社交能力障碍、不愿意与他人沟通、食欲不佳等病症。若情况严重,会产生自杀倾向与意念。虽然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症状看似正常、意识相对也比较清晰。但是会出现严重妄想,导致情绪异常、身体功能障碍、对生活感觉绝望,出现自杀行为[3-4]。基于此,在对患者病情进行治疗控制的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症与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案,合理的对学习生活、日常生活、娱乐生活进行安排,注重安全管理,并开展健康宣教、心理疏导工作,进而达到良好的预后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杀行为评分为(90.25±2.38),对照组患者自杀行为评分为(71.21±1.27),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15(55.56%),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26(96.30%),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观察组明显更优(p<0.05)。

综上内容,妄想性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很少有明显的自杀信号,护理难度较高。随意,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病症恢复,消除负面情绪,树立生活信心,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海娇.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09):6-9.

[2]范银娇,董姣姣,徐华玲,刘发美.人文关怀联合共情护理对不同年龄段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21,22(08):1216-1219.

[3]万丽丽,杨萱,张恒.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对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及自杀意念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0):1552-1555.

[4]乔素婷,吴爱靖.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