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北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推进临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4
/ 3

以河北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推进临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梅逢博

(中共临西县委党校,054900)

摘要: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这一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尤为重要。临西县围绕省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冀中南转型升级示范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目标,不断加快工业升级的同时,大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着力打造经济文化双高地以河北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推进临西文化与旅游行业深度融合。

关键词:河北段大运河文化带临西文化旅游融合

一、河北段大运河文化带临西段概况

临西历史上是运河名城,素有古运河明珠之称。运河故道宛如一条玉带,曲曲折折蜿蜒在临西广阔的大地上,沿岸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区,展示大运河沿线城市的运河文化、特色文旅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是一场运河城市文化与融合协作发展,让运河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运河临西段作为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承担了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等功能,目前在防洪排涝、生态景观、农业灌溉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运河临西段明清运河与隋唐故道并存,遗产资源多样,文化底蕴深厚,对大运河临西段文化进行保护、挖掘和阐释,将重拾沿线的文化遗产珍宝,展示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为河北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的同时,丰富临西文化内涵

同时,大运河临西段是邢襄文化、齐鲁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互动的空间,是南来北往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深化交流合作;有利于提升沿岸地区文化认同感,塑造城市精神。

三、河北段大运河文化带临西段文化旅游现状

编制《临西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等系列涵盖县镇村的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出台全域旅游系列支持文件,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强化资金整合保障,财政预算单设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以卫运河为骨干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主轴,围绕隋唐故道(永济渠遗址),构建永济渠历史文化走廊,细化临西运河文化集群县委紧紧围绕大运河珍珠链建设目标,统筹城乡、扩大投入、改善环境,铺就了水润古城、绿美临西生态底色。

加快推进三城同创工作,大力度推进城区十大标配建设,北湖新区建设规划启动,打造阳光大街、珠江路等多条景观带,长江路、黄河路、辽河路等多条主要街道的新改建,建设世纪联华、家乐园、阳光酒店等一批城市功能建筑,新建教育公园、劳模公园等一批街头游园。

(三)临西县既做好文物保护又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玉兰精神、四·二九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在旅游发展中大胆创新,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相继建设和开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区、吕玉兰纪念馆、潭腿文化小镇等15处自然生态和红色旅游景点。立足生态与文化资源禀赋,以文化遗产+旅游的模式打造了一批常亮常新的临西地标和旅游名片。

临清古城遗址是国家级保护单位,它积淀了仓集古镇近千年的古代文明,展示悠久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姿的人文风貌。充分利用临清古城历史名镇资源,建设仓集古镇历史文化展馆、大运河(永济渠)文化展馆、仿古商贸步行街、购物广场及餐饮、住宿服务场所,建成集历史文化展示、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教育、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等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水路、陆路两条美丽精品旅游线路,着力突出地方特色,打造仓集古镇新亮点。

临西是革命老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宋任穷、王任重都在此奋斗过,建设了四二九烈士陵园以纪念牺牲的革命烈士。这里也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吕玉兰的家乡,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指引着临西运河39万儿女建设大美临西。临西逐步打造形成了弘扬玉兰精神,传承运河文化的新时期临西精神。

三、构建一轴、一廊、两核大运河临西段总体发展格局

结合大运河临西段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及村镇分布特点,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对城乡空间的组织和优化作用,以卫运河为骨干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主轴,围绕隋唐故道(永济渠遗址),构建永济渠历史文化走廊,细化临西运河文化集群,形成一轴、一廊、两核的大运河临西段总体发展格局。

一轴:卫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主轴。以流经临西的卫运河为骨干,充分发挥线性串联和综合展示功能,打造河道水系修复、生态景观优美、文化旅游亮点众多、交通便捷畅通、配套服务健全的大运河文化带主轴,实现大运河水域、岸线及沿岸珍贵文化、生态、景观等资源要素点带汇聚、有机组合和高效匹配。

一廊:永济渠历史文化走廊。以临西境内的永济渠遗址为廊道,开展永济渠考古勘探工作,摸清故道遗存情况,依托故道建设遗址展示文化休闲绿色廊道,并沿故道两侧建设临清古城遗址公园、贝州故城遗址公园等,展示运河故道、故城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以龙潭寺、尖冢镇为空间载体,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临西县重点打造北湖公园运河文化项目、尖冢镇龙潭村非遗小镇

并与临西县城的北湖公园相连,形成完整的绿地景观和历史文化展示体系。

两核:临西运河文化展示核心以陈窑遗址、八里圈清真寺、丁家码头、尖冢码头为展示重点,活化利用沿途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因河而兴的运河商贸文化和崇德尚武的人文特质,彰显运河重镇的历史文化底蕴。

突出四大文化展现遗存承载的内涵临西县大运河文化带通水通航河段规划图大运河临西段与河北段一脉相承,传承了河北段大运河突出的河工文化、商贸文化、营城文化和原真的自然风貌。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是指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种遗存所代表、蕴含的文化,以大运河沿线遗存的为基础和载体,是大运河千年历史的真实印记。大运河邢台段现今保存的河道、水利工程遗存、古遗址等,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最为突出的是四大文化:因地制宜的河工文化。临西县的丁家码头及险工,有效减轻了洪水对河堤的冲刷、防止了溃堤的发生,具有很高的水利科学价值,为研究近现代防洪水利工程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因河而兴的商贸文化。大运河邢台段是隋唐故道、明清运河的交汇,是古代丝绸、瓷器、海盐内河航运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渡口、码头节点的产生,促进了沿岸商贸型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尖冢镇等商贸冢镇及沿途6座码头遗存,是隋唐至民国,邢台东部作为中国北方物资集散中心的见证

