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语义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1
/ 3

中国式现代化的语义探析

陈庆

(中共高邮市委党校  江苏省  高邮市 225600)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而提出的集成概念,兼具概念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道路与目标多重涵义。中国式现代化的产生和发展依托世界现代化背景,却不拘泥于西方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我国发展基本国情,是科学社会主义先进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实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方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的会议主题和重大理论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下一阶段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形成、实践孕育、理论构建以及丰富发展,反映出近代中国融入世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程,蕴含了中国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现代化,这种区别既取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也取决于它与西方现代化的现实比较。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语义探析,把握其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视角来看,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和历史过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自发”产生,并自然发展。中国现代化的发生是被西方列强强行引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浪潮之中,历经“变革维新”、“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自觉”特征。“自发”的西方现代化和“自觉”的中国式现代化,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产生的世界历史背景

国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自然演化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呈现。西方国家通过发展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率先实现了国家现代化。世界近代历史表明,16世纪以前的人类社会发展非常缓慢,而且地区民族之间相对封闭隔绝,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孕育的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生在两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分水岭。由工业革命引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超越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了资产阶级,产生了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走向,引发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时代进入现代工商业文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此进入现代化进程。《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揭示了“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1]的形成原因,以及现代的“资产阶级本身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产物”[2],还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为了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3],过去封闭自守的民族史被互相往来的世界史所取代。正是在这样的世界历史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开拓世界市场,被强行代入世界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后发”的必然。中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在时空上有先后之分,行为上有主动与被动之别,但在内在逻辑上同属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产生的本国历史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探索中产生并随之发展。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势力通过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来维持统治。近代中国错失了主动融入世界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机会。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晚清政府的大门被西方列强野蛮侵入,这实质上成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和适应其带来的世界性变化,当时的中国社会自上而下进行了重大变革:如兴办现代化工业的洋务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制和实行新学制;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造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府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等。这一系列的变革举措均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应对外来挑战主动走向现代化的实际行动。但在一个主权沦丧、文明蒙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是无法真正开启国家现代化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一盘散沙的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基本政治前提和先决条件。

(三)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国国情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于改革开放,成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总结。从中国现代化的产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高度的“理论自觉”指导下进行的,历经“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目标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反映的是落后国家根据本国国情,通过有计划的、高效率的经济发展,带动整个社会变革,迅速赶超世界现代化国家的先进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4]我国的国家建设首先要学习和追赶的是社会主义苏联,党和政府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和“以俄为师”的建设方针。从一届人大到四届人大的政府报告,“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逐步被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实现伟大历史任务,从第三个国家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按照“两步走”来实现,分成两个十五年来完成,第一步是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的“四个现代化”目标,使我国的综合实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切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更不是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塑型和拓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脱胎于中国式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建设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面,更有结合自身国情和发展特点的一面。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建设现代化国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5]基于当时的世情国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邓小平赋予我国现代化建设新的内涵和衡量标准,即“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6],也叫“小康社会”。量化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展现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国际差距和现实要求。小康水平的现代化统筹考虑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小康状态的现代化承认我国现代化整体水平与周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现实差距;小康社会的现代化更加彰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模式中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优势。为了达到“小康”的目标,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战略部署,即在解决温饱和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第三步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中国式现代化塑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断实现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创新,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到新的高度,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且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正式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7],现代化提升到国家治理层面,使一直以来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拓展到“第五个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8],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建设“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会议主题,明确了下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详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本质要求、坚持原则、战略安排和重大意义,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国家安全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行战略部署。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更显著、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推进时间更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全面立体。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

经过建国后“四个现代化”建设奋斗和改革开放40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更加完善、实践更加丰富。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伟大变革,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日臻具体、可感。在理论指导上,我们党创立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结合”。在实践成果上,我国全面建成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物质基础的小康社会,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制度运行上,形成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等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文化引领上,全国上下弘扬并践行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强大精神力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 “伟大建党精神”;全党组织开展了六次集中性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凝心聚力创造佳绩。科学的理论指导、雄厚的物质力量、健全的制度体系、更为主动的精神自觉,更为深邃的文化底蕴,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科学、可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得以初步构建。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用了近300年的时间,让近10亿左右人口进入现代化,创造了现代化的西方模式。由于历史境遇、文化传统、现实国情的不同,世界各国通往现代化的方式、道路、标准等不可能一样。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通过走自己的道路,通过跨越式发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先进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开辟出一条“非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扩展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创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一般意义说,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没有所谓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分。但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都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国家结构和人文历史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化又带有浓厚的社会制度特征,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首先要明确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9]。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中国特色。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探索,以及通过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来实现国家现代化。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可能成功开创,也不可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质的规定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现实基础、价值取向、文明特质、生态观念、外交方略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既体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也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相契合的产物,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和奋斗目标。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自古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名言,与《共产党宣言》中“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立场高度契合。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反映出“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的治世良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谋而合。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传承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美好愿景。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承载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文情怀。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道路的现代化,体现出“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民族秉性,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涵养了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充盈了“中国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性,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从落后走向文明发达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典型,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基础、显著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人类社会300年来现代化演进的必然结果和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出人类现代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又体现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既是从落后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又是承认差距、量力而行的小康水平、小康状态、小康社会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最显著的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结果。中国式现代化将社会制度、复兴道路、人民幸福和世界意义四重维度融为一体,为中国现代化之路夯实根基、锚地目标,为人类社会现代化之路指明方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2][3]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14:31.

[4]编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38.

[5][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28;194.

[7]编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求是》,2013年版,第22页.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1版.

[9]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作者简介:陈庆(1983— ),男,安徽六安人,现为中共高邮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