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4单元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3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4单元为例

王菲菲     梁琦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政寓于课程的发展教学观,大学英语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通识课程,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该课程,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论文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第四单元Text A A Virtual Life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具体探讨在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开展、教学成效等环节中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以期为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融入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受众广、学时多,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是推动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阵地。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而语言教学的人文性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这与课程思政的目标完全一致。

一、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020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出版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学时跨度长、学分占比高、修读人数众多等特点,应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既能赋予传统的思政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能丰富英语课程本身的内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二、大学英语II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II》是《大学英语I》的延续课程,是非英语本科专业必修的学位课程,共64学时,4学分。该课程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对各部分能力要求都有所提高,根据《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要求,各部分能力要求都在3级和4级之间。第二学期是学生在校期间英语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视听说部分所占学时和学分较少,为达到教学要求之目的,视听说部分会有大量课外学习要求,学生可通过学习通线上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三、本单元的课程思政主题和教学目标

本案例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 Unit4 Text A A Virtual Life为例,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该单元着重围绕“虚拟生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这一充满思辨性的主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社会现象,使学生能够使用本单元主题词汇讨论社交媒体、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化交流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能够辩证地分析互联网的利与弊,并针对如何更好地对其加以利用提出建议;同时引用荀子《修身》中的名言“Gentleman makes things his servants; the petty man is servant to things.”(“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物与人”的辩证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意义,引导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合理使用言论权发布正能量话语,杜绝网络暴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在知识目标的词汇层面上,学生需学习和识记Text A 后的68个词汇和词组,其中“Words and Phrases to Drill”部分的30个词汇(abuse, angle, annoy, appointment…)和7个词组(at times, be/get sucked in…)为必须记忆部分;熟悉并掌握与电脑及网络相关词汇,能够推断出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的新词汇的含义。篇章层面上,学习Text A A Virtual Life, 掌握文章主旨大意;掌握和运用略读和扫读的阅读策略,分析文章结构,能够分析比较文章第一段及其最后一段,总结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写作层面上,能够就主题相关的题目《互联网和虚拟生活带来的变化》开展调查,并撰写100-120词左右的调查报告。

在能力目标层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使用主题词汇讨论社交媒体、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化交流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能够辩证地分析互联网、手机、社交媒体等数字化交流工具的利与弊,并针对如何更好地对其加以利用提出建议。

    在思政育人目标方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与讨论,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辩证关系,理性看待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建立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平衡网络和现实生活的思考能力,开启健康的自我成长之路。

同时要突出育人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本节课的产出任务是结合自己的经历论述互联网和虚拟世界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讲述亲身经历,能够更为深切地体会到网络技术如何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同时又产生了哪些人际沟通和社会生活方面的障碍,从而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技术。

四、本单元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整体上以“产出导向法”(OBE)为指导,围绕单元主题和目标,将产出目标细化为 3 个循序渐进的子任务(①主题讨论:网络生活的优势和劣势;②泛读和精读:理清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结构,分析作者沉溺于网络之后的各项变化。③写作:就互联网和虚拟生活带来的变化在班级中开展调查并撰写100-120词的四级作文),以使产出更有效地发生。同时,结合“Think-Pair-Share”式教学、对话式、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型语言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

五、课程思政融入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1)教学准备

1.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生词和课文,通过在学习通上设置判断、填空等线上测试任务检测预习效果。

2. 课前要求学生观看影片《全面的回忆》和The Online 3D Virtual World,了解本节主题The Virtual World以及Internet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展现What people do in the virtual world.

2)案例导入

首先引导学生对以下两个问题:①What can people do on the Internet? ②What has the Internet brought about? 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从而引发学生对虚拟世界利与弊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生活,积极面对现实生活。

(3)案例分析

Skimming and Scanning略读和扫读环节

此环节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讲解讨论:

1.What did the author do three years ago and what is she doing now? (三年之前和现在,作者分别在做什么?)

2. What does the author do to restore balance to her life? (为恢复生活的平衡,作者做了什么?)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段落结构,掌握文章主旨,即作者通过对比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在“虚拟”和“现实”的抉择中,选择了虚拟生活,忽略其消极影响。

TextOrganization段落结构和语篇分析环节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从职业身份变化的角度来描述作者的网络生活;第二部分作者分别从生活方式、个性脾气、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四个方面来论述网络带给自己的变化; 第三部分描述了作者在经历了“虚拟”与“现实”进退两难的困境中,最终选择了虚拟生活,告别现实生活。

教师总结升华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看到作者的选择是重回网络世界,教师可以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Can you hide in the “virtual world” forever? (你能够永远呆在虚拟世界里吗?) 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辩证关系,理性看待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合理利用网络,通过网络讲好中国故事。

六、成效与经验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就“网络生活的优势和劣势”这一话题进行讨论,能够从不同角度探讨虚拟世界的利弊,能够更为深切地体会到网络技术如何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同时又产生了哪些人际沟通和社会生活方面的障碍,从而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技术,达到促进学生分析、阐释、论证等高阶思辨能力提高的目的。

在思政元素融入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为核心,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形成认识,打破单向灌输单纯说教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图文声像结合的教学手段丰富作为师范生的学生们的知识面,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教学理念传导给学生。

结语

通过对以“虚拟与现实的抉择”为主题的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教师积累了课程思政教学经验,提高了思政教学能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和同理心,实现了思政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课程育人成效显著。因此,本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具有较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 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教育工作者身肩重任,更要在日常工作中教书与育人两不误,并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学习新时代的新思想和新模式,在教育数字化浪潮下做好课程思政全覆盖,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守正创新,提高思政教学能力,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丽莉,赵迎旭,高洋等. 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研究路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 1) : 78-86.

[2]王文斌.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之我见[J].中国外语, 2018( 2) : 1-12.

[3]曹霞,白晶.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64-166.

[4]陈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6):62-64.

[5]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 2020,6.

[6]毛和荣,杨勇萍.周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46-48.

作者简介:王菲菲(1992.05-),女,汉族,郑州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梁琦(1993.03-),女,汉族,郑州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