四、以河北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推进临西文化与旅游行业深度融合

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用心呵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黑龙潭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重要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潭寺遗址。中国武术中有南拳北腿之称,北腿就是潭腿。借龙潭寺之潭字命名为潭腿,龙潭寺也是武林门派昆仑派的发源地。潭腿武术发展至今已有1060余年的传承历史。河北省政府授予潭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称号;临西县潭腿为河北省美丽乡村特色体育品牌项目。临西县连续三年举办昆仑大师杯全国潭腿武术精英赛,进一步打响潭腿品牌,使其成为一张文化名片。城河相生的营城文化。自西汉以来,大运河临西段沿岸依运河而营建了众多城池,仓上遗址、临清古城遗址等见证隋唐故道沿线的营城历史;运河自元代改道以后,又依河发展临清城、河西镇、尖冢镇等运河城镇。大运河见证沿河城镇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临西县城镇发展的主脉,在城镇空间结构的塑造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今沿线的城镇体系仍能体现出运河对其空间结构的影响。

原生古朴的自然景观。大运河临西段自清末以后改造较少,河道、堤防等水利设施基本保持原貌,自然原生的河岸景观与传统农业时代的田园风光亦较好延续,原真呈现了漕运时代的运河景观和北方平原田野景观格局。特色突出,形成了蓝绿交织、天人相谐的景观特点,与河北段大运河其余段一同构成了自然景观最原生态的运河段落。实施传统工艺振兴 强化文遗保护4处运河服务中心和13处运河服务点图在临西县北湖公园建设一座大运河文化专题博物馆,集中展示大运河邢台段的发展变迁历程和运河重镇的历史文化底蕴;陈窑遗址、尖庄水工设施、八里圈清真寺、龙潭寺、洪官营清真寺、净域寺等10余处重要遗址设置展示点……

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对临西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进行生产性保护,振兴大运河传统工艺。扶持临西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使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统筹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制定临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方案,重点支持能够与旅游开发、生产经营、展示利用等有效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传授、展示传播等活动的支持力度,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增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通过举办研修班、专业培训班、支持学校教育教学等措施,培养大运河文化艺术人才。

在临西建设1处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每年选取5-10个县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和1-5名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形式进行抢救性记录,对濒危的河工文化、船工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

在大运河临西段沿线构建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特色突出、互为补充的专题博物馆、展示馆(陈列馆)、展示点体系,提升大运河文化整体展示水平。推进互联网+建设,分期分批策划实施一批高水准、标志性文物保护精品展示项目,建设虚拟体验平台,充分利用数字语音、全景影像、三维影像,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提升大运河整体展示水平。

串珠成线以点带面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交通廊道与交通换乘枢纽图根据《实施规划》,大运河邢台段的推进将以大运河为纽带,串珠成线,以点带面,整合沿线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打造文旅线路,培育重点项目。

按照优化供给、聚集带动、打造精品、培育品牌的要求,我市将改造提升和谋划建设一批旅游项目,提升卫运河沿线和永济渠遗址整体旅游品质。重点打造油坊码头

——朱唐口遗址核心展示园、贝州故城遗址核心展示园、临清古城遗址核心展示园和临西县运河贡砖文化园,葛仙庄山楂小镇、羊绒时尚小镇、尖冢镇龙潭村非遗小镇等运河特色小镇,清河运河湿地公园、清河运河森林公园、临西运河森林公园等郊野公园以及京杭大运河左岸景观文化长廊(扩建)工程等项目。

结合临西县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各类资源优势,进一步打造我市运河城市品牌,以运河文化为主题,形成运河城市的文化旅游闪亮名片,并积极对外宣传推广。依托大运河文化,突出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结合运河相关历史人物、作品、传说,开展系列文化活动。结合临西潭腿、清河曦阳掌太平拳等传统项目,在清河县城、临西尖冢镇龙潭村等地开展技艺传习、交流表演、体育赛事、竞技比赛等活动;潭腿文化小镇等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并开发相关文创产品;迭代升级品牌多媒体、吉祥物、VI应用包装设计等,构建完善的一级品牌识别系统,并推出旅游活动子品牌、旅游要素子品牌。

两千年的大运河保持着一直的鲜活,并在河水的流动中,孕育了我泱泱华夏的生生不息,也孕育了勤劳智慧,勇于开拓的临西人,未来临西将与运河携手共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新时代的运河文化放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王恒.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学理论,2023(2):87-91.

[2]李文佳,颜世亮.大运河山东段体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体育视野,2022(14):29-31.

[3]郭人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才能双赢[N].中国文化报,2010-10-29(002).

作者简介:梅逢博,男,1986年4月生,河北临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科研协作项目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