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2

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幼儿园  江苏  苏州  21520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社会,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扩大人际交往、广泛进行有效的协作,并学会与他人分享成功,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现如今的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长大后将面临的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且信息万变、高度开放的社会,这就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幼儿的智力、创造力等方面有要求,还需要他们拥有很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因此,从幼儿时期开始进行社会性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爱”是前提

  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表现的基本情感,是社会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如今幼儿的普遍现状是:家中大人老人多,小朋友少,家长对孩子的需求基本是有求必应。久而久之,孩子感受到的这种强烈的“爱”,让他逐渐形成了众人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这与现如今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合作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通过教育帮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关爱他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1.让幼儿感受爱、理解爱

幼儿阶段的孩子,是非观念薄弱,知识经验少,自主能力尚待培养,若要让孩子学会“爱”身边的人,就必须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爱。成人的情感则对幼儿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对孩子精心照料,在行为品德上进行耐心引导,还会在情感上给予孩子有尺度的关爱与呵护,在伴随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以达到让孩子感受爱,理解爱的目的。如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备至,对长辈的轻言细语,都能让幼儿感受到浓浓的爱的气息,从而让幼儿加深对“爱”的理解。

  1. 帮幼儿培养爱、传递爱

“爱”这种崇高、无私的情感,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产生的,需要在后天时期通过各种教育对幼儿进行培养。3—6岁的幼儿,正处在智商、情商成长发育的快速阶段。所以我们应耐心、细致地对这一阶段的幼儿进“爱”的培养。例如:在地铁上,给老弱病残让座;同学生病了,老师带着孩子一起去探望问候;老奶奶推车走不动了,陪着孩子一起上前去帮忙推……这些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场景,都是让孩子学会爱的最好方式。涓涓之水,汇成江海,爱的殿堂靠一沙一石来构建,自小丰富孩子同情心和怜悯的情感,在孩子身上不断培植善良之心、仁爱之情,将为幼儿终身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交往”是关键

交往行为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一种重要尺码。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我们的下一代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在与同伴交往沟通的过程中,不断习得交往技能,在与同伴交往时遇到矛盾和冲突时能进行良好沟通并解决问题,这些能力都是孩子们在今后立足于社会的基石。
  1.学会分享,体验交往的乐趣

为了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心爱的宝贝”的主题活动,让每个幼儿带自己喜欢的书或者玩具上幼儿园,并在集体面前把自己带来的心爱的东西介绍给同伴。在活动中,组织幼儿讨论:你想玩别人的玩具应该怎么说?别人想看你的书时你该怎么办?你玩了别人的玩具该说什么等等,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活动结束后,再请幼儿讲讲:你最喜欢玩谁的玩具?你把自己的书给谁看了?你的心情如何等等,让幼儿充分交流各种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2.创造条件,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作为教师,在活动中要做到密切关注幼儿,鼓励孩子积极大胆地参加集体活动,并且为幼儿营造自由交往的氛围和环境,激发幼儿相互交流的兴趣。在看看、玩玩的交流过程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想,形成换位意识,促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更多地去考虑别人的需要,从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最基本能力。愉快地交往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只有在这样不断循环地过程中,幼儿的交往能力才会日益提高。

三、协作是保证

交往能力的核心是合作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关键是培养合作的能力,即教幼儿学会如何协商,学会理解别人,学会轮流和商讨。如在交往中常出现一些玩具和角色纠纷,这时如果能帮助幼儿学习用公正的原则进行劝解,则不仅能使幼儿保持心理平衡,还会使他在以后类似的情景中,试着采用协商的方法,而不再是抢夺和争吵。幼儿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放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调整自己的行为,需要教师适宜的启发和引导,使他们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这是正常而合理的,很多时候满足了自己却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

四、分享是目的

分享行为作为一种综合性行为,是我们对幼儿社会性行为进行培养的最终目的,也是幼儿社会性交往行为的最高境界。在家庭、社会环境中,我们应鼓励幼儿将自己所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同使用,共同体验。通过这些分享载体,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同时在客观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如在分发点心时,告诉发点心的幼儿每人只能有一份点心;在看书的时候,每个小朋友只需要一本书就够了;当我们吃一块蛋糕不够两人分时可以把蛋糕切成两份等。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规范、有序,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并从中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

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核心,交往更是儿童发展的桥梁,学会交往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在幼儿素质教育改革中,随着幼儿主体性的凸显,使得交往成为一切有效教育的必需要素,成为幼儿教育活动中的重要背景和手段。所以,我们只有从小重视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社会亲和力的人,让他们在成长的起跑线上冲得更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