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素养的培育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2

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素养的培育路径

倪妙玲

潮州市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培养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目标,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探索其培养路径对于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及落实新课改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任何历史现象皆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实践和空间范围内发生和发展的”,只有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中考察,才能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理解,更全面地认识历史的全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正是历史学科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时空观念素养的培育。

一、历史教学落实时空观念素养的重要性

时空观念的培育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是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通过诸素养的培育,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时空观念并不是简单对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空间进行记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利用时空对历史事件进行观察、分析,历史现象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从时间的演进和空间的变化中分析历史事物的发展演变,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念去看问题。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体量大、跨度长,学生学习难度大,对知识的掌握存在碎片化情况,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不清晰,难以构建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甚至难以厘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育不仅仅是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历史科的本质特征。通过时空观念的落实,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学科知识网络,理清楚历史事件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从点到线再到面,从宏观上进行认识,准确地定位历史事件。

通过时空观念的落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将具体问题置于特定的具体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避免用今天的思维去评判过去,能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结合时间和空间维度,将相关历史事件建立联系,综合分析、比较,形成全面的认识。

二、历史教学时空观念培育的路径探索

(一)基于时空变化,设置问题情境

利用时空变化对历史现象进行考察是探索历史的基础方式。充分利用地图资料,探索时空变化之下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如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一课,西方列强瓜分非洲这一内容,利用不同时期非洲地图(如下图)进行考察。

222

从时空变化中即可以发现问题,“19世纪70年代以前,欧洲殖民国家只侵占了10%左右的非洲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以问题为引领,创设问题情境。为何在15世纪后的两三百年中西方殖民者基本局限于非洲沿海线附近,未深入非洲内陆?《列强瓜分非洲》示意图中各国分界线为何大多平直?它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了什么后果?结合相关史料,从空间条件看,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到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在早期相对停滞不前,而19世纪后医学技术的进步,为殖民者深入非洲腹地提供了条件;从时间条件看,18世纪末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到欧洲对外殖民掠夺方式发生改变,从黑奴贸易掠夺非洲劳动力到废除黑奴贸易,将非洲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以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求。从空间联系角度认识列强对非洲的侵略,导致了非洲各国分界线大多平直,破坏非洲传统政治、经济及人文结构,揭示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掠夺性及对非洲历史发展带来长期影响。

    基于时空维度,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形成多角度的历史认识。

(二)放大时空视野,重视概念教学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不仅仅要置于特定的时空中,更要放大时空视野,延长历史时限,置于历史发展长河中认识其历史作用及地位,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全貌。

  1. 充分利用时间轴、思维导图等形式,建构历史发展的联系。如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置于18世纪特定时期英国具体情况,分析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还要扩大空间范围,认识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更要延长历史演变时限,置于整个历史长河中认识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亚非拉地区带来的长久的灾难性影响。全面、准确、多角度地认识工业革命,把握历史事件的全貌。 
  2. 重视概念教学,挖掘历史概念内涵。历史概念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基础,理解历史概念是学习的基本手段。通过概念教学,充分挖掘历史概念内涵,抓住历史概念的演变线索,认识其发展历程。

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概念,高考考查频率极高,也是中国古代史一大重要内容。大概念之下,又可分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厘清它们各自内涵,掌握在每一历史时期两个概念的具体表现,归纳其演变过程,让学生深化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概念的理解,并形成对这一概念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综合探究其历史地位及作用,形成整体认识。

再如“民族主义”,一般认为民族主义兴起于近代欧洲。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神权高于王权,民众对国王、国家认同感低。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市民阶级和王权合作,逐步建立以王权为中心的民族国家,增强了民众对国家和国王的认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要求专制王权束缚,民主主义兴起,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逐步建立真正的民族国家。因此,西方的“民族主义”侧重于反专制王权。而近代的中国,外来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深重,“民族主义”则是侧重于反侵略。由此可见,“民族主义”在西方与中国各自不同的内涵。同一概念不同的空间范围,其具体内涵有所不同,综合比较,进一步认识、理解历史现象。

(三)重视跨学科融合,拓宽认识历史的维度

新课程改革关注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跨学科融合最终指向育人功能的提升。利用跨学科知识融合,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2021年山东高考历史科试题中,16题以宋太祖君臣对话、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1)、黄泛区示意图(图2)为材料,据此要求学生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该题基于特定时间与空间,结合了地理科的知识,从气候、地形、黄河水患等地理因素角度,综合认识北宋时期定都开封城的利弊。再如,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中可以利用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分析该时期气候变化对于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由于遭遇寒冷期,北方平均气温下降,游牧经济难以维持,出现游牧民族大举南下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多民族政权对立现象有新的认识。基于时空变化,融入跨学科内容,多维度认识历史现象。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全国文章总量、访问量最大的历史教学网站。
图1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全国文章总量、访问量最大的历史教学网站。

图2  黄泛区示意图

时空观念素养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中基础素养,只有准确定位时空,才能客观分析历史现象,进而进行历史解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重视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以综合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黄牧航主编《时空观念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5.楼卫琴.批判性思维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3

6.徐赐成.论历史学科的概念[J].历史教学问题,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