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预制构件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4
/ 2

浅析预制构件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汤豪哲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200000

摘要: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构件预制生产技术已经成为隧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满足日益复杂化的项目需求和施工条件,预制构件生产现场各方面离不开有效的现场管理,其中安全管理是第一位的,是保障生产作业、产品交付的前提部分。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预制构件生产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词:安全管理 预制构件生产 安全隐患

引言;混凝土构件预制是指在混凝土预制生产基地将混凝土预先浇捣至指定模具,根据不同项目的要求,配合使用钢筋骨架、预埋件制作成混凝土部件的工艺。混凝土预制构件因具有节约场地空间、人员劳动力、受季节天气影响较小等优点已成为是建筑施工工业化的主要表现。预制构件的种类多样性和预制生产作业特性等其他优势也使得预制构件生产作业越发的普及。随着预制构件的广泛使用,预制构件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愈发重要。安全管理意在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减少现场安全作业隐患,间接达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安全管理的意义和目标

安全管理是一种方法,它旨在防止人类活动及其波及的不期而至的损失,是现今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安全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事故危险等级、减少施工作业现场一般事故的发生、提高现场施工作业的安全环境,从而提升生产作业效率。为后续的生产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照海因里希法则,海因里希法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概率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发现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由此可知,通过安全管理减少未发生隐患,可以有效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

在安全生产管理之中本质安全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本质安全是指通过对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进行优化,使其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当前的施工作业过程中,本质安全无法完全覆盖,本质安全的概念也未完全普及,主要的安全管理还是需要依靠对施工作业现场危险源的识别,并对识别出的危险源通过相应排除、预防措施进行管控,以确保施工作业期间安全可控。[2]

二、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其实也就是对作业现场危险源的辨识管理,基本归纳之下大约有以下几类: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危险的环境和较差的管理。在较差的管理的外环境下,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发生接触时就会发生施工工伤事故。而在各类事故原因构成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占据事故发生的较大比例,当两者在一定时空里发生交叉重叠时就是事故的触发点。所以预防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3]

2.1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以下情况,一部分是由于安全意识差而做的行为或错误的行为,也就是平常较多的因偷懒以及侥幸心理在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危险行为,但是因为曾经一直没有发生意外,进而习以为常,进行违规作业。

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人对信息处理不当所做的无意行为,也就是日常中因互相沟通不足导致的互相信息接受不全面,例如对于操作指挥手势不了解造成的误操作、误指挥,调整机械设备的失败促使安全保护装置失效;错误理解信号从而开启或关闭机械设备,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泄露、通电等。

2.2其他方面安全管理

除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以外,物的不安全状在施工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之内也很重要。

对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更像是逐步向本质安全靠拢的过程,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施工现场一般由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以及触发因素混合构成。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的目标是通过对整个施工区域进行系统的分析,界定出施工过程中哪些区域是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并通过界定评判它们的危险性质、危险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过程规律、转化条件、触发因素等,对其进行分级分类管控,以便采取最合适的顺序、时间、方式,消除区域内整体的危险系数,使危险源持续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还可以利用科学方法对其他已知的事故案例进行学习分析,从中吸取经验,寻找并完善尚且不足之处,对控制同类事故的发生有很好的帮助。

预制构件生产作业现场主要特点为施工项目更替较快,以至于作业现场所使用的生产材料、设备名称、机械性能及材料的性质、危害、种类,所产生的能量类型及强度,以及相关安全防护标识的张贴、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安全标志的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等都有可能因施工项目的更替进行适当调整。

以模具和场地的安全管理为例

模具安全管理。模具的安全管理主要围绕模具进场与日常使用保养

在模具进场阶段,现场需要严格把控模具数量、型号、零件、尺寸等数据的准确性,并及时在有效的规范场地内对模具进行试拼装,确保模具在使用过程中无较大安全隐患。日常使用过程中加强对模具的保养也能够减少施工安全隐患,因为预制构件模具多数为钢结构模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模具容易受到锈蚀、变形等,螺栓、齿轮、护栏等传力部件受损可能性较大,需要通过正确的施工作业方式和日常保养对模具进行维护,减少这方面可能产生的隐患。

