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与现浇建筑工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3
/ 2

装配式建筑工程与现浇建筑工程

任楠

612501199109200015

摘要:对现浇砼施工工艺的检测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结合各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建筑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对设备及原料进行检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混凝土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强化质量管理,对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方式进行审核,防止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在施工中,防止混凝土开裂,并对其进行了有效地控制,达到了对混凝土及强度特性的有效控制,从而防止混凝土开裂的目的。在混凝土浇注时,必须要有足够的模数,要有足够的规模,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混凝土应按自上而下的次序浇筑,并捣实,摊铺。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建筑工程;现浇建筑

引言

装配式建筑是新型工程形式,可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在推动建筑工程行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工程,但其缺少成本分析以及核算体系,为此,装配式与现浇式建筑工程成本对比与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探索性与现实性,可以帮助投资者、决策者利用更多实证信息制定有效管理策略。

1装配式与现浇建筑工程成本对比

1.1土建工程成本对比

土建工程实施中装配式建筑均采用预制件,减少现状浇筑、抹灰等工程量,虽然节省一部分费用,但预制件加工、运输以及现场安装产生的人工费用、机械费用、措施费、塔吊基础等费用明显增加,使其平米造价高出现浇建筑土建工程平米造价766元左右。

1.2装饰工程成本对比

装饰工程实施中装配式施工模式在土建工程已经完成部分抹灰,因此,抹灰量上投入减少,致使装饰工程成本明显低于现浇建筑装饰工程成本。

1.3电气工程成本对比

装配式建筑电气工程实施中为了避免出现差错,预埋件以及配电箱数量远远高于现浇建筑电气工程,因此导致平米造价偏高,但因土建环节创造了便利条件,降低施工难度,装配式电气工程施工中措施费、人工费有所减少,从而使总体造价低于现浇建筑电气工程。

2现浇钢筋混凝技术要点分析

2.1基本设计要求

模板与支座构成了整个模板体系,为避免施工事故的发生,有必要对其基本设计要求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在选择桁架梁、桁架剪力墙和桁架柱的混凝土浇筑模板材料时,应按设计标准确定其尺寸和形状,并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2.2模板安装前

首先,根据工程结构的形状和荷载的大小,核实模板的结构和尺寸,并对照实际工程情况核对模板的轴线位置,确保其承重容量和稳定性满足后续施工要求;测线测高,准确定位模板安装位置;最后,做好施工工艺公开,确保各工序标准化,做好模板清扫工作,保证其清洁,避免影响下一步施工。模板安装时需要对模板进行浇水渗水,为避免出现漏浆现象,需要加强对积水问题的控制,将接缝处宽度控制在2mm以内;明确预埋构件和钢管情况,确保预埋位置的准确性和恒定性,控制钢板和预埋管的中心线误差在3mm以内,插筋中心线位置,中心线位置备用孔的间距分别控制在5mm和10mm。浇筑前,将与混凝土接触的部位清理干净。

2.3模板拆除

严格控制拆模时间,梁、板等部位的混凝土,拆模时保证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的75%以上;拆模过程中,切忌强行拆模,以免损坏模板,影响后续使用。

3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3.1组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生产前对钢筋扎带、挂点、预埋件定位等关键要素进行检测,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正式生产;生产完成后,必须按照要求对构件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性能、强度等指标能够满足运输、起重等工序的要求;维修完成后,需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包括外观质量、尺寸、规格型号、连接孔位置和预埋件位置的准确性,以及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并出具合格证书面测试报告。首先,元器件制造商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资质;其次,各种构件原材料的质量必须通过验收,符合构件生产的标准要求,包括钢筋、砂石、连接件和预埋件等。主要方法是检查该原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并按标准进行性能抽样试验和复检,确保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三是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方案规定的尺寸型号生产,加强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控制,确保施工人员正确设定生产参数。、按规范操作,并能以彻底负责的态度进行元件生产操作。最后,加强元器件质量检测。在零部件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好质量把关。

3.2元器件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预制构件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构件的拼装施工,完成整个施工,提高施工质量。此类建筑施工对预制构件的质量要求非常高,所有预制构件必须符合施工技术要求,才能进一步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开工前,需要将预制构件运至施工现场并科学存放,为施工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预制构件运送前,需科学规划运输时间和路线,并清除运输途中的障碍物,确保运输车辆顺利运输,避免碰撞问题。预制构件运到施工现场后,施工单位需要对半成品进行质量验收,并详细记录具体的收货情况。如需对预制构件进行改造,应指定专人专业处理,以免破坏整个构件结构。

4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建议

4.1强化技术创新保护意识,加快专利创新管理

工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技术创新。专利是技术创新的具体体现,需要对技术创新中取得的专利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对尚未注册的现有核心技术实施专利保护,并对现有技术实施周边专利布局;对于技术创新中可能存在的侵权行为,以及自己的专利是否被竞争对手侵权行为,都要进行有效地检查,以及时规避侵权风险,降低研发损失。与此同时,在装配式建筑的创新主体,要对当前的热点研究方向进行常态化的认识,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资力度,推动专利的交叉许可与合作,这样才可以在专利的创造、保护、应用等方面,真正地保持其相应的竞争优势。

4.2加大产学研合作,整合多方创新资源

产学研融合是我国加快国家创新发展进程的关键一步。因此,在政策支持下,加强产学研合作,赋予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对技术优势,解决装配式建筑行业在生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有效结合,突破通过研发和知识共享的资源壁垒,在将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还能促进产业技术的发展。我国虽然装配式建筑专利数量优势显着,但核心技术能力相对薄弱,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产业创新成果转化。

结论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在工程实践中暴露出各种质量缺陷,出现了需要和继续发展的需要,需要深入研究。综上所述,经过对比分析与实证研究发现,装配式建筑工程成本偏高,会对其推广造成阻碍,但无论从建筑企业发展还是行业未来发展装配式建筑生产模式均具有传统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应积极利用其优势开发更多的效益,并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成本,推动装配式建筑工程良好发展,提高建筑装配化率。

参考文献

[1]李国成.装配式建筑工程与现浇建筑工程成本对比与实证[J].建材与装饰,2020(18):137+140.

[2]彭朝发,牛琪瑛.装配式建筑工程与现浇建筑工程成本对比与实证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02):208.

[3]李奇,李娟.装配式建筑工程与现浇建筑工程成本对比与实证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12):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