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思维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 2

对应思维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刘昭芬 赵德奎

四川省 泸州市泸县海潮镇高寨学校       邮编  646100

从小学低段发展到中高段,小学数学问题中信息量的增加和解决问题步骤的增多,学生对信息条件之间的联系感到一片茫然,对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起来变得困难重重,不知所措。当遇到这种较为复杂且抽象的问题时常常需要通过对应的方法,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变未知为已知,使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

对应是指一个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同另一系统中某一项相当。对应是事物间存在一种特别的关系,像父母与孩子、一辆车与的四个轮子等,当我们将这些关系以对应的思维来理解的时候,它们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彼此对应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相对应、车与它的轮子相对应、时间与路程相对应。通过这种对应的关系,我们在了解关系的一端的时候同时也了解了关系的另一端。如果我们发现或建立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就可以由一端而延伸至另一端我们的思维也随之转换。我们的思维在对应事物的两端来回转换,互相推导,这样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就逐渐明朗清晰如:一辆车4个轮子,我们可以将车和轮子相对应,由可以推导轮子,也可以由轮子推导出,这样,数量之间的关系就明朗了。

在数学问题中,这种对应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胜枚举,下面就文字对应分析,列表对应分析,图文对应分析等三种分析方法来举例说明。

一、文字对应分析:

文字对应分析是指在分析数学问题时,关键语句中的数量在字词间存在某种联系,可以建立起相对应的关系,从而分析得出数量间的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如:在连除问题解决中有这样一道题:某县某镇要安置地震灾民672,如果每列安排12顶帐篷,每顶帐篷4,一共安排多少列这样的帐篷

很多学生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就出现了这样的解决方法:672÷12÷4。那么分析纠正时,可以这样引导:67212这两个量有对应的关系吗?每列安排12顶帐篷这里的12列数对应或帐篷数有关,而与672是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672÷12这一步就已经错误了。列数是不知道的,那么我们只有分析帐篷了,从顶帐篷4中建立起帐篷对应关系,从寻求帐篷,672对应的帐篷数就是:672÷4=168顶。找到帐篷数后,再利用每列安排12顶帐篷,建立起帐篷数与列数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168÷12。因此本题正确的解法是:672÷4÷12

再如:富民养蜂场养了14箱蜜蜂,一年可以酿980千克蜂蜜。惠农养蜂场养了28箱蜜蜂,照这样计算,惠农养蜂场一年大约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这道题中有14980 千克蜂蜜28三个信息条件和惠农养蜂场一年大约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一个问题,那么他们之间,谁和谁有对关系呢?很显然,14对应的是980 千克蜂蜜是箱数与产量之间的对应,可以求出一箱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而28对应的产量不是的980 千克蜂蜜。因此得出的方法是980÷14×28。当然,这题还可以建立起另一种对应关系,即惠农养蜂场和富民养蜂场之间的倍率关系,2814之间的箱数倍率是(28÷14)倍,那么对应的惠农养蜂场和富民养蜂场的蜂蜜的倍率也是(28÷14)倍,所以还可以得出另一种方法是980×28÷14)。

认真理解关键语句中字词间的联系,建立起数量间对应关系,使得数量关系逐渐清晰明朗,有助于解题思维明晰,从而解决问题。

二、列表对应分析:

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国际幼儿园一次亲子活动中,参加活动的有法国共9人,德国人共18人;成年男中,法国3人,美国5人;成年女中,法国3人,德国5人;男孩中,法国2人,美国2人,德国3人;女孩中,法国1人,美国2人;成年女比成年男少2人,而男孩和女孩一样多。请问美国共有多少人?

因为问题信息条件烦杂,头绪繁乱,解决起来让人头疼。其实,只要我们能运用对应思维,列出表格,把题里的信息一一对应,进行分类汇总,那么问题便会简化,解决起来就轻而易举。

国家

成年男

成年女

男孩

女孩

总计

法国

3

3

2

1

9

德国

5

3

18

美国

5

2

2

?求

合计

和男孩相等

因为男孩与女孩一样多,已知第三列中男孩有3+2+2=7人,所以可推知第四列的德国女孩有7-2-1=4人.然后再考察第行,可以求出其中的德国有18-4-3-5=6人。接着考察第一列和第二列,因为成年女比成年男少2人,成年男有6+3+5=14人。所以,成年女有14-2=12人.由此我们就可以求出美国成年女有12-3-5=4人,那么第三行美国的总人数共有5+4+2+2=13人。

再如:李科以前45秒跑230米。他现在6秒能跑过去7秒跑的路程。现在李科每秒能跑多少米?

李科

速度

时间

路程

现在

?求

6

和过去7秒路程相等

过去

45

230

过去

和过去速度相等

7

通过过去45秒对应的230米,可以求出过去的速度:230÷45=6(米);再利用过去7秒对应的路程转换为现在6秒的路程:6×7=42(米);最后求出现在每秒的速度:42÷6=7(米)。

通过对数量信息一一对应,再分类整理列表汇总,问题就化繁为简,数量之间的关系就会清晰,思维也就条理化。

三、图文对应分析:

当文字分析理解比较困难时,很多时候我们要借助图形来简化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方法经常用于分数问题或行程问题中。

量率对应是学生解答分数问题时理解数量关系的关键分数问题的最大特点是每个分率都有一个具体数量与之相对应。学生在解题时往往由于量率关系不对应而出现错误,因此,文字理解比较困难时,可以结合线段图,通过寻找具体数量和分率间的对应关系来确定解题方法。

粮店运来面粉480袋,比运来的大米的多20袋,运来的大米有多少袋?

这里的究竟对应的是多少袋,480袋还是(480+20)袋,还是(480-20)袋,单靠文字理解确实很费劲,有好多孩子看见,都错误理解为(480+20)袋,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判断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1:


通过线段图的直观帮助,很显然这里的分率对应的量是(480-20),所以这题的算数方法就应该是量除以对应的分率,即(480-20)÷。当然如果找量的对应的话就应该是480袋对应的是单位1+20袋,所以方程方法是:x+20=480。

学校到浩宇家的距离是975m,他从家出发,前3分走了195m,照这样的速度,他还要多少分才能到达学校?

在这道题中信息条件中,路程有两个975m和195m,要求的是时间,好多学生认为3分对应的是195m,那么要求的时间对应的就是975m了,导致理解错误。如果结合图文分析,如图2


那学生很自然就看得出:还要的时间对应的不是总路程975m了,而是975m中剩下的部分即(975-195)m。

通过数形结合,让数与形之间建立起一种对应关系,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思维可视化,更有利于分析出数量关系。

学生有了对应思维,无论数学问题的信息条件多么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只要能通过文字间的对应,列表对应或图文对应,建立起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就能使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为直观化,学生都能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