场地安全管理要求。根据预制构件的生产作业过程,场地的面积、排布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场地的硬化情况、模具的摆放间距、各类机械的用电情况、钢筋半成品以及预埋件的运输取用途径、施工班组人员工位空间,以避免在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安全间距不足引发的各类情况。原材料堆放场地应当符合承重条件,场地整体应当以平整为主,并且应当考虑在极端天气下的排水方案。 除此以外施工现场光线不足,视线不畅,通风不良、粉尘飞扬,作业场所狭窄、杂乱,消防防控、交通运输、车辆驾驶安全也是场地环境发生不安全状况的因素。。

三、人员安全管理措施

相较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和危险的环境,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占据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且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难度较大。要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首先就需要让作业人员意识到什么是正确的安全操作行为,这也就是日常安全管理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

3.1安全教育培训

在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思想层面的教育,只有让每一位施工作业人员思想和内心中萌生安全生产的概念,才能从行动上实现真正的安全操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分别进行:

第一,定期组织施工作业人员积极参与到班组长日常安全宣讲、文明施工教育培训活动中。利用培训活动的机会,传输正确的安全的规范操作方法,将学习事故案例中的不当操作作为反面教材,加深“安全第一”的理念。

第二,以现场特种操作作业为例,分批持续加强监督对现场特种作业人员的初训和复审情况,确保作业人员持续保持做到全面持证上岗、规范作业,在人员新进、转岗、调离等人员调动情况后,尽快将特种作业人员数量保持稳定,杜绝无证上岗、无证作业。

第三,可以结合安全生产月、消防月等专项活动,开展应急预案演练、观看教育记录片、张贴标语横幅等多种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帮助施工作业人员深刻树立安全生产规范操作理念。

3.2安全隐患整改

在预制构件生产的过程中,为了加强现场安全管理,还应当成立专职管理小组,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对生产区域内日常的各类生产过程进行检查管理。对于过程中发现的现场不规范行为和隐患问题,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制止加强教育并可以开具书面整改单作为管理依据以及之后的教育培训素材,对屡教不改多次发生重复问题的,必须要给予惩处,建立安全管理与惩处机制的威信。  还可以通过不定期召开安全会议的方式,进行阶段性总结,加强安全教育。

3.3安全交底

以特种作业为例,施工现场特种设备与特种作业人员,在岗位作业过程中,相对有更高的危险性,如电焊人员更需要注意用电安全,起重吊装人员更需要注意物体打击与吊装安全。根据这一特征,应当对特种工种进行更严谨管理与安全交底。在新项目正式展开前、人员新进场、长时间停工后的复工等重要节点,都应当进行交底工作,保证交底工作做到系统性与细致性。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特种工作人员的情况,持续督促特种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定。

3.4预制构件生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在预制构件生产中,还涉及一些特种设备,例如各种类型的吊索具、叉车等。每一项特种设备都应当由专门的特种工作人员进行操纵,要持续做到安全规范操作,杜绝野蛮操作、无证操作、借人操作等不安全行为,操作人员在完成设备的时候后,还应当对设备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详细地记录,并进行相应的保养维护,如发现设备异常,应当立即向班组长或现场负责人员反映,在设施设备异常期间,禁止私自操作。以大型起重设备为例,预制构件生产现场大型起重设备使用频率较高、起重吊装物体重量较大、使用时间长,以至于对起重设备进行维修保养、起吊钢丝绳的定期检查更换也要很必要的,现场的各类特种设备应当做到分类归放。同时,也应当开展相关演练,使作业人员可以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作出正确的反应,降低损害。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多年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笔者深刻理解到现场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在实际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从多个角度共同深化管理,各个环节都需要持续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够提升现场的施工作业安全。

参考文献:

[1]龚龙刘宝平 浅析海因里希法则对施工安全管理的启示 价值工程 2018.3709

[2]许正权   本质安全管理理论基础:本质安全的诠释 煤矿安全 200709

[3]施红健  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及控制 建筑安全 200602

[4]郝星先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办法  中华建设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