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4
/ 2

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探讨

胡建强

362329198811050378

摘要: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以生态化为基本理念,构建稳定的雨水管控系统,实现对雨水的精细化控制,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水平。海绵城市是城市在生态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方向,为提高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的实施水平,有必要对具体的工作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空间治理

引言

据资料显示:很多城市在雨季频发之际经常出现“看海”现象,政府以及社会各部门在洪涝灾害频发的形势下,更加关注如何有效地应用“雨水”。之所以引发雨水成灾,是因为下渗性能较差的材料替代了城市安全的下渗地面,所以,在规划设计上有必要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为构筑渗透的新型城市保驾护航。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城市的雨涝洪灾越来越频繁,作为防止、缓解、解决措施的海绵城市设计应运而生。

1海绵城市内涵与核心作用

1.1内涵

我国相继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下文简称《技术指南》)、《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等文件,指导海绵城市规划工作的推进。我国《技术指南》明确提出“海绵城市”定义如下:城市如同海绵一般,在面对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情况时“弹性”较好,下雨时可“吸、蓄、渗、净”水,需要时则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解读可将“海绵城市”内涵归纳为如下两点:一是转变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思路,严格按“渗、滞、蓄、净、用、排”要求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综合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以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等问题;二是全面落实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或修复工作,对于城市内为未破坏的河流、湖泊以及湿地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予以保护,同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修复已经被破坏的城市水生态系统。

1.2核心作用

传统城市建设中面对大自然采取的是“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也导致城市面临这种生态环境问题,如:资源约束、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对此,新时代城市发展逐渐认识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技术进步与城市化率基本处于同步状态时,城市化不一定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但是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边际生态环境治理成本远高于技术水平提高后的边际成本,因此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对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海绵城市内涵分析可得,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工作并非单纯地改变城市排水模式,而是构建可持续的、健康的水循环系统。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相比,“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采取的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将“河流”“湖泊”“湿地”等打造为“海绵体”,对城市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构建“慢排缓释”“源头分散”的排水体系,由此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水平,保证城市水安全,有效解决水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

2我国现代住区规划的发展困境

2.1生态效益认知不足

随着我国在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落实,对现代居住环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长期的住区规划建设活动中仍存在影响自然环境发展的情况。如在传统的雨洪资源观念的利用中,通常情况下会将雨洪视作引发城市污染安全问题的弃置型资源,所以在这类资源的分布上,通常会以排除方式为主,以导流形式将雨洪引入城市排水设施。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扩大了水资源浪费问题,在暴雨天气的状况下,也将引发市政内涝现象。在当前全球水资源严重供给不足、大城镇排水系统引发城市内涝问题的社会背景下,雨洪资源作为稀缺的淡水资源,如何实现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正确认知到自然生态效益也成为现代住区规划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2空间规划不成体系

我国当前大部分的城镇住区规划在功能强化方面,主要以空间要素的分工制度为主,但这种规划方式导致不同住区功能要素之间无法实现协调发展。虽然大部分住区规划均已实现在区域、道路以及绿地方面的明确划分,提高了住区规划效率,但从工程角度进行要素分析,这种规划方式易导致重复或雷同情况,无法发挥住区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作用,导致住区运作不连贯,缺乏主线串联。无法形成空间集约以及重复建设的住区规划现状,导致大部分住区绿地自然资源无法得到生态功能的有效开发,众多空间要素在利用方面规划界限明显,相容性较差。

3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的实施策略

3.1建立海绵城市管理平台

在传统方式中,涉水项目与其他主体项目配套建设,但各自的建设内容、工程要求均存在差异,易引起涉水工程碎片化,工程建设投入大量的资源却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设施在使用期间仍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在该市的海绵城市规划中,改变传统城市涉水项目建设思路,构建统一的平台,以实现项目策划的生成、审批、规划信息的共享多项功能,充分抓住海绵城市发展契机,致力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等问题,全面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现状。以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发展引导,分阶段推进实施进程,例如以屋面规划为近中期抓手,制定在此阶段的规划实施体系。为有效将规划中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在明确海绵城市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做分解处理,不再局限于“以项目引导建设”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全局性的眼光采取“以系统谋划建设”的方式。为审批阶段建立协调机制,增强发改、规划、国土各部门间的协调性,并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生成平台,在平台的支持下使各部门进行信息的密切交流。在多部门的配合下,进行预选址,尽可能在前期工作中提升选址的科学性,确定各项用地指标,提升策划项目的可行性,使其能够正式实施到位。对项目的实施条件进行评估,对于条件成熟的项目,可进入审批平台,结合实际环境判断项目是否具有可实施的条件,若可以实施,则根据项目发展要求做好资源的调度、分配应用等相关工作。

3.2丰富资金来源

购买力平价深受业内人士的关注,但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筹措活动中,若仅依靠购买力平价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即海绵城市建设仍面临资金缺口。为此,应探索创新的供资机会和机制,而不同城市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存在特殊性,因此需要结合城市发展现状采取合适的经济策略。对于税收增量、开发费用等其他资金来源,均要考虑到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应擅于应用购买力平价,较为可行的应用策略是为当地公司提供分包机会,或通过与大型企业合资,发展当地私营部门。城市的经济战略不可盲目,需要适应于当地的经济增长特点,同时对当地公众有利。此外,地方一级鼓励采用海绵城市的方法多样化,不同方法均有其独特的适用性,需合理选择,例如制定税收优惠、监管信贷等。主动发展激励措施也具有必要性,以非货币激励的方式鼓励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

结束语

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策略,具有减少污水排放、缓解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价值等作用,若海绵城市建设水平高,将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加城市绿地规模,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任重而道远,现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要求相关人员持续进行理论的深化和实践经验的探索,并在发展进程中保持敢于尝试的精神,探索新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走创新式发展之路,取得愈发良好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武娟.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和实施研究[J].有色金属设计,2022,49(3):134-137.

[2]韩轶群,曹磊,杨冬冬,等.空间综合治理背景下的海绵城市格局规划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181-190.

[3]董武娟.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和实施研究[J].科学咨询,2022,23(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