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5
/ 2

水文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策略

王娜1  刘伟2  司雨蝶3

安康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  725000

摘要: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文灾害频发,给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失和灾害风险。而通过对水文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可以科学评估不同灾害的概率和可能影响范围,并为制定精准的防灾减灾策略提供依据。同时,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可以减少灾害损失、降低灾害风险,提高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本论文旨在研究水文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策略,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水文灾害挑战。

关键词:水文灾害;风险评估;防灾减灾;策略

一、水文灾害概述与分类

水文灾害是指由于水文过程异常或极端气象事件引发的灾害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水文灾害主要包括洪水、干旱和地质灾害等几类。洪水是由降雨过多、雪融过快、水库泄洪等因素引发的河流水位急剧上涨而造成的灾害,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农田淹没和房屋倒塌。干旱是由长期降雨偏少或持续高温干燥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供水需求,从而造成粮食危机和经济损失。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通常是由于降雨引发土壤失稳或岩石崩塌,危及人类安全和基础设施。

二、水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一)水文灾害概率与频率分析

水文灾害风险评估是确保有效防灾减灾的基础,其中水文灾害概率与频率分析是一项重要的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历史气象和水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不同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与频率,从而识别可能引发灾害的潜在风险区域。对于洪水来说,概率与频率分析可以确定不同洪峰流量发生的概率,帮助制定相应的防洪措施和防洪标准。对于干旱,该方法可以分析历史降雨数据和干旱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干旱情况,为水资源管理和灌溉规划提供参考。此外,对于地质灾害,概率与频率分析可对历史滑坡、泥石流等事件进行回顾和分析,为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域和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二)脆弱性评估

脆弱性评估是水文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衡量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在面对水文灾害时的易损程度。该评估方法通过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关联性,分析其在水文灾害发生时的脆弱性和承受能力。对于洪水,脆弱性评估可以涵盖建筑物、基础设施、农田等方面,以评估其在洪水冲击下的抵御能力和损害程度。对于干旱,脆弱性评估关注农作物、水资源供应等,以评估干旱对农业和供水系统的影响程度。而在地质灾害方面,脆弱性评估可以包括土壤稳定性、岩石结构等,以预测地质灾害发生时可能产生的破坏性。脆弱性评估的结果有助于确定系统的脆弱环节和关键风险区域,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策略和灾后恢复提供依据。

(三)暴露性评估

暴露性评估是水文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用于分析和量化特定区域或系统受水文灾害影响的程度和可能性。该评估方法涵盖了地理、气象和水文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确定受威胁的区域和受灾程度。对于洪水,暴露性评估会考虑区域的地势、水系网络、土地利用类型等,以识别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对于干旱,评估会关注气象数据、土壤湿度等指标,以确定干旱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在地质灾害方面,暴露性评估可能包括地质构造、岩石稳定性等指标,以预测潜在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通过暴露性评估,可以精确地识别潜在风险区域,为制定灾害应对计划和紧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

(四)风险度量与风险图绘制

风险度量与风险图绘制是水文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步骤,旨在将评估结果以直观和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完成概率、脆弱性和暴露性评估后,风险度量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不同地区或系统的水文灾害风险进行定量化。通过风险度量,可以对不同区域的风险进行比较,确定重点关注区域,优化资源分配和防灾减灾策略。风险图绘制是将风险度量结果地理空间化,将不同地区的风险程度以图形形式展示在地图上,这使得决策者和公众可以直观地了解各个区域的水文灾害风险,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计划。

三、防灾减灾策略

(一)技术防灾减灾策略

1.水库与防洪工程建设

水库是一种有效的水资源调控和洪水调蓄措施,可以在降雨丰沛时蓄水,平衡不同季节的水资源供需,减轻干旱和洪水对社会的影响。在防洪方面,水库可以调节洪峰流量,降低下游洪水的冲击,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外,水库还可以提供稳定的供水和灌溉用水,促进农业和经济发展。除了水库,防洪工程的建设也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手段。防洪工程包括堤防、闸门、排水系统等,可以限制河流泛滥和排除积水,减轻洪水对城市和农田的侵袭。防洪工程的合理设计和规划可以提高社会对洪水的抵御能力,降低洪灾造成的损失。

2.抗旱与抗涝技术

在干旱方面,抗旱技术包括节水灌溉、水资源调度、旱作农业等措施。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可以降低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抗涝技术主要用于缓解涝灾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影响。抗涝技术包括建设排水系统、改善地表径流和雨水收集利用等。排水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排除积水,减轻城市内涝的程度。而改善地表径流和雨水收集利用则有助于提高城市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减少洪水产生的同时增加城市用水的补给。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通常由降雨等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包括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地质环境规划和治理、工程防护措施等。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是及时发现和预测潜在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灾害的发生。地质环境规划和治理则着重于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科学规划和治理,避免在高风险地区进行建设活动。工程防护措施包括加固滑坡地带、设置挡土墙等,可以有效减缓地质灾害的发展速度和程度。

(二)社会与政策层面的防灾减灾策略

1.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涉及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协作,旨在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社会对水文灾害的应对能力。该体系建设包括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等环节。首先,通过灾害风险评估,对潜在的水文灾害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定量化,识别高风险区域和脆弱环节。其次,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及时监测水文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最后,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提前规划和组织防灾减灾行动,确保各方的协同作战和资源调配。

2.多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

由于水文灾害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跨部门协作是确保有效防灾减灾的关键。不同部门的合作可以促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多部门协作中,信息共享起到关键作用。各部门和机构需要共享有关水文灾害的数据、观测信息和预测预警,以便及时了解灾情和发展态势。信息共享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更准确的防灾减灾策略,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多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需要建立健全的机制和平台,建立联络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畅通无阻。

3.公众参与与风险意识提升

公众作为灾害防治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其积极参与和风险意识的提升对于有效的防灾减灾至关重要。首先,公众参与可以提供宝贵的实地观测和灾情反馈信息,帮助监测和预警系统更及时准确地反映灾害状况。其次,公众参与可以推动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广泛地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公众对于防灾减灾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反应能力的提升,可以大大降低灾害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灾害防治志愿者队伍,开展定期的防灾减灾演练和培训,增强公众的应急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河碘.水文与水资源在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中的运用[J].中国水运,2023,23(10):21-22.

[2]李星苇,孙桂丽,龙泓宇,等.1988-2017年城市水文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1(4):74-82.

[3]吴汉美,段国凡,李春娥.洪涝灾害后城镇景观长距离输水系统水文风险评估[J].灾害学,2021,36(2):43-46,78.