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的中医科普宣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3
/ 1

慢性肾炎的中医科普宣教

李强胜

宣汉县中医院(新院区)   四川达州   636150

慢性肾炎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且治疗难度较大,患者在确诊之后,大部分是需要终身服用药物治疗的,该病随时可能存在恶化的风险,严重的可能会发展为尿毒症,甚至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慢性肾炎的症状主要是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部分患者患有肾功能损伤,部分患者是没有的,该病的发展较为缓慢,病程较长,难以治愈,可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大家认为该病较为严重,在患有该病之后出现情绪方面低落,甚至是放弃治疗的想法和行为,出于此,下文对慢性肾炎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大家对慢性肾炎有个全面的了解。

慢性肾炎的定义

中医学方面将慢性肾炎归属于“水肿”“尿浊”“腰痛”“虚劳”等范畴,水肿首先是眼睑,之后可扩散至四肢全身,病情较轻的患者只是眼睑或足部浮肿,病情严重的患者全身水肿,若是水肿程度加重,可见腹部膨胀,气喘,平卧困难,甚至是出现恶心呕吐、尿少尿闭、头痛、口中有味、抽搐、鼻子出血以及意识模糊等,患者通常存在疮毒、心悸、紫癜、久病体虚的病史。尿浊主要是尿液浑浊,色白如泔浆,无涩痛不利感,多是因为饮食肥甘、某些疾病引起的。腰痛,若是急性的,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可增加腰部的疼痛,按压脊柱两侧存在疼痛感;若是慢性的,病程较长,难以治愈,腰部存在酸痛或者是隐痛,在体位不当、气候变化或者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可加重。患者多存在外伤、潮湿阴冷、肌体劳损或者涉水冒雨等病史。虚劳,可见患者是身体消瘦、身心疲惫、食少厌食、心悸气短、自汗盗汗、畏寒肢冷、面色憔悴、脉虚无力、五心烦热等,若是病程较长,迁延难以治愈,可引起病症的加重。若是患者长期过度劳累或者虚劳,可引起该病的发生。

慢性肾炎的辨证分析和治疗

肺肾气虚证的治疗原则是补益肺肾,症状可见少气无力、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容易感冒、舌淡苔白润、腰肌酸痛、脉细弱。治疗处方是益气补肾汤加减:黄芪、人参、白术、山药、茯苓、山茱萸、大枣、炙甘草。

脾肾阳虚证的治疗原则是行气利水、温补脾肾,症状可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明显的浮肿、纳呆、神色疲惫、腰脊酸冷、月经失调或者性功能低下、舌淡存在齿印、足跟痛、脉沉细。治疗处方是真武汤加减:干姜、附子、白芍、白术和茯苓。

肝肾阴虚证的治疗原则是滋阴清热、滋补肺肾,症状可见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视物模糊、目睛干涩、五心烦热、月经失调、腰脊酸痛、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处方是知柏地黄汤加减:怀山药、丹皮、生地、泽泻、知母、茯苓、黄柏、山茱萸。

气阴两虚证的治疗原则是调补肾气、益气养阴。症状可见少气乏力、面色苍白、手足心热、容易感冒、长时间咽痛、口干咽燥、舌质偏红少苔,脉细弱。治疗处方是参芪地黄汤加减:生地、黄芪、人参、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和山茱萸。

慢性肾炎的中医养生调护

生活方面:大部分的肾炎诱发因素是一次感冒,链球菌感染可影响到机体免疫反应,使其出现急性肾炎,随着病情发展可成为慢性肾炎。因此,预防感冒是重点,日常生活中需要根据气候变化做好保暖工作,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防止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注意休息,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若是过度劳累,可降低免疫能力,可增加外邪侵入的风险性,进而引发慢性肾炎。因此,需要多休息,尽量不熬夜。每天对病房进行清洁,减少病菌感染,保证空气的清新,及时调整病房内温湿度,使患者感受到舒适,从而积极治疗。

情志方面:慢性肾炎的患者需要保持心情舒畅,若是生气、易怒可引起血压的升高,从而使病情加重。由于慢性肾炎的病情严重,治疗时间较长,在饮食、活动等方面的限制较多,患者常会出现情绪方面的异常,如表现为抑郁、低落、焦躁等,需要及时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使患者稳定自身的情绪,并及时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以免影响到疾病的治疗。

饮食方面:患者每天控制盐分、蛋白含量的摄入量,若是病情较轻,每天控制盐分小于4g,病情中度的患者每天控制盐分在2g以内。若是水肿严重,需要对盐分和水量进行严格控制。日常中需要多食用水果蔬菜,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喝茶,戒烟酒。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量,每天按照1g/kg的量进行摄入,多以动物蛋白为主,若是存在氮质血症,可严格控制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同时可遵医嘱进行饮食,制定个体化的膳食方案,保证机体每天所需的营养,从而减轻病症。

运动方面:结合患者的病情给予按摩,包括腰眼按摩、扭腰转身、仰卧摆腰、俯卧摆腰、手部按摩、轻拍腰腹、足部按摩等,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锻炼,提高其免疫能力,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运动方面需要从低强度和短时间逐渐向长时间和高强度过渡,全面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减少病菌入侵,提高治疗效果。

以上是关于慢性肾炎的中医方面的知识,让大家对慢性肾炎治疗、中医调护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慢性肾炎患者或者家属,首先要调节好自我情绪,听从医护人员的意见,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并高